2019-09-05 15: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有芳

 

岚岛海上交通今昔

陈有芳

古城.jpg

古城

环岛公路.jpg

环岛公路

 

平潭,旧称海坛,简称岚,又号海山。陆域面积371.91平方公里, 海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126个,其中有人定居的9个,季节性居住的10个,人口45万。主岛是福建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

平潭位于海上交通要冲,扼东南沿海往来航道,又处福建沿海中心突出部,面对台湾。平潭船只往东通台湾基隆、新竹、淡水、高雄等港口,往北通福州、温州、上海等港口,往南通兴化、泉州、厦门、汕头等港口。省内外海上交通频繁。

由于沿途多暗礁浅滩,又兼台风迷雾,千百年来,究竟有多少人沉尸海底,葬身鱼腹,谁也说不清。仅据1949至1995年的不完全统计,平潭海难事故就达485起。

平潭海上交通管理,走过漫长曲折的道路。潭城港曾有三个古埠头。明末即有人经营潭城和苏澳至海口的客运。咸丰年间,观音澳成为对台贸易港口。1949年4月,国民党73军溃逃平潭,实行军事管制,海上交通一度停顿;此后,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平潭对台海上交通长期隔绝。解放后,人民政府和全县人民做出巨大努力,投入大量资金和劳力,全岛公路贯通,海上交通也出现新局面,安全性和运速逐步提高。先后建有各类码头35座,不断更新船只,扩大吨位。仅据1958至1995年统计,海上客货运量从3.8万人3万吨,增加到244万人97万吨。随后,由木帆船到机帆船,再由轮渡到汽车渡轮;由摆渡到直接登轮,由长时间航行到短时间过渡,减少了隐患,运量和安全系数空前提高。

平潭对大陆的海上客运,多从潭城和苏澳两渡口出岛,至福清海口、长乐松下和福州等港渡口。由于航线长,航时久,易遭风浪袭击,发生意外。1959年竹屿口围垦后,改走娘宫至福清北坑(小山东)航线,仅距3.5公里,航程缩短,安全系数显著提高。1973年10月,修建娘宫轮渡码头,1976年投用,设娘宫轮渡所,先后购进4艘登陆艇,开始渡运汽车进出岛;至1991年11月7日,两艘524吨级的双向穿膛式轮渡又开始启用,一次可运载8部载重汽车。1991年12月,金井5000吨级散杂货码头竣工。1987年10月20日19时30分,复建的牛山灯塔重新发光,射程44.5公里,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导航灯塔,对台海北段交通安全起了重大作用。80年代初,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解冻,平潭与台湾恢复经贸往来, 海上交通也呈增多趋势,直至两岸实现“三通”。

与此同时,小岛之间交通状况也有很大改观。1978至1980年间,上述屿头等6个小岛,均修了公路,总长40公里。机动船、汽轮逐渐替代木帆船客运。芬尾至塘屿、草屿客渡,于1965年首次用上机动客船。1974年5月,大练岛至苏沃、松下客运,也启用了机动船。屿头岛还购置钢质客轮。1991年7月,东庠岛交通码头工程动工,投资459万元。小岛渡口普遍建了码头,海上交通通得到全面提升。由“海峡号”和“丽娜号”两艘客滚轮组成的海上交通航线,定期与台对开,台湾商品可由此转运大陆和欧洲各国,方便了两岸民众的往来,促进了双方的经贸发展。

2007年11月30日,长3.5公里、连接娘宮与福清小山东的平潭海峡大桥动工兴建。这座横跨海峡的大桥,总投资11.39亿元,设计使用年限达一百年。2010年11月30日,平潭首座海峡大桥建成通车。不久,又建起复桥。两桥间距40米,进出岛车辆各用一桥,人流物流,十分便捷通畅,有力地促进平潭的大开发。

2013年11月,连结苏沃与长乐松下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动工。这座长16.34公里的公铁两用海上大桥,下层设计为时速200公里的双线1级铁路,上层设计为时速100公里的高速公路。工程浩大,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目前,正在紧张铺轨中,竣工指日可待。

有了大桥联通,平潭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离岛,其声名开始远播。大量国内外游客涌入平潭,各个景点游人如织,旅游部门应接不暇,民宿快速发展。两岸和各类国际赛事,也频频在平潭举办。2015年游客230万人次,旅游收入6.55亿元;2017年为387.22万人次29.04亿元;2018年达480万人次超40亿元,呈大幅上升趋势,国际旅游岛前景可期,且潜力巨大。

交通的改善,促进了平潭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平潭全区人口由1949年的2万余户9.96万人,增至2018年的12.51万户45万人,人口扩增4 倍多;同期,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由0.1506亿元升至230.83亿元,这是岛民生活改善的具体象征。相信不用多久,平潭岛实现立体交通,昔日孤悬海上、荒僻落后的面貌,将一去不复返。

今日平潭.jpg

今日平潭

沿海公路.jpg

沿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