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0 10:4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建光 范永光

 

传奇式英雄“陈牯老”


张建光  范永光


 

晚年陈贵芳依然神采奕奕。.jpg

晚年陈贵芳依然神采奕奕

 

“闽北有个陈牯老,敌赏三千买他脑。坎坷一生仍自若,革命精神永不倒。”这是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对闽浙赣边区著名游击队领导人陈贵芳的赞誉。“陈牯老”在政和乃至闽北老区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有胆有识

疾风暴雨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孕育了以政和县东平镇风池村(现称凤头村)为中心的建松政革命根据地,也造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者,陈牯老是其中之一。

1918年6月,陈牯老出生于东平镇高山村风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陈贵芳,牯老是乳名,意为强劲、坚韧。父亲陈机水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3个叔叔都是1933年以前的老党员,祖母和母亲也都参加党的地下联络工作。在革命家庭的熏陶下,陈牯老从小养成耿直豪放、坚忍不拔的性格。1933年,年仅15岁的陈牯老在杨则仕介绍下参加青年团组织,走上了革命道路。1934年8月,中央红军第58团挺进政和东平,成立建(瓯)松(溪)政(和)苏维埃政府,陈牯老任东平区少先队队长和儿童团团长;10月,任中央红军58团团长黄立贵的通信员,后任警卫班班长。

陈牯老又矮又瘦,满口方言,还有点口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政和佬”,却以他的胆识与战功书写着传奇。

1936年1月,陈牯老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后历任共青团东平区委书记、中共东平区委书记、中共政和中心区委书记,并参加建松政中心县委工作。在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陈牯老坚持依靠群众,开展隐蔽斗争,依靠山地,坚持打击敌人,同时,保存和壮大革命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牯老受闽东北特委之托,作为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的代表,到东平镇与国民党代表谈判,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建松政地区的形成。1938年2月,建松政地区370名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三支队第5团,奔赴皖南抗日前线,陈牯老留在原地坚持斗争。红军游击队主力北上后,国民党顽固派置民族利益于不顾,袭击建松政地区中共机关驻地,枪杀中共干部和群众。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陈牯老遵循省委“独立自主靠山扎”的方针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发动群众开展合法斗争,并相机建立抗日反顽自卫武装。当时,政和县党员发展到350多人,游击队扩大到50多人。1938年4月,政和中心区委升格为县委,陈牯老担任中共政和县委书记。1939年5月,中共建松政特委首次党代会,陈牯老被选为出席福建省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同年8月,在省委扩大会上,政和县被评为“模范县”,陈牯老被授予银质五星奖章。

陈牯老担任建松政特委书记后,因形势紧张,建松政特委与省委失去了联系。在严酷的形势下,他领导建松政军民开展艰苦的反顽斗争达3年之久。其表现被称赞为“无产阶级的顽强性和灵活性”。

 

有勇有谋

陈牯老没有进过学校,革命是他的课堂,同志是他的老师。正像他自述,“如果说,杨则仕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带路人,那么黄立贵和陈一就是培育我成长的革命良师”。这几位革命领导既教会了陈牯老的革命道理,又帮他识文断字,特别是军事知识。在担任黄立贵的通信员兼警卫班班长期间,他跟随这位威震闽赣的红军虎将,学会了看地图,分析敌情;拟方案,指挥处置。经过实战磨练,他的军事造诣有了很大提高。

1941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对福建省委驻地和建松政地区发动第一次军事大围攻。建松政特委作出“埋枪分散隐蔽”的错误决定,致使自卫武装解散,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特委班子濒于解体。5月,省委派陈牯老回建松政担任特委代理书记,负责恢复这一地区工作。他坚决执行省委指示,千方百计找到分散隐蔽的同志,取出埋存的枪支,从镇压最反动的极恶分子入手,发动群众,恢复整顿党组织,扭转了建松政地区局势。在此基础上,他率游击队攻打水吉、章墩、杭头等地,在外屯消灭敌人一个排,在浦城歼敌一个中队,打击了顽固派的气焰,建松政根据地工作很快得以恢复。

1942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对闽北地区发动第二次军事围攻。陈牯老奉命牵制敌人,战斗中与省委机关失去联系,后转战崇安、铅山、广丰等县,与当地游击队配合,坚持隐蔽活动,并积极营救“赤石暴动”出来的46位新四军同志,使他们重返皖南抗日前线。同年10月,陈牯老任建松政特委书记。第二年3月,陈牯老率建松政游击队在龙浦路击毙国民党二十五集团军参谋长陈达。国民党当局张贴赏榜:“活抓陈牯老,奖赏黄金三千两。”

1943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调集20个团的兵力向省委驻地和建松政地区发动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第三次军事大围攻。与省委失去联系的陈牯老,带领建松政游击队坚持战斗。

一次,敌人发现建瓯地界的游击队,即出动上千人马压了过来。陈牯老指挥同志们昼伏夜行,迂回规避,时而隐蔽休整,时而虚张声势,与敌周旋。敌人草木皆兵,竟然数次自相残杀。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军事围攻失利后,变换策略,妄图潜入内部搞垮游击队。建松政3县特务头子陈学达亲自出马,伪装同情革命,派人与游击队联系。陈牯老将计就计,将特务组织一网打尽,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却在建松政地区进行新的“清剿”。陈牯老率领建松政人民,开展争取和平、民主的自卫斗争,打通了浙西南交通线。1946年11月,陈牯老任闽浙赣区党委(后改省委)常委兼闽浙边地委书记。翌年1月,与地委副书记张翼率18位骨干挺进闽浙边界,先后开辟出以庆元崔上为中心的闽浙边游击区和以政和宝岩为中心的闽浙边游击根据地。1949年1月,陈牯老任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5月率部配合南下解放大军解放闽北全境。

 

忠鉴日月

陈牯老一家忠烈满门,祖孙三代都投身中国革命,他和父亲、4个叔叔先后都加入中国共产党,祖母、父亲、妹妹和4个叔叔先后为革命壮烈牺牲。母亲叶彩菊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被国民党3次投入牢狱。解放时,整个家族15口人,仅他和母亲幸存。

1949年5月底,闽北解放,陈牯老任建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这时他恢复了大名陈贵芳。建国初期,陈贵芳在主持闽北工作期间,无论是剿匪反霸斗争,还是土地改革运动,各项工作搞得十分出色,受到广大干群的高度赞颂。1951年9月,陈贵芳选调中央马列学院学习。正当他满怀信心地准备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之际,1955年因曾镜冰冤案的牵连被隔离审查。在以后历次政治运动中,由于“左”的错误路线影响,陈贵芳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以革命利益为重,处逆境不悲观失望,遭挫折仍乐观豁达,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1957年,陈贵芳下放到建瓯任县委书记。他保持革命传统,走遍城镇、工矿,搞调查研究,制定改变建瓯经济面貌的规划,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58年,陈贵芳调任新筹建的潘洛铁矿党委书记。他常年泡在筹建工地上,与工人同出一身汗、同滚一身泥、同吃一锅饭,加速了建设的进程。1961年,陈贵芳任福州市副市长,殚精竭虑地紧抓粮食生产和蔬菜供应,与全市人民共渡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还通过组织全市性植树绿化运动,大面积绿化了市郊山头和市区主干路,净化美化榕城,造福子孙后代。在调离省城前往宁德任职时,他口占律诗一首:“榕城十载胜半生,未立新功羞煞人。老马何能堪重负,小车不倒靠扶行。机关长坐作为少,河梁分水怀念深。从今奔向闽东日,誓举红旗到终身。”对党和事业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十年动乱”中,陈贵芳在宁德地区任革委会副主任、地委常委期间,又遭到不应有的错误处理,直至被冤判入狱。但他经受了历史的严峻考验和磨难,始终以一个革命者的襟怀泰然处之,从未对党和组织有过任何怨言。

 

义重如山

陈贵芳让同事回想起来的,多是侠义肝胆,古道热肠。他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们,尤其在那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残酷环境里。他的战友高振洋、杨兰珍夫妇在回忆录《五府岗遇险》中记叙:“回忆1941年初这段难忘的经历,陈贵芳同志的英勇气概,舍身掩护我俩脱险的情景历历在目。他在危难时刻舍身救人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1942年6月,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将士在押解转移闽北途中,举行了赤石暴动,陈贵芳得悉后,不顾自己正遇围困又与省委失去联系的艰难境遇,主动率部前往接应,并千方百计保护突围的新四军同志,使他们得以胜利回到革命队伍。40年后,当年暴动出来的同志与陈贵芳在故地重逢时,个个热泪盈眶,难以忘怀。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贵芳深陷囹圄,保外就医时,就福建地下党干部建国后所遭遇的冤案,毅然上诉中央。上诉信通过在京的范式人等老同志辗转传递,正式呈送党中央。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在“来信摘要”上作了批示:“福建地下党问题,要很好抓一下。要公公正正地解决,先从福建抓起。”此时,全国的“拨乱反正”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胡耀邦同志的批示对福建、广东等省的地下党落实政策问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大批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地下党员得到平反昭雪,相继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福建省委十分关心陈贵芳政策落实问题,洗刷了强加在他身上的不实之词,对他作出公正的评价。1982年6月,陈贵芳恢复工作,先后担任省老区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顾问和省政协常委。他不顾年迈体弱,仍带领干部跋山涉水,深入到老区基点村,倾听老区人民的呼声,鼓励老区群众发扬革命传统,弘扬苏区精神,走自力更生道路,改变老区经济落后面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还觉得自己“对老区人民亏欠太多”。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是否认识,他总是愿意帮助困难群众。他对老区人民亲如家人,他们也从不叫他职务,也很少叫他真名,而是亲切的喊他“陈牯老”。

1986年1月5日,战斗一生的陈贵芳同志与世长辞了。“闽北有个陈牯老。”他所建树的殊勋伟绩,他那威震敌胆的传奇人生,永载革命史册。闽北人民不会忘记他,历史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