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源尾的振兴
李晟旻
正是烟叶生长的季节,烟田一路绵延,明晃晃地占据了视野的大部分。我沿着烟田穿过一座廊桥,走过一段平坦小路,直到那座石碑。石碑高不过一米,却在甲墙村口伫立了30多年,纪念的是70多年前的那场交锋。闽北深山,战火尚未来得及波及,却也贡献了另一番战场,悄无声息的争锋,你来我往的拉锯,硝烟隐藏在字句之后,博弈透过文字弥漫,日月轮换,在子夜时分总算达成共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
从村口进去的第一个斜坡边就是那座民宅,土砖,黑瓦,木板墙,从清朝末年便立在那儿。当年的那场交锋在正厅进行,两张四方桌,两张长条凳,一盏煤油灯,见证了那场艰难的谈判,也见证了抗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因卢沟桥事变而起的日本侵华战争,让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抵御外敌,国共合作是当务之急,也是有力手段。可国难当前,国民党当局仍旧坚持反动方针,而中国共产党则以民族大义为重,排除万难,积极促成国共合作。根据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共闽东特委书记王助以闽东北分区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兼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的名义去函国民党松溪县政府,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表达合作抗日的诚意,并要求就停止内战团结抗日进行谈判。复杂曲折的谈判从早上持续到子夜,再到第二天双方代表在协议上签字生效,甲墙谈判宣告成功,也有力促进了建松政地区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
甲墙村是松溪县源尾村下辖的八个自然村之一,作为革命根据地的甲墙,群众基础稳固,加之背靠大山这一地理优势,遇到敌情便于撤离,因此被选为谈判地点。作为谈判旧址的这座民宅,如今已被作为“甲墙国共谈判旧址纪念馆”供人参观,可似乎它并没有一座“纪念馆”该有的模样,房屋是矮小破旧的,桌椅、墙板和楼梯吱呀作响,煤油灯锈迹斑斑,墙上挂着蓑衣,屋后堆满木头和废弃的农具,甚至还有一个半倒塌的灶台,三开间的屋子。除了正厅外,其他两个房间的墙上挂着甲墙谈判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找不出什么崭新的东西,一切都是简易、陈旧灰蒙蒙的。说这是一座纪念馆,好像确实与我们认知里的纪念馆大相径庭,但它对历史的纪念却也是切切实实的,当我们走进真实的历史现场,触摸见证历史的老物件,哪怕布满尘埃和败落的痕迹,都是历史留下的珍贵足迹,这难道不是对历史最真切的纪念和感受吗?
时光流转,岁月交替,70多年前,祖辈们在这里英勇地闯出一片天地。7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后人的我们回到这里,回顾他们的艰苦卓绝和无畏顽强,空间不曾改变,而在同一空间里将不同时间的我们相联结的,是代代相传的历史,是祖辈为我们留下的这片土地江山,也是我们对他们的缅怀和追思。
源尾村(朱建斌 摄)
从老屋出来,再看看屹立村口的那座石碑,历史似乎有了更加真实的意味。再一次穿过那片烟田,不过三五分钟车程,便拐进源尾村。同为源尾行政村下辖的八个自然村之一,源尾自然村与甲墙大不相同,“不同”从村口开始就展露无遗。一座“草根文苑”沿着村口的斜坡道向上延伸,绿色的门框窗框映衬着白墙灰砖,让这座崭新的建筑透出朴实无华,建筑外围用干净平整的石条和鹅卵石做装饰,有无名野花从石缝中探出花苞,一幅清新自然的农村景象。不难发现,如果甲墙村展现的是历史,是土墙黑瓦的古朴原貌,那么源尾所展现的是现代,是振兴,是旧貌换作的新颜。最直观的是3D墙绘,大手笔地占据着整面的房屋外墙,画不尽看不完似的,让人永远猜不到下一个拐角或斜坡处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画的都是最生活化的场景,小卖部门前的孩子、农村书屋里阅读的学生、裁缝铺里挑选衣服的顾客、邮局门口的邮筒和邮政单车,甚至甲墙谈判时国共双方代表握手达成共识的画面也被栩栩如生地展现;还有源尾车站,一列绿皮火车正穿出隧道, 好像要驶出墙面,驶向房前驻足的人们。
都是农村最常见的民房,木门,卷帘门,不锈钢防盗窗, 油漆脱落的墙面,再旧一点的甚至连油漆都没有,完完全全的水泥浇灌,灰扑扑地立在那儿,了无生机。本是最普通不过的一幅农村景象,谁也不曾想,用绘画将破旧空荡的墙面填满,村庄竟变成了另外一种模样,色彩斑斓的墙绘与农村的原始景观相映成趣,也让朴素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歪打正着,并不以旅游为主要产业的源尾村也因此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墙绘竟也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源尾振兴发展的触角还未向旅游业伸展,但在生态资源的发展上,源尾已经开始枝繁叶茂。一路相伴而行的烟叶田便是其中之一,烟叶田里,长势喜人的烤烟似层层绿浪,随风轻摆摇曳。每到六七月烟叶采烤期,烟农们穿梭在烟台和烤烟房之间,采摘、捆扎、搬运、烘烤,烟叶从翠绿色变为金黄色,烟农们也收获了属于他们的金山银山。
地处山区的源尾红色土壤分布广泛,这为野生苦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在源尾村的山林里,成片的苦竹林顺着山势蔓延,蔓延成源尾村最拿得出手的一张金字招牌。苦竹林产出的苦笋径大肉厚,口感鲜脆,微苦中带着鲜甜,在各个种类的竹笋中是独一份儿的。它们不仅被摆上餐桌,烹饪出独具当地特色的农家美食,也被加工成笋制品,苦笋从竹林走进车间,又从车间走向货架柜台,走向更加广阔的外面的世界。
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让源尾村被冠上“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文明村镇”“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称号。而源尾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快速地振兴发展,与“党建”脱不开关系, 源尾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一套“源尾经验”,让这座曾经隐藏深山无人问津的村庄崭露头角,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乡风民俗, 抑或是为村民谋福利,源尾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独属自己的道路上。
说到党组织建设,源尾的历史渊源颇为久远,本来就是革命老区,还有载入党史的甲墙国共谈判旧址,一直以来源尾都重视党员队伍的建设。正是以甲墙国共谈判的时间1973年11月28日为历史坐标点,源尾村将每个月的28日确定为村支部主题党日,一个名为“相约二八,引领新风”的党建工作机制一经推出,整个村庄都开始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起来。
道路两旁的树木该修剪了,村口需要一个候车亭,东家的毛竹被人砍了,西家门口的垃圾臭气熏天……大到村里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小到村民的个人需求,都可以是主题党日这天的议题。干部群众围坐一堂,几杯热茶,几把凳子,群众畅所欲言,党员干部虚心听取。群众的困难要解决,群众的好建议要采纳,党员活动实实在在地服务人民、关照人民。
为人民服务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要想让群众信服,党员首先得自己动起来。“门前三包”,村民不扫党员扫,随时随地捡垃圾,村民不捡党员捡;违规建筑,村民不拆党员的先拆。在党员的带领下,村民也自发地行动起来,原先臭气冲天的猪圈、旱厕和杂物间不见了,杂乱无章阻碍通行的遮雨棚拆除了,村道从坑坑洼洼到开阔平坦,村容村貌开始了蜕变和新生。
松溪国共合作谈判纪念碑
甲墙的红色历史,源尾的振兴发展,两个紧密相连的村落好似前世与今生,党的艰苦卓绝、冲锋在前和一切为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信念延续到今天,仍然在基层党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在党员们的以身作则下,村庄整洁美观了起来,村民收入增加了起来,大家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被激发了起来。
乡村振兴了,生活富裕了,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根本并没有被遗忘,在由村里党员免费提供的“草根文苑”里,展示的满是旧时代的农具厨具、生活用品和生活场景,真实的器物和怀旧的空间让人结结实实体验了一把农耕文化和客家文化,感受了先民祖辈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这也在提醒着后世的我们,根不能忘,本不能丢。
烟叶田一路蔓延,硕大的烟叶随风飘摇,等待着即将带来的收割季,从江西引进的马家柚已经在此生根多年,成熟的季节还未到来,柚子树正在为年末的丰收做着准备。无论是甲墙村口年久沧桑的“甲墙国共合作谈判旧址”纪念碑,还是源尾村口整洁如新的“草根文苑”,历史与今天,动荡与和平,我们都应该了解,我们都不能忘却。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