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4 12: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 淼

 

中国早期的《共产党宣言》

王 淼

《共产党宣言》(下面简称《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作为一份共产主义的纲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公开宣布无产阶级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号召。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那么,《共产党宣言》早期中译本究竟何时出现呢?

1903年2月,马君武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载《译书汇编》1901年第1l期),文末所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用英文列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1906年1月,朱执信在《民报》第2号首次用文言体介绍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并节译了该书第2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部分内容,包括《宣言》中的十项政纲。1907年12月30日出版的《天义报》13、14卷合册上,刊载的震述(何震)《女子革命与经济革命》一文,也引录了《宣言》的有关段落。

俄国十月革命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4月6日,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每周评论》上,刊载了署名“舍”摘译的《宣言》第二章的部分内容,并重新刊登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的十项政纲。同年11月1日出版的《国民》2卷1号,刊登了北京大学学生李泽彰译的《马克思和思格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当时李已把全书译完,限于《国民》篇幅,只能陆续发表,但后来也放弃了。

1920年3月,北大发起成立马克思研究会,据罗章龙回忆,该会曾把《共产党宣言》英文本作为教本,还成立了一个翻译室,分英、德、法三个翻译组。德文组曾从德文本译出《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有一个油印本了,这个油印本的部分译文曾被《京汉工人流血记》一书引用过。李维汉《回忆新民学会》一文中讲,1920年8月至9月。他在法国蒙达尼曾“有机会集中阅读了蔡和森以‘霸蛮’精神从法文翻译过来的《共产党宣言》等书。”由此可见,当时《共产党宣言》已有了中文摘译本、节译本。

把《共产党宣言》完整地译成中文的第一人,是陈望道。邓明以《五四时期的陈望道同志》一文中写道:“陈望道同志早在五四之前就接受了进步文化的熏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一边勤奋学习哲学、文学、法律等社会科学以及物理等现代科学知识,一边在课余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五四运动刚刚兴起,他就毅然返回祖国,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他认识到要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文化思想,必须依靠新的思想武器,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他在‘杭州一师风潮’以后,回到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同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于1920年4月作为社会主义研究社丛书第一种,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五四运动回忆录》续集)

比邓明以的叙述更详细的是叶永烈的《秘密党员陈望道》。该文说,当时在北京的李大钊、陈独秀读了《宣言》英文版,深为赞叹,都认为有尽快译成中文的必要,而思想颇为激进的戴季陶在日本谈到此书时还曾尝试翻译,但力不从心而放下。回到上海后,他到处物色合适的译者,经《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的举荐找到了陈望道。邵力子与陈望道书信往返甚勤,深知陈的功底不凡。于是,戴季陶提供了《宣言》日译本,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来了英译本。1920年2月下旬,陈望道开始翻译,4月下旬译完。陈望道请留日归来的李汉俊校,李校毕又请陈独秀校,准备交《星期评论》连载。然而《星期评论》却遭当局注意,被迫于1920年6月6日停刊。正筹备组建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代表魏金斯基商议,当即筹款在辣斐德路(今上海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建立了一家小型印刷厂——“又新印刷厂”,印出了1000册《共产党宣言》,初版版权页上标明印行时间是“1920年8月” (《上海滩》1991年第1期) 。上世纪50年代,张静庐在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1954年)一书中认为,该书中文全译本1920年4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但印数不多,很快售完,9月再次印刷。80年代后期,山东省广饶县博物馆征集到《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版本,该书系32开白报纸本,58页,浅赭色封面,正中印着马克思半身像。

值得一提的是,余延石在《鲁迅和〈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指出,1920年6月26日,鲁迅与周作人一同到大学出版部,收到陈望道6月22日的来信,信中说:他(陈望道)回到浙江省义乌县分水塘村去潜心研究新思潮,试译了一本《共产党宣言》,并特把这本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寄赠请求指正。鲁迅在接到书后当天就翻阅了一遍,并称赞“这个工作做得很好,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你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后来鲁迅写了复信,还寄赠《域外小说集》以答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