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4 15: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杜学峰

 

方志敏情系红色报刊

杜学峰

 

方志敏画像

 

1919年,方志敏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与黄道、袁玉冰等8人酝酿成立了一个团体,定名为“鄱阳湖社”,1921年元旦更名为“改造社”。作为学生领袖之一,方志敏通过创办《新江西》介绍马克思主义,发表《私塾》《哭声》《血肉》等作品,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 1922年7月初,方志敏从九江南伟烈学校自动退学,漂泊上海,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此后,他辗转九江、南京,深入赣南农村调查,并将调查情况以书信形式在《新江西》季刊发表。 1922年8月,经赵醒侬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9月初,回到南昌时,《新江西》被军阀当局勒令停刊。对此,方志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脚步没有停止,他以私立心远大学旁听生的身份作掩护,筹划创办“南昌文化书社”。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办,1922年1月初,正式在南昌百花洲席公祠附近开业,由方志敏担任经理。南昌文化书社专售革命书报,陈列的书籍名目繁多,大都是新出版的社会科学书籍和报刊,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唯物论浅说》《共产主义ABC》以及《解放与改造》《向导》《先驱》等报刊。这是江西第一个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据点。书店开业后,吸引许多进步青年。方志敏不顾生活艰难,投入全部精力办书社,由于过度操劳引起肺病复发,不得不住进医院。

1923年1月20日,由方志敏、赵醒侬、刘拜农等7人发起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组织,积极筹办《青年声》周报,方志敏担任《新江西》季刊及《青年声》周报负责人。不久,南昌文化书社遭到军阀查封,方志敏连夜离开南昌,前往南京。 1923年8月,赵醒侬与方志敏商量,将《新江西》改为《新江西半月刊》,并在上海首发。1924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经赵醒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邵力子创办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旨在宣传新文化运动,由著名活动家陈望道、施存统等担任编辑,影响很大,深受青年欢迎。1920年起,《觉悟》开辟“随感录”“诗”“小说”“剧本”专栏,发表文艺著译。1920年,方志敏致信《民国日报》,就《觉悟》副刊发表的《捉贼》小说谈了自己的看法,引起邵力子注意,他给方志敏回信说:“你的看法一针见血,指出了社会的本质和病根。”邵还约方给报社写稿。方志敏即给《觉悟》副刊投去散文诗《哭声》和《呕血》,先后得到刊登。

1922年7月,方志敏到上海拜访《觉悟》编辑。邵力子发现二十出头的方志敏不仅才华横溢,对社会和政治也有相当洞察力,便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个生活困窘的年轻人。他说:“你白天到上海大学旁听,晚上到报馆做校对吧!” 在上海,方志敏还结识了恽代英、张太雷等著名共产党人。

1925年夏,方志敏回到江西弋阳,创建中国共产党漆工镇小组,组织“弋阳青年社”,出版《寸铁》旬刊,领导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寸铁》意味着“哪怕是一寸铁,也是战斗的武器”。

1927年5月,根据方志敏的提议,江西省农民协会机关刊物《锄头》创刊。方志敏为刊物撰写发刊词:“碰着一身透湿,让风雨去淋头,不管一身的大汗,让太阳去煎晒。总之,不管它肚饥身寒,我们只知道低头成天弄我们的锄头!因此,人们老是看不起我们这些粗莽的锄头!十几年来,军阀的猖狂,帝国主义的横暴,以至于为民众牺牲的烈士,头颅的空抛,鲜血的枉流,而今日仍是这样的恶毒的世界。归根结底,还是不曾注意到我们的锄头!”

  1927年南昌起义后,方志敏先后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中共横峰区委书记、信江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在他的领导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曾称赞赣东北是“苏维埃模范省”。

要武装工农,首先要宣传工农。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红色刊物,仅省级就有十多种,如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工农报》和《红色东北》,省委机关刊物《红旗》《突击》,省军区的《红星报》和《前线》、省工会的《工人特刊》、共青团省委的《列宁青年》和《青年实话》、省互济会的《互济生活》、信江特委的《红旗报》、省委的党内刊物《党的建设》、共青团省委内部刊物《团的建设》等。这些红色刊物为革命大造舆论,为农民运动大声叫好,为工农武装呐喊助威,起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巨大作用。

161570660864102.jpg

第一份军报出版地——漳平双洋

1929年春,方志敏领导创办信江特委机关刊《红旗》。每期有8至10个版面,发量大约3000份,主要转载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主张与导向方面文章,以及江西省委、信江特委对苏区各项工作的指示、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1930年7月,信江特委改为赣东北特委,特委宣传部长黄道担任《红旗》主编。1932年底,《红旗》改为中国共产党闽浙赣省委机关报,成为党地方组织手中高举的一面鲜红的旗帜。

红星报

在方志敏创办的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报纸是《工农报》。1930年8月,创办于江西省弋阳县芳家墩。1932年11月,成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社址迁至江西省横峰县葛源。该报曾先后发表方志敏撰写的《庆祝消灭林炮台的胜利》《为全部实现省苏农业生产计划而斗争》的社论,对闽浙赣省苏维埃政权建设起了指导作用。1933年4月30日,《工农报》还公布了贪污腐化分子的“黑名单”。此举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得到苏区民众的好评。

除经常为《工农报》撰文外,方志敏还十分关心报社采编工作,帮助解决困难。例如,报社缺少专业人才,他从上海、南昌、景德镇等城市请来技术人员。缺乏印刷机器,设法通过白区党组织或朋友帮助购买。纸张质量不过关,他来到生产毛边纸的苏维埃纸厂,同工人师傅研究试验,终于生产出质量过关的印刷用纸。在方志敏的帮助下。《工农报》的宣传质量不断提高,成为赣东北苏区最出色的报刊之一。

办报过程中,方志敏始终掌握正确舆论导向。1933年7月1日,他为闽浙赣省委机关刊物《突击》创刊号上发表评论《加紧白区工作来开展大块的新苏区》,开门见山地提出:“我们苏区,应该巩固的(地)向前发展,应该从大大的(地)发展新苏区中,去巩固原有的苏区根据地”。1934年2月,他在《突击》第8期发表《关于白区乡村工作的几个问题》,强调“把武装夺到我们自己手里来”,“白区的党组织应该牢牢记住从阶级敌人的手里夺取武装,这是保障我们武装暴动胜利的必要条件”。

红色中华

苏区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