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16: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彭 泽

 

峥嵘岁月

——纪念崇安苏区建立 90周年

彭  泽


崇安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天时地利,在党的领导下,这块红土地发展为以崇安为核心的闽北苏区,继而隶属于赣东北、闽浙赣和中央苏区。

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1928年 9月和 1929年 1月爆发了两次以上梅为核心的崇浦农民暴动。农民起义的成功创建了闽北首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 55团,催生了闽北首个县级苏维埃红色政权 —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就了崇安苏区。

 

枪炮声中诞生

 

1930年 5月 1日是个值得崇安人民纪念的日子。在中共福建省委发起的“红五月工作”的高潮中,在中共崇安县的有力领导下,在各区、乡(村)苏紧锣密鼓的接踵成立中,崇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上梅召开,到会代表500余众。代表着 20多万人民利益的闽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枪炮声中隆重诞生。大会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 27人,左美华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银英等 7人当选为副主席。与此同时,大会还制定和颁布了土地法和其他法令。崇安县苏维埃政府下辖 7个委员会,即人民、土地、军事、裁判、经济、财政、文化委员会和秘书处。人民委员会行使县苏维埃政府主要权力。6月,岚谷、星村、大安、坑口、大浑、岭根等 6个区苏维埃政府也相继成立,全县洋溢着开创红色苏维埃运动高潮中。

崇安县苏维埃政府下辖上梅、下梅、白水、黄土、大南、坑口、廓前、大洋、大安、阳角、黄墩、程墩、岚谷、浆溪、上铅、广浦、建浦、崇浦等 18个区苏、234个乡(村)苏,苏区人口达 20多万之众。

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先后在全县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经济、政治、军事、组织及根据地建设,成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崇安苏区以自己的表率行动,影响着整个闽北,成为与中央苏区遥相呼应,与赣东北苏区互为掎角之势的闽北革命根据的中心,苏维埃运动的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武夷山上空。革命形势即如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今日向何方?直至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分田分地真忙

崇安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崇安人民在中共崇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封建社会剥削制度展开猛烈的进攻。其中,最具深远影响的是土地改革运动。它是一场最为激烈、最具深刻的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群众运动,也是巩固和发展红色根据地建设的革命运动。

1930年 3月,崇安县委在上梅、白水两区搞土改试点。方法分三步:第一步是以乡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土改政策,强迫地主豪绅交出所有田契、债单。经群众审查无误后,再由乡苏交区苏,经区苏维埃政府验证后集中焚毁;第二步按户登记人口,划分阶级成分,张榜公布;第三步将地主多余土地平均分给贫雇农,取消所有苛捐杂税。

崇安县苏维埃政府还颁布当地土地法,提出“彻底没收地主土地归苏维埃,分配给地少或地弱的农民耕种”的土地政纲:强调在土地改革中,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同时执行给地主以生活出路,给农民以经济上出路的方针政策。

崇安苏维埃政府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分五步进行:一是各区、乡苏维埃成立土地委员会,负责审查、监督各地分田工作,受理群众意见;二是以乡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强制要求地主交出所有田契和债契,经群众确认收全后,由乡苏维埃政府移交区苏维埃政府验收后集中焚毁;三是按户登记人口,根据经济状况划分阶级成分,“光收租,不劳动”者为地主,“山多田少,放高利贷,自己参加劳动”者为富农,“不进不出”者为中农,“虽有少量土地,但主要靠租田种”者为贫农,“长年帮地主做长工”者为雇农,“做纸、理发、裁缝”者为工人;四是由各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会主持,将上梅暴动前所有土地(包括庙产、祭产等)即应分土地的总数,分为上、中、下三等,按人口平均分配。公用的田又称“公田”“红军田”,村上参加红军的家里就可分到一份红军田,小地主富农也可以分得一份土地;五是分田后,按户造册登记,由乡苏维埃政府发给土地证。

1930年 5月至 7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开展的土地改革在崇安大部、浦城西部、建阳北部以及上饶、铅山、广丰南部所辖的 18个区、273个乡(村)普遍铺开,被分配的土地达 40万亩,近 15万人口分到了土地。

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开展的土地革命是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苏区广大工农大众积极拥护。分到土地的人们,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参加扩红,支持革命战争,踊跃参军参战。土地改革影响波及全闽北乃至闽浙赣苏区,对推进崇安根据地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苏维埃在黄墩

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期间,崇安县委、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机关从县城撤迁至黄墩村驻扎。第一次是 1931年 7月至 1932年8月。县委、县苏在黄墩村领导崇安苏区军民反击国民党军的“围剿”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一时期,崇安广大苏区失而复得,区、乡苏政权得到恢复,县委、县苏机关健全,各项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当时,县委机关有宣传部、组织部、团县委。群团机构有农会、工会、共青团、妇女解放委员会、儿童团、互济会、反帝大同盟、贫农团等。县苏设有内务、土地、军事、财政、教育、文化、国民经济、裁判、工农检察等 9个部门,还有政治保卫局。

1933年 12月,国民党军向崇安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崇安县委、县苏再次从县城撤至黄墩,驻扎时间为 1933年 12月至 1935年 1月。这时期,崇安县委、县苏在黄墩领导崇安苏区军民奋力抗击国民党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策应闽北红军保卫闽北苏区的安全,参加四渡桥阻击战,发展、巩固苏区经济等工作。此时崇安的地方武装是崇安独立营。1931年 1月,中共崇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黄墩村召开。大会就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团结、肃清李立三“左”倾路线错误等重大问题做出决议,并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崇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告全体同志书》。

崇安苏维埃政权的后期,1934年 8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在黄墩村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召开崇安县最后一次(第九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中共闽北分区委特派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助出席大会并讲话。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 10万重兵,从四面八方围攻闽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 1月 25日随着闽北党政军机关撤出苏区首府崇安大安街,闽北苏区相继被敌军占领。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停止了活动,崇安苏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投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为“保持革命阵地、保持革命武装、保持革命组织”做出新的、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