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2 23:4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慧瑛



禅心双莲——妙应与本寂

 

陈慧瑛

 


我是俗人,也许是祖上传承的佛缘,从少年时代起,便喜欢禅,包括禅学、禅诗、禅乐、禅趣等等,对于古今禅师,便有一种真诚的敬仰。

甲午仲秋来访莆田涵江,至国欢寺,见山门巍然,庭院开阔,寺庙诸殿,则在大兴土木修建之中。求教主持,方知该寺为唐末五代古寺,是当年一代高僧妙应禅师、本寂禅师的出生地。妙应、本寂二禅师为同胞手足,此寺原为他们家祖业,后来兄弟相续出家,遂捐舍为庙。

一家两兄弟,双双入空门,证悟得道,成为一代高僧,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堪称不可多得的奇葩。为此,我走进黄巷,走进诞生伟大佛陀的黄氏家族千年古巷。这条当年福州通往兴化的古驿道,一色青石板,记载着无数的人世风霜;那些古色古香的飞檐翘脊,夹杂在高楼、广告之间,留痕的岁月与时尚同在。秋阳火辣,热风熏人,步履禅师足迹,我却心如老井,淡定清凉。

据说黄巷从唐至清,繁衍了一代代黄氏儿郎,曾经拥有千名举人五百进士,文状元七人武状元三人,榜眼、探花各三人、宰相十人尚书四人;孕育了黄氏入莆始祖、金紫光禄大夫黄岸、闽中文章始祖黄滔、儒学名家黄璞、宰辅黄镛、状元黄公度、方志学家黄仲昭、良臣黄巩等等仁人志士。妙应和本寂,属于莆阳黄氏第五代,是黄滔、黄璞这些开宗立派的黄氏名人的叔伯。我想,因为他们,这黄巷的天空,洋溢着多少阳刚多少智慧、洋溢着多少普济众生的梵呗声声呵!

 

妙应的神奇

 

妙应是位禅师也是位奇僧。

天下奇人,往往虚虚实实、以讹传讹居多。妙应的神奇,却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流播千秋,屡证不爽。

莆田乡间,每年除夕有“夹火宝”习俗——在祠堂或里社前,堆起干柴点上火,由各家男人去夹一块燃烧的柴火,以求来年五谷丰登、日子红火。

唐元和十四年除夕,莆田国欢镇延福山黄岸的四世孙、唐朝大理评事黄莫的长子黄昌岌,急急忙忙赶往祠堂去“夹火宝”,恰遇一游方和尚也去乞火,和尚见黄昌岌来了,就把自己所乞火宝给了他。黄昌岌把火宝夹回家,刚放入灶中,突然,祥烟氤氲,莲香扑鼻,火灶中竟长出二枝白莲,昌岌惊奇莫名,马上想到夫人郑氏身怀六甲即将分娩,灶出双莲必是吉兆,自然十分欣喜。

元和十五年元宵,郑氏临盆,但见房中五彩祥云、瑞光四射,不久即生下一男婴。昌岌大喜过望,想起除夜灶出双莲事,便给孩子起名文矩。

文矩从小聪明伶俐、各种诗书,过目不忘。但因父母过度溺爱,养成骄蛮之性,既无心科举也无所事事,后经人介绍做了“狱掾”,从此狐假虎威,欺凌犯人与家属,人称“黄霸爷”。有一老婆婆因家贫交不起皇粮,独生儿子被以“抗交皇粮”罪名关进狱中。老婆婆思儿心切,多次求见,都被黄霸爷拒之门外。老婆婆只好将家中唯一值钱、正在生蛋的老母鸡,拿去进贡黄霸爷,母子才得一见。想不到黄霸爷当晚杀鸡下酒后酩酊大醉,朦胧间竟看见老母鸡走来,对他说:“黄霸爷,你杀我不要紧,可怜那十只还没出壳的小鸡,因我被杀而全部死去!”说完大哭。霸爷惊醒,原是南柯一梦。从此顿悟自己过去的罪愆深重,决心改邪归正,削发为僧,遁入佛门。

他来到万岁塔院拜见潭空禅师,潭空禅师怀疑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决心,为考察他的诚意,就叫他去神光院找灵观禅师。

灵观禅师也想试试他的决心,深夜里,故意把大殿里的长明灯吹灭,再让他去路途遥远的龟山寺借火。他走到筱塘岩时,忽闻啸声如雷,山边立时闪出两只大虎。他想,寺庙附近出没的老虎,朝朝暮暮听了不少经文,应该有点慧根,就对虎说:“要吃你们就赶快吃了我,不然就让我骑上去借火,与我一起弃恶从善。”想不到老虎竟俯首帖耳,让他骑上前往龟山寺。从此,两虎与他出入相随。

灵观禅师见他居然降服了恶虎,果然有胆略,就推荐他去跟随福州西禅寺大安禅师学法。他带着一根青竹来到西禅寺,大安远远望见,叫他直接到涅槃堂去。按《景德传灯录》记载,当时涅槃堂里躺倒五百多位病僧,他用青竹一个个点穴,病人竟一一康复。大安是福清人,曾到沩山协助灵祐禅师传法多年,属于南岳系沩仰宗一脉,他后来就在大安禅师处得法,但出家还是由潭空法师剃度,赐法号“涅槃”。从此,他与两虎相伴、竹杖相随、潜心佛门。唐昭宗五年,皇帝赐谥涅槃为“妙应”禅师。

妙应禅师广识天机,深知地脉,以精通堪舆著称,有著作《博山经》问世。

古时,莆田涵头屡遭火患,生灵深受其害。妙应禅师细勘地理,择吉建七层塔亭,火灾遂灭。今日福厦公路涵江段有塔桥,桥头建“有美亭”又名“塔桥亭”,供奉观音菩萨,相传此即妙应禅师为镇火魔而建之风水宝塔。

当年,驿道通过锦亭岭,岭上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滴水皆无。夏日炎炎,过往行人,往往口渴难耐。入京应试弟子经此,常常口干唇裂。据说妙应禅师来山上转了一圈,举起竹杖,往选中之地一点,一眼清泉随杖而出。妙应禅师凿井施水、扶危济困的许多故事,千百年来为百姓所传颂。传说明代有一位略知堪舆的陈唐山来

任兴化(今莆田)知府,微服私访时,找到妙应禅师为其父母挑选的墓地,那墓地位处“剪刀穴”,大凶,旁边几步远,才是大吉大利的“双燕栖梁”穴。陈唐山觉得蹊跷,命人打开墓门,看到两具棺材都吊在石梁上,此寓意正是双燕栖梁,中间还立着一块石碑:“唐山唐山,你知地皮,我知地骨,五百年后,烦你迁出。”陈唐山惊出一身冷汗,遂将妙应父母的棺材,改葬附近的双燕栖梁处。妙应兄弟虽然无后,但法裔万千,这就是当地谚语“和尚无婆——子孙多”的来历了。

妙应禅师具有惊人的预知能力,出语成谶。他最著名的一句关于泉州的谶语,载入《全唐诗》——“先打南,后打北,留取清源作佛国。”泉州后来的确成了东南佛国。他给家乡莆田也留下了一条谶语:“水绕壶公山,莆阳朱紫半。”意思是壶公山畔筑起木兰陂,莆田就会涌现许多达官显贵。木兰陂几经艰辛终于筑成,后来莆田科甲鼎盛,朱紫冠于八闽,果然应验了妙应禅师谶语。莆田囊山脚下的囊山

慈寿寺,为妙应禅师所创办,最兴盛时聚有僧众三千。公元911年,妙应禅师的俗家堂侄黄滔从福州退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来拜谒囊山慈寿禅寺。寺中当家主持悟真和尚如数家珍,将妙应禅师住世期间的谶语一一道来,黄滔听后心旌揺漾感慨良多——可惜这位熟悉的堂叔已然灭度,升华为一个遥远的传说、一段迷人的传奇!为此,黄滔写了一首《游囊山》:

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

溪声寒走涧,海色月流沙。

庵外曾游虎,堂中旧雨花。

    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  

黄滔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囊山寺,也是对妙应禅师本人的最早记录。黄滔不知妙应之谶语将应验于谁家,但我们知道,妙应禅师的遗谶在百多年之内,如天花如甘露一一落地,有些滴落于一家一户的庭院内,更多的是降临在莆阳母土,散逸在八闽大地,甚至飘落在黄河以南的大半个华夏版图!

  

本寂的造化

  

妙应禅师20岁时,其父母又生一子,取名本寂,号崇精。崇精自小勤习儒业,悟性极高。其父母信佛,每逢佛菩萨圣诞,总带他去庙中烧香礼佛,更受胞兄出家影响,小小年纪便与佛结缘,十九岁即入佛门,25岁受具足戒,然后云游四方。至此,一门两佛子,印证了当年家中灶出双莲的奇缘。

在江西高安洞山普利寺,本寂遇到了自己的导师良价禅师。关于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文献是这样记载的:

良价问:“你这位小僧,叫什么名字?”本寂答:“我叫本寂,慕名从福建前来参谒。”

良价故意答非所问:“那个呢?”

本寂以玄答玄:“不叫本寂。”

这段问答饱含玄机,是禅宗著名公案之一。“本寂”有事物本体乃湛然寂静之意,所以良价请本寂深入发挥一下,没想到本寂不肯说,因为本体是不能用语言诉说的,一说就离开了本体,也就并非本寂了。良价对这位极具悟性的弟子非常器重,认为这是一块可雕之璞玉,着意栽培了几年,又密授宗旨。本寂也围绕良价的禅学思想,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终得恩师衣钵。

良价禅师63岁病重归寂后,本寂依依不舍地离开清修数载,令他开悟的洞山,南下曹溪,瞻礼六祖塔。六祖塔位于山是庚岭一脉、水是曹溪一支的韶州宝林禅寺。在地处深山老林之中的宝林寺,本寂瞻仰了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的遗迹,怀着对六祖大智慧的无上崇敬之心,本寂匆匆北上,寻求弘法净地。然而,一路餐风宿露,磨破多少僧鞋,都未找到理想之地,他只好又回曹溪礼圣,寻求六祖指点迷津。

一夜,本寂梦见六祖慧能在他手心写下“心坚石穿”四个字,并遥指东北方向。本寂会意前行,先去抚州,再至吉水,后遇贼乱,便行脚宜黄。宜黄城西的荷王山下有荷王观,观中居士王若一见本寂志坚心诚,遂舍观相予。本寂心幕曹溪六祖,便将住山改为曹山,观名改作荷玉观,着力敷演洞上之法,于是法席大兴,学者云集。

本寂素修举业,富有文采,他的《五相偈》五首可谓饮誉千秋的偈诗: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离兜车界,乌鸡雪上行。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工宫初降日,玉兔耒能离。

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

  

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

威音工未晓,弥勒岂惺惺。

他的《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也法脉绵长流传至今。

本寂主持曹山30年,嗣法传灯,清名远播,学僧如云。洪州南平王钟传,多次慕名降使来迎,本寂想起师傅良价《自诫》诗中的“不求名利不求荣,只应随缘度此生”的教诲,便托疾不去,只书写大梅山法常与齐安两位禅师唱和的《山居颂》作答:

催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本寂不为世俗荣华所动的品格,体现了先师良价一贯崇尚的古朴禅风。

公元901年夏历六月十五,一代宗师本寂焚香宴坐而化,世寿六十有二。唐昭宗赐谥“元证禅师”,清雍正皇帝于雍正十二年,加封本寂为“宝藏元证大师”。

曹洞宗是与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沩仰宗并称的禅宗五大宗派之一。作为中国佛教禅宗“一花五叶”中一大门派的曹洞宗,自形成以来的千余年间,无论在中国佛教界还是在世界佛教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作为曹洞宗创始祖师之一的本寂禅师,在振兴曹洞宗风方面,功不可没!达摩祖师开创的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自元代至今,也成为曹洞宗重地。曹洞宗于十三世纪传入日本,至今日本僧众,多出曹洞宗教下。日本福井县的永平寺、横滨市的总持寺,都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后来,曹洞宗也传入朝鲜及东南亚各国。近年来,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均派出多批佛教团体来曹山礼祖庭、结法缘,从而增进了我国与日本等诸多国家的宗教文化交流。

  

永远的黄巷

  

且不说涵江这条小巷——黄巷,“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出黄金;天上星,地上金,一路石板数不清”;且不说这段春秋驿道——黄巷,唐砖宋瓦、明碣清匾、千年水井、百岁门楼古韵犹存;且不说这座岁月之桥——黄巷,承载了多少豪门望族、精英人士,承受了多少风风雨雨、演绎了多少人世悲欢,仅仅因为她诞生了两位佛门大师,一位临济宗祖师本应禅师,一位曹洞宗祖师本寂禅师,她便可扬名天下。黄巷,历史和阿弥陀佛,已一起为你加持,让你永垂不朽!

妙应禅师是一位对家乡具有深刻影响的地区性禅师,他的功德在朝代更迭中发生变异,转化为一位神奇莫测、法力无边的民间俗神;本寂禅师则是一位纯粹的学者和佛门领袖,他凭借深邃的思想、超人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已然成为一位在佛教界具有国际影响的伟大禅师。

妙应禅师在莆田地区真是无人不知家喻户晓;本寂禅师在海内外虽声名远扬而在故土则寂寂无闻,他们虽然同出一辙却分道扬镳,但他们对众生的大爱和对佛教的至诚,却殊途同归!

我想,因为他们——妙应和本寂,岁月长青、涵江不老;

因为他们——妙应和本寂,天长地久、黄巷吉祥!

呵!永远的妙应!永远的本寂!永远的涵江!永远的黄巷!

本文原载于《走进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