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7 10:2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安榕

话说陈文龙


福州陈文龙纪念馆


福州台江,有一座万寿尚书庙,庙里供奉的主神,是朱元璋敕封的福州第一位城隍、民族英雄陈文龙。此庙不大,建于明天启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南宋行将灭亡前,壮烈殉国和死节大义的大臣和文人甚多。陈文龙是其中一位。

陈文龙(1232-1277年),福建莆田城郊阔口人,原名子龙,字德刚,号如心。小时因家贫送给长乐一户陈姓夫妇为子。宋咸淳四年(1268年),他廷对第一,度宗皇帝喜其文才出众,御笔改名为文龙,官至参知政事。后来,由于反对误国殃民的奸相贾似道遭贬回故里。但他并没有因失官返乡而郁郁寡欢,沉溺酒色,而是趁机为家乡百姓办点实事好事。当时,长乐北乡长期受旱涝灾害,陈文龙决意倡修前塘港水利工程。他一边筹款捐资,一边身体力行参与工程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开挖疏浚,筑起宽3丈、长数十里的防洪堤和一条宽七丈、深二丈的港道,汇东西北三湖与董峰山七十二洋之水,通过港道,流经北乡183个村庄,使10多万亩田园得到灌溉,免受旱涝威胁,万民为之额手称庆。长乐乡亲为报答陈文龙的造福,将前塘港改名为“陈塘港”,建报功祠,世代祭祀。

南宋益王赵昺在福州即位,复请陈文龙为参知政事,统领兴化军。陈文龙受命危难之际,明知残局难支,却抱着为国捐躯的耿耿丹心前往赴任,坚守兴化城。1277年4月,元军大举攻城,陈文龙在城头竖起两面大旗,上面一书“生为宋臣”,一书“死为宋鬼”,率兴化军与元军相峙。当元军屡攻不克后,遣使持书前去招降。陈文龙怒焚降书,再斩来使,表示誓死保卫城池,决不投降。后因叛徒骗开城门而不幸被俘。陈文龙被俘后,元方多次以高官厚禄引诱,又以老母子幼的亲情催降,再以姻亲血缘关系拉拢,均被严词拒绝,最后只得将他押解北方。在离开福州时,陈文龙以绝食相抗,至杭州岳庙再吞香炉灰殉国。元世祖感其忠烈,命葬西湖智果寺旁。相传,不多日,其墓旁长出棘竹且很快蔓延整个山野。于是,陈文龙墓旁长有棘竹与岳飞墓旁长着只长南枝的柏树,并称杭州“双异”。

在福州陈文龙尚书院里的老人聚会


陈文龙不是福州人,但福州人民感其忠烈纷纷集资为其建庙,先后在盖山阳岐、台江万寿、一保龙潭、三保竹林、四保宫前、排队尾洋中,以及仓山新亭、连江的北竿、长乐营前、闽侯凤港和亭江江墘等地盖起了18座“尚书庙”,把陈文龙作为民族英雄加以供奉。由此可见,百姓对心目中的陈文龙是无限敬仰的。

陈文龙的民族气节不仅受到民众的敬仰,而且也得到后来的帝王的推崇。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颁旨下诏:“福州祀陈文龙”(即福州府的城隍)。从此,陈文龙由人升为皇帝敕封的神。福州盖山阳岐村在乌龙江畔的化船道建起了陈文龙的小庙(现为阳岐尚书祖庙)护佑着出海渔民,据说多有灵验,声名远播。郑和下西洋途经福州时,还曾慕名到此尚书庙上香,祈求远航平安。到了清朝道光年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敕封“水部尚书”。清廷册封琉球时,册封使每每到陈文龙庙里参拜上香,求得东渡顺风顺水,平安抵达。于是,陈文龙又成了“海上保护神”。

明清以来,农历正月及陈文龙诞辰和就义的日子,各地尚书庙都举行隆重的庙会,踩街、演戏、伬唱的同时,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庙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这种庙会经过年代的演变形成了“迎尚书”和“送状元船出海”等民俗活动,至今盛行不衰。解放前,濒临乌龙江的108乡民众,每年农历正月中旬抬着陈文龙的圣像巡游,沿途燃放鞭炮,焚香敬迎,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久而久之形成了尚书公百乡巡安民俗文化节。著名学者严复曾为此写了一副对联:“十万家饭美鱼香,唯神之赐;百余乡风清魔伏,为民所依”,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情景。2005年元宵节,笔者曾随团前往台湾马祖,参加当地尚书公神像环岛巡安活动,亲眼见到沿途百姓虔诚恭迎神像的热烈场面和欢送状元船出海的盛况,深感两岸的神缘密切,神文化同出一源。

回望陈文龙由陆上保境到海上护航,再上岛巡安佑民所形成的浓烈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它的积极成分。今后,要在弘扬“陈文龙文化”并赋予新的内容,让爱国爱民思想,在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建设,密切两岸交往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