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6 22: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爱枝



上筹国计,下恤民生

——林则徐为官的座右铭

 

林爱枝

 

 

追寻林公足迹,了解他一生功绩,不论是他对国家的炽爱、对人民的养护,还是对外侮的抵抗,以及他在为人处世中体现出来的高尚人品人格、认真负责的执政态度、清政廉洁的官声,都给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值得今天的人们,特别是为官作宦者敬仰、效法,认真继承和学习的。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这是林则徐深刻的民本思想,把国家与人民融为一体,是林则徐对爱国主义的至高诠释。

民本思想在中国已演绎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开明君王,都有自己的见识和主张。如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更有脍炙人口的话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司马迁说:“制国有常,利民为本。”还有王安石、朱熹也说过,“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即便说法不一,角度不同,但是核心思想都一样,都强调百姓对于国家的重要,并提醒为政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国家需要人民。

林则徐的“民为邦本”,既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还有突破和进步,延伸出“恃民兴邦”的思想。在他的“民”的概念里,“民”是广义的,从传统的“绅民”“殷民”“大户”到“穷民”“贫民”乃至于“小民”,皆可为“邦”所用。他还认为,对“民”不应只限于关心民苦、赈灾缓赋,还要把“为民兴利”和“恃民兴邦”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固本宁邦”。笔者以为,这是民本思想的深入和升华。其摒弃了那种俯视芸芸众生,把“民”只视为人奴役的被动群体的观念,而把“邦”与“民”放在了共与存亡的位置上,视“民”为安宁、兴“邦”的力量

在沿海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时,林则徐看到民众中表现出的“犁锄棍棒,皆可为兵,妇女儿童,咸知杀敌”的高昂爱国热情,继而号召兵民奋勇杀敌,并发布告示:“本大臣,本部堂晓喻所有沿海村庄绅耆、商人及居民人等,效忠邦国,群相集议,购买机械,聚合丁壮,以便自卫。如见夷人上岸滋事,一切民人皆准开枪阻击,勒令退或称其逮捕。”同时,他还明确规定,民众杀敌者有赏。他还奏请朝廷准许厚资雇觅广东福建沿海草乌船、人、机械,“听其在洋自与夷船追击”,让百姓都懂保国,都有杀敌机会。这可理解为人民战争的最早概念了。

广东禁烟,林则徐更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广泛组织各界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甚至还包括烟民,参与禁烟,抗敌御侮。不同的“民”发挥不同的作用,实践他“恃民兴邦”的思想。他呼吁所有的“民”都应同烟毒作斗争。且对不同的“民”施以不同的办法,对十三行洋商是坚决打击的,这些洋商走私鸦片,以富私家,成为英国侵略者的帮凶;对经营烟毒的,除了打击外,还劝其改过;对烟民则主张“禁戒并举”,还亲自想方设法查找戒毒药方,予以救治。虎门禁烟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惊天动地的成就,“民”的广泛参与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林则徐的“恃民兴邦”思想中,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见解,那就是“民自利民”,增强民以自利的意识,提高民以自利的本领。达到民实邦宁。

他自己就做了许多利民之事。他不论在哪里做官,总是深入民间,堪查实情,赈灾济贫、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等等。他还用心开拓民智、援民新技,以增强“民”之利民能力。比如,他重视“商民”,保护他们的利益,鼓励他们发展,有能力与外夷竞争;他组织有识之士,了解、研究西方科技;在他身边集中了一批译员,翻译了多方面情报,如外国的地理、国情、律例、新式武器及制造工艺等,带动了一股新思潮,他们成了为国寻求强盛之路而“创榛辟莽,前验先路”之人。

 

重民恤民 足食安民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还是农耕为主,因此他面临的民生问题基本上是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赈灾救济等方面的日常政务。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林则徐一生几乎没有中断过对水利的建设。

这里列举几桩:

1820年,林则徐任杭嘉湖道不久,即修海塘,以避水患。

1823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适逢水灾,他主持挖刘河故道以泄积水,“未半月,水尽泄,高下皆得树麦”。

1824年,为防水灾,林则徐上奏朝廷疏浚三江水道,得到道光帝批准。

1825年,林则徐因母亲故世,回福州守制。遇江南高家堰决口,造成极大水灾。道光帝又下令林则徐赶赴救灾。林则徐一身素衣,星夜兼程。与民工一起奋战数月,治水告成。

林则徐在《娄水文徵序》中说:“水利之兴废,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他不单看到了水利同农业的莫大关系,还更深刻地认识到,水利事业状况同社会文化的兴衰也极有关系。

他的《畿辅水利议》,是一本研究北京一带水利建设的学术著作。他阅读许多前人著述,又总结了自己督巡诸省治河消灾的经验,论证了北方土质可以种植水稻,意在解决南粮北调的问题,进而解决、根除漕运中之腐败。这本是利国利民的主张,但因影响视漕运为“利薮”的官吏们的利益而不得善果。

“恤民生”,最为撼人心的莫过于林则徐的两次为民请命。一次是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在江苏巡抚任上,因旱、涝天灾轮番,造成几十个县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他打算向朝廷报灾,请求缓征漕赋。不料,道光帝先下旨,说:“国家经费有常,岂容以展缓旷典。”还斥责:“无非不堪下吏私充囊橐,大吏只知博得声誉。”这使林则徐进退维谷,奏报是抗旨,不报则百姓遭殃。最后,他决定单衔上书,为民请命,写了《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欠收情形片》,剖肝沥胆,情辞恳切。他的赤诚打动了专制帝王,准奏。此事传开后,江苏民众欢欣雀跃,以致“疏稿争相钞传,远迩为纸贵。小民闻之,皆嗟欢聚之,庆更生”。

另一次是在南疆,环境更险恶,一是自己“戴罪之身”,二是要为之说话的是南疆八城回民。当时从朝廷开始,对回民都很歧视。他们倍受压迫,生计无着。林则徐在勘察中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惨状。他毫不犹豫地为他们争取生存的权利,请朝廷准予把新开垦的土地分给他们。朝廷不准,怕回民富足了作乱。但林则徐不放弃,再奏,如此反复,最后得到朝廷的批准,这使得八城回民有了土地,有了生计。

这个问题的完妥处理,充实了林则徐“民为邦本”的内涵。他认为,回民等少数民族一样是“固邦之本”,而且促使林则徐第一次直接接触、处理了民族问题,萌生并逐步形成民族平等的观念:“无论汉回,皆朝廷赤子。”日后在云南,他提出的“只分良莠,不论汉回”的原则,十分成功地解决了民族矛盾。

到了新疆,看到许多地方赤地千里、生产条件极为恶劣,他便组织群众兴修水利,自己还捐资修了一段工程。同时,推广坎儿井,使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壮观的地下水利系统。皇渠、坎儿井,被新疆民众誉为“林公渠”“林公井”,传诵至今。

他一身正气,筹国计、恤民生都殚精竭虑,成就了人格的完美,故而既深得百姓的拥戴和同僚的支持。在粤蒙冤,百姓不平,探望之众,“填于衢巷”。河南治黄,唯林无功,仍遣戍边,同僚发起救援,开封知府邹鸣鹤宣布:“有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军机大臣王鼎上书力保,不允,他为林则徐饯行。

遣戍新疆,从西安到兰州,到乌鲁木齐,到伊犁,沿路大小官员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迎接他、欢送他。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林则徐最高层次、最有历史意义的“筹国计”。在抗英第一线,他亲身经历了双方装备技术悬殊,感受到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胁。他一方面从国外密购大炮,另一方面仿制双桅杆船,还多方设法购料造船,改进了制炮技术及其他一些技艺,在加强军力提高军备上取得卓著成果。先于他人明了应向先进学习的道理,在历史性变革和进步中,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位领军人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人生的座右铭,也是他所有思想行为的道德基础。核心是无欲,因而在身处逆境时,唯有他能做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避趋之”。他的立身、立业能彪炳青史,成为后人效贤的榜样。时至今日,当人们提起林则徐,都不禁吟咏品味这些千万名句,折服他的人格魅力,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

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从政三十多年,宦海沉浮,荣辱无常。荣,为国家所获;辱,京为国家所致。禁烟运动,使他人生大起大落,荣辱双至。唯有他能“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的一生,总是把“筹国计”和“恤民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大量政务也是做在“恤民生”处。他认为,只有民利、民足、民强,国才能富,才能宁。笔者认为,这是林则徐独具胸襟,把“国”与“家”的关系摆得正好,才能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只有既爱国又爱民,才是完美的爱国主义。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禁烟壮举可谓“筹国计、恤民生”的高度结合、最高境界。

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已引起了国际影响,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就论及:“中国人道主义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官员,浸透了整个天朝的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

这几近亡国灭种。

林则徐到厦门担任海防同知书记时,就开始关注鸦片入侵的危害,断言“鸦片以土易银,真可谓之谋财害命”。后来,他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尖锐地指出:若任鸦片泛滥,几十年后中原将“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这体现了他断然的禁烟决心。随之,他提出了禁烟措施。事关大清王朝,皇帝也表现出了一时的决心,给林则徐很高的礼遇。道光帝八天七次召见林则徐,并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林则徐临危受命,远驰广东。

林则徐所处环境十分严峻:外有不法商人以及支持鸦片走私的英国政府;内有一个庞大的鸦片走私集团和受贿集团(上自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下至各级官员)。而琦善已以“开启边衅”相威胁。

林则徐自己也十分明白:“原知此役乃蹈汤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欣然受命。临离京前与其座师沈维鐈告别时,表示了自己把这场斗争看成为国尽忠的大事业,决心:“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师生相顾而泣。

道光帝原本承诺“断不遥制”。按说“君无戏言”,道光帝却反复无常。烟销了,世界震惊,神州同庆。林则徐却立大功获重罪,被革职流放。千古奇冤莫过于此!

“青史凭谁定是非?”林则徐坚信历史自有公论,西行路上赋诗明志,“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又刻章“荣辱皆忘”,坦然地踏上漫长而艰苦的流放路途。

国家民族利益在林则徐心中无比重大,为了捍卫,他不仅忘我,而且可以以命相抵。表现了一个主权国家高级官员的胆识和魄力,不仅国人敬仰钦佩、称颂至今,就连站在他对立面的英国人包令(时任英驻香港总督)也不得不称赞林则徐是“中国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是“中国爱国志士的骄傲”。

1999年2月2日,国际天文学会发表了《命名林则徐星的公告》说:“……为纪念禁毒和毒品犯罪的先驱林则徐(1785-1850)而命名。林则徐是中国福建闽侯人。他的辉煌功绩因1839年6月在中国南部虎门海滩烧毁1200吨鸦片而达到顶峰。作为清王朝的一位大臣,为世称道的还有他在水利方面的成就。这曾使他的家乡和中国其他地区深受裨益。”

为了褒扬林则徐的功绩,虎门销烟之日,被定为“国际禁毒日”;在美国,在新加坡都有林则徐塑像,美国还把东百老汇街命名为“林则徐街”;在英国的蜡像馆里,竖立着林则徐的蜡像;世界不少国家收藏着有关林则徐的资料,并进行研究。

林则徐一生为官,亦一生与弊政做斗争。他前后督巡14省,几乎每个岗位都遇到了官吏贪污受贿。铲除司法昏暗不公等积弊,都是林则徐公务中的重务,都要他“无欲”“壁立”。

在林则徐接任江苏按察使时,面临“两江案牍繁多”,呈现土豪劣绅操纵讼事,贪官污吏枉法,有关官吏办事拖拉推诿,殃及无辜百姓的状况。林则徐采取果断措施,先严拿了一批“要结胥役,把持地方”的恶势力,又制定规则整顿司法工作:一要详细制定解案章程,简化解审手续。无关重要的案件无需送省,杜绝了一路上行贿索贿的弊端。二要求亲自断案,所有司法文件均要亲历亲为。不准光听汇报,以免反复或冤假错案。三要严办诬告,力拿讼师……经四个月整顿,积案办结十之八九,人称“林青天”。

1820年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忠于职守,不考虑个人得失。其中两件事,就是在今日也未必做得到。

一是弹劾了握有兵权的澎湖协副将。此人为被招安的海盗头目,横行霸道于华南海面,林则徐以“严纪律、择将帅”予以打击;二是在河南,不顾得罪巡抚琦善,以“严密查封,平价收买,以济工需”的做法,打击了囤货居奇的奸商。

……

林则徐所革除之弊政,均牵涉各级官吏们的实际权益,因而无不困难重重,艰难推行,但只要于国于民有益,他就百折不挠,务求彻底,其动力皆出于“无欲”。

其中,整顿吏治,改革弊政,又以改革漕政最为艰险。林则徐为官之时,恰逢清王朝由盛转衰,各种矛盾交织,而漕政却成了政治危机、社会矛盾的焦点。“凡刁生、劣监、讼棍、包户、奸胥、蠹役、头伍、尖丁、走差、谋委之徒,亦皆乘机挟制,以衣食寝处于漕”。又由于漕务是“天下之大政”,皆有利可图,大批官员视为“利薮”,便滋生了大批贪官污吏;加上长途运送,费用昂贵,一石米加50%的损耗,每帮漕须费五六百金甚至千金不等。而缴纳漕粮的农民却所得甚少,生活依旧贫困。

林则徐决心革除弊政,一方面,采取措施如注重漕务人员的选用,清理河道,确保漕船安全;严束水手,以至于截漕济民,虽有缓解,但难以根治。另一方面,他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把漕政改革纳入南北经济共同发展的谋划中。他亲自种试验田,选良种,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在南方推广双季稻,增加产量,保证漕粮。

 

清正廉洁 两袖清风

 

转述两份传牌,足够说明林则徐为官清正廉洁。一是林则徐任湖北布政使时,由襄阳到武汉,发了《由襄阳赴省传牌》:

为传知事:照得本司自京来楚,现已行抵襄阳,由水路赴省。所雇船只,系照民价,自行发给,不许沿途支付水脚,亦无须添篙帮牵,行李仆从,俱系随身,并无前站及后路行走之人。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送至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为此,牌仰沿途各站遵照。倘有借名影射,私索水脚站规一切供应者,该地方官立刻严拿惩办,不得稍有徇纵。切切!须至传知者。

九年后,贵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行前即由北京郊区的良乡发出传牌,直至广州:《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内容多半与上一传牌相同,只是更明确、更严厉,指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索者即须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禀遵毋违。”

林则徐母亲故世,如此门第,理应厚葬,但他不事铺张,只简朴而隆重地安葬了母亲。

流放途中尤为清苦,西行万里,食宿都成了问题。有同乡富户愿赠银资助,以表示对忠臣良将的敬仰钦佩之情,但林则徐不受馈赠。最后以房契为抵压,才接受了令人心酸的银两。

至晚年卸任,本想与大儿子住在一起,在北京养老,只因京城房价昂贵,只好回福州因陋就简,度过余年。

 

为人·当官

 

读了林则徐的部分奏折、诗词及其他文章,崇敬之情由然而生,一个封建社会的高级官员竟有如此优秀的综合素质、如此高尚的精神境界,是值得世代称颂的。

历史对于现实总是一面镜子,所谓的“以史为鉴”。我们称颂先贤,是为了向他们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

一般情况下,人的一生,总是为民时长、为官时短。那么,如何做好人、当好官,是每位为官者必定面临的问题。笔者以为,做人是基础,是根本,做人做得好,当官也会当得好,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做人一辈子,当官一阵子。

当官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一己之私,这是首先要面对的、无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界别清官贪官的分水岭。

林则徐爱国爱民胜过爱自己,十分难能可贵。

无私无畏、刚正不阿,这原本是为官者应具备的品格之一。林则徐如果不敢向官场上的贪腐之风提批评做改正,他的许多事情都难以做成。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走到今天,也是精华糟粕混杂。培养无私无畏刚正不阿的精神,也是任重而道远。

尽心尽责、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林则徐同僚称赞他“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策”,正是林则徐勤勉深入、用尽心力的写照。这种优良的工作作风的培养亦是任重而道远。

始终如一、锲而不舍,这是林则徐保持一世清名的一种思想坚守。一时半会儿容易,一生一世艰难。如何坚守精神家园,恪守人品人格,的确是个很残酷的考验。

林则徐说:“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肚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更下流。从善如缘无技之术,才住脚更下坠。”他洞明世事,既是总结又是警策,故而他能在顺境时从容淡定,不事张扬,逆境时,坦然不馁,仍筹国计恤民生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