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22: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读书成底事  报国是何人

 

林思翔

 

 

南宋连江籍爱国诗人郑思肖于德祐二年(1276)作岁旦二首,其中第二首云:“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德祐二年三月,元军攻下临安,帝显和金、谢二太后被俘。这年元旦(即岁旦),郑思肖在元军占领下的苏州,一方面已经预感到山雨欲来的形势,一方面又不甘心大好河山的断送,于是满怀郁愤,写成了这首诗,抒发了国土沦陷后心中的痛楚、悲酸和未能为国尽责的惭恨,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诗人说,苏州城被敌人侵占了,南宋军队节节败退,国破之痛,这心事怎能放得下。胡人虽然暂时占领此地,我到死还是宋朝臣民。读书半世,有甚功名成就。世乱如此,报国竟无一人!看到荒城梅花已经开放,使我惭愧自己又过了一春。

国土沦陷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痛,一介文弱书生,何以报国?全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战乱和动荡的忧虑,对无人能够承担起报效国家重任的失望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忧虑和对读书报国的追求。

郑思肖是一个每根毛孔都浸染爱国元素的人。“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这从他肺腑间流出的话语,成了那个时代强有力的呐喊。他认为读书人就应该明道达理,精忠报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连在一起。就在元兵已南下,南宋王朝濒临绝境之际,他还以极大的义愤,叩阍上书太后、幼主(恭宗),激昂慷慨。宋亡后,他“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泪尽眼中血,心狂梦裹身”,欲与友人离世高蹈,决不向新朝俯首,表现出高尚的气节。

郑思肖才华横溢,工诗善画。宋亡后,他“凡有求皆不作,绝交游,绝著作,绝倡和,渐绝诸绝以了残妄”。他在宋亡后这种“渐绝诸绝”的忠肝义胆,和伯牙在子期死后毁琴绝弦的高尚情操一脉相通。“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正是他借伯牙以喻自己宋亡后画兰不画土的耿耿之心。

郑思肖最敬仰同时代的丞相文天祥,认为他是读书报国的典范,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并作诗文颂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有《和文丞相六歌》《文丞相叙》《文丞相赞并序》《祭大宋忠臣文》等篇章,赞美文天祥的高风亮节。当获悉文天祥抗元被执后,他哭喊道:“呜呼一歌兮哀以伤,白日无光天荒荒”“我所思兮文丞相,英风凛凛照穷壤”“文山先生,大宋之忠臣孝子也,……尽于忠,尽于孝,为天下开君臣父子之天,立万世人道之极。卓乎哉斯人也!”……得知文天祥被害时他悲痛至极,在《祭大宋忠臣文》中,郑思肖虔诚地写道:“……唯我数公,秉心不回。宁受极痛,不敢犯义。大勇无死,与天吐气。神照八极,福被万世。凛乎英风,浩浩无穷。如水在地,如日行空……”盛赞文天祥精忠报国的高尚人格。

知书达理,报效祖国,这是读书人的社会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高尚志趣“出乎日月之上”;岳飞精忠报国拳拳之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情怀跃然纸上;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我国航天事业的赤子之心,都永远为人民所铭记,这些都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深植于人民心中的文化基因。

如今,郑思肖生活的年代已过去700多年了,他的爱国节操永远为人们所称道,他那“用血泪悲歌表现了民族的尊严,从而为宋代文学画上了光辉的句号”的爱国诗篇(北大袁行霈教授语),依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本文原载于《福州晚报》2024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