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10: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开闽宰辅翁承赞

 

黄文山

 

 

唐朝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凋敝,而藩镇势力日益膨胀。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形势加剧。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中央政府进一步削弱,地方军事势力则进一步增强。皇帝对藩镇已完全失去控制力。藩镇对皇帝需要则利用,无用即不理。为了扩大地盘,夺取权力,各藩镇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在时战时和、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李克用、朱全忠、秦宗权等几家大军阀的势力不断增强,他们吞并了黄河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大片土地。但同时,在吴越、闽中、南粤、荆湘等相对偏远且安定的地方,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

闽中的王审知政权即是其中的一支。王氏是河南固始县人,其统领的军队亦大部分是原河南光州、安徽寿州的子弟兵。因受秦宗权欺凌,被迫辗转千里入闽,并据有福建全境。王审知深知百姓承受的战乱之苦,于是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宽刑薄赋,注重发展生产,所以,在他执政时期闽地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景象。但闽地偏僻,人才匮乏。为了巩固政权,他大量延揽晚唐流亡人才为其辅佐。

翁承赞的出现,给王审知带来意外惊喜。

在唐末众多官员中,翁承赞不是官阶最高、官声最显赫的一位,却是活得最明白的一位。翁承赞是福清人。翁氏为礼乐世家,东南茂族,父翁臣隅,因购田筑宅福唐县万安乡(今福清市新厝镇漆林村),遂举家迁往漆林。公元859年,翁承赞出生于此。他自小聪慧,且敏于好学。翁臣隅特建漆林书堂课子。翁承赞作诗云:“人家不必论贫富,唯有读书声最高。”“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书斋漫兴二首》)充满了自豪之情。但他的科举道路却不平坦。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翁承赞赴长安应试,初考不利,在长安滞留4年。直到乾宁三年(896年)37岁时才考中进士,接着再中博学宏词科,由于他学识丰富,文辞清丽,朝贵众口交誉,官职逐步升迁。先任京兆府参军,后累官秘书郎、右拾遗、户部员外郎。翁承赞虽在长安为官,却一直密切关注王氏军事集团在福建家乡的动向。天佑元年(904年),翁承赞向昭宗皇帝奏称,四方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唯福建一境晏然,且忠于朝廷,应予嘉奖升封,以安人心。昭宗准奏,即派翁承赞为册封史,赐以锦衣,专程到福州,加王审知为检校太保,封琅琊王,食邑4000户。

王审知见翁承赞一表人才,且谈吐不凡,顿生爱慕之心,一连数日设宴盛情款待。翁承赞亦感王审知胸襟开阔,贤明谦和。翁承赞完成册封任务,要回京师述命。王审知亲率一班文武大臣,到新丰市堤为他饯行。

新丰市堤在王城外,顾名思义,是一处江堤。但现在洪水已退却,留下大片沙洲,成为一处新集市。在唐之前,城与市是分开的。城里是王室、官府和驻军所在地,老百姓大多居住在城外,而集市则在四门城郊。为延揽中原士族来归,王审知于公元901年营建了罗城,并在城内专门规划了“三坊七巷”,作为官员和士族的高级住宅区。同时为了提供生活方便,城和市也开始相接。

王审知在钓龙台设宴。钓龙台即南台山,在新丰市堤内。据说,汉时东越王曾在这里钓得白龙,所以称“钓龙台”。钓龙台高临江渚,登台远望,可见堤外沙洲片片,江上渔舟点点。这里历来是文人墨客游冶之所。后来的米芾曾于此题写“全闽第一江山”。

翁承赞当即赋诗:“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此身替与交亲好,今日还将简册回。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表达他对闽王的难分难舍之情。这让王审知十分感动。

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让”,自登帝位,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翁承赞被擢升为谏议大夫。这时,王审知为求闽中政局安定,向朱全忠上表纳贡。朱全忠以礼部侍郎萧顷为册封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他知道翁承赞曾经使闽,与王审知有旧交,故命为副使,再次赴闽。

公元909年,翁承赞二度回到福州,目睹人民安居乐业,“江山胜往年”,产生了终老故里的念头。尤其是这次使闽期间,闽王还特地安排他和萧顷专程来到漆林老家,听到漆林书堂依旧书声琅琅,不禁勾起他童年的许多记忆。重返开封后,他每每赋诗,寄托思乡之情:“微宦淹留鬓已斑,此心长忆旧林泉……”“夜来梦到南台上,遍看江山胜往年。”诗中流露出浓烈的回归意绪。

朱全忠为笼络唐朝旧臣,提升翁承赞为御史大夫,加左散骑常侍。但他看到朱全忠日渐骄恣凶悍,难与为治,而王审知却能励精图治,有贤明之称,便不再留恋中朝,毅然辞官返里,时年60岁。

翁承赞回闽,王审知大喜过望,即拜他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后又晋爵晋国公,敕曰:“昌乎王道,系彼相才,前盐铁副使大中大夫上柱国赠紫金鱼袋翁承赞,才冠九流,学穷三古,两蹑青云之梯级,载攀明月之枝条……垂闻望于缙绅之内,走姓名于宇宙之间,锦制衣裳,昼还乡国……可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度评价承赞相才。并将他的出生地乡名改为“文秀”,里名改为“光贤”,以示荣宠。

翁承赞在为相期间,对王审知整饬吏治、发展经济等重要措施,都起了襄助的作用。他认为发展教育、培育福建本地人才是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议在福州设立供普通百姓子弟入学的“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在各府县广设庠序(学堂),做到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他并派人四处搜访书籍,缮写刊印,海隅闭塞之民智为之一开,所以时人称他是“办学兴闽第一人”。他对当时的福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文化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审知还采纳翁承赞的建议,开辟海港、修造海船、招徕海外商贾,以通有无。这些,都使偏处海隅的闽地文化教育和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王审知以翁承赞为相,不仅发展了闽国的文化、教育和经济,还吸引了中原人士相率来附,闽地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因病故去,翁承赞为之作墓志铭,倾情称颂闽王功德。这篇3000多字的墓志铭,不仅文章锦绣,展现了翁承赞的文学才华,同时,全面记述了闽王世系和治闽功绩,还描写了当年闽王册封大典的盛况,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王审知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权位而自相残杀。翁承赞苦劝不听,自感回天乏力,他审时度势,以年老多病为由毅然辞官,归隐于闽北建安(今福建建瓯)山中。他与僧道交游,与药鼎仙方为伴。在自家宅旁建挂冠园、狎鸥池,自号“狎鸥翁”,每日观鸟、写诗自娱。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翁承赞病逝,走完他74岁的人生道路。

建水闽山,自兹留下一位智者的足迹,在千年的时光里,在浩渺的史册中。

(本文原载于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