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7 16: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周思明

知音遍四海 桃李满天下

——访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未明


1.jpg

李未明教授 方友德 摄


自2002年以来,鼓浪屿上的音乐活动不断地推陈出新,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就是已经连续开展七届的鼓浪屿钢琴节,和绵延全年、放眼四海的鼓浪屿四季音乐周。


在这两个重头活动中,许多国际著名音乐家不远万里,来到这座弹丸小岛,几乎分文不取地一展绝技。他们的大多数,来鼓浪屿的最初动机竟然是缘于同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鼓浪屿著名歌唱家颜宝玲之子李未明。


和声之美知音颂


1947年,李未明出生于鼓浪屿的音乐名门,他母亲便是曾经轰动上海滩的歌唱家颜宝玲。在鼓浪屿的天风海涛、音乐熏陶和良好教育中长大的李未明,11岁来到福州进入福建省艺术学校学习舞蹈。因为身体欠佳,他从二年级开始改学小提琴。在省艺术学校学习期间,李未明学业成绩年年优秀,还担任学生会主席。


然而,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让李未明遭遇了丧亲之痛,也中断了他的学业。1968年,他来到偏远的宁化插队,5年之后,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参加高考,进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主修小提琴专业。1976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留校任教。


“从接触到音乐开始,我就很喜欢和声。进入省艺术学校之后,我已经不满足小提琴的和声,尤其是听到钢琴88个键的宽广音域所组成的丰富和声之后,我就不可自拔地沉浸于键盘乐器的魅力之中。”李未明回忆,自己在学习小提琴期间,就同时私下练习钢琴,并且越来越执著于追求这一天籁之音,乃至确定毕生的研究方向。


在福建师范大学的教师岗位上,李未明工作了22年,1993年晋升教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键盘和声的理解也日益透彻,不仅在教学实践上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46岁的他就执笔主编第一套中国音协《全国电子琴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2009年执笔主编中国音协第一套《全国数码钢琴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并作为全国通用考级教材,为无数学子打开了通往音乐圣殿的大门。


因为学术上的成就,他作为评委、教授和嘉宾,越来越频繁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音乐比赛、学术交流和艺术演出活动中。通过这些场合上的切磋交流和日常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李未明凭借亲切、诚恳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独到的学术眼光,同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音乐家、教育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2.jpg

李未明教授琴室 方友德 摄


李未明的学生——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博士说:“李老师人品高尚,深受学生的爱戴,与李老师在一起学习或工作过的同事或学生,都会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他很爱学生,学生也爱他,我敬慕这样的老师。”


“李未明老师是大视野、高格局的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聪跟李未明是多年的好友,在他看来,“李未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涉足音乐圈里的众多领域,在电子琴、钢琴、手风琴以及和声等方面均有独到的理解,研究视野极为开阔。从他身上,我们看不到半点虚伪,所以很多音乐家都把他作为良师益友,并报之以充分的信任。”


对于这些赞誉,李未明只是谦虚地表示,是鼓浪屿给了他这一切。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李未明脸上就洋溢着幸福和甜蜜——当年的鼓浪屿非常安静,走在路上都很少碰见人,晚上睡觉时可以听见一阵阵节奏感极强的涛声;映着落日余晖,小楼的百页窗里会飘来贝多芬的音符;“三一礼拜堂”中,少年许斐平弹奏了肖邦的全套练习曲而名声大噪;每到傍晚和周末,李未明家里还经常举行家庭音乐会……这种极具诗意的环境,就是能够让你静下来思考、感悟、品味。”


这些思想特质和独到见解决定了李未明授课教育的模式。在课堂上,李未明从不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而是坐在钢琴前一边讲解一边演奏,把和声的色彩、音响、音乐美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提供听觉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建立对声音的良好审美。


鼓浪屿和家庭也深刻濡染了李未明为人处世的态度。“我的母亲,不管自己艺术造诣有多高,对待他人都非常亲近平和;而我现在给学生上课、跟同行讨论时,不论对方水平如何,也都是在一个层面上对待,从来不居高临下、强加于人。”


敢为人先立首功


1998年,已经在音乐教育事业上卓有成就的李未明调回故乡,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99年,任副院长兼系主任。2003年至2013年,连续十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2000年,鼓浪屿区委相关领导找到李未明,请他担任首届鼓浪屿钢琴节的艺术策划,参与组织筹备工作。


当时,跨地区的音乐活动在全厦门都不多见,鼓浪屿更是少有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但是在李未明接到的首届鼓浪屿钢琴节初步方案里,不仅包括多位名家的音乐表演,还有一项重头内容——在钢琴节期间举办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


当区领导还在为这些大胆设想忐忑不已时,李未明却毫不犹豫地答应担任钢琴节的艺术策划,并揽下了联系争取中国音协支持的使命。


回忆起这些往事,李未明自谦地说道:“自己个人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为了鼓浪屿钢琴节的成功举办,鼓浪屿上下都是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李未明回忆说,当时资金非常紧张,所有的工作班子成员都动用个人的关系、资源四处筹集捐款,而当时鼓浪屿龙头路上卖麻糍的老板一个人就捐了两万元人民币,要知道当时卖一个麻糍利润只有一毛钱啊!”


正是在这样“从领导到群众”的通力合作中,鼓浪屿这座小岛破天荒地办成了一件全国性的音乐盛事,而比赛和钢琴节也得到了选手、家长、专家和中国音协的高度评价。由于鼓浪屿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音协此后还为鼓浪屿颁发了一块“音乐之岛”的牌匾。


举办首届钢琴节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未来的十余年内进一步传承发扬,衍生出无数品牌性的音乐活动,让鼓浪屿“音乐之岛”的名气传扬四海;而李未明也用自己在音乐圈的信誉和口碑,不断为鼓浪屿音乐活动增光添彩。


引线穿针织华章


在古典音乐界,在演绎经典乐章方面天赋异禀的音乐家层出不穷,作曲家却是凤毛麟角,想创作一曲能够被历史记住的新作品更是难上加难。但两年一届的鼓浪屿钢琴节却首开先河,连续四届都让作曲家以鼓浪屿为题材和对象,为钢琴比赛决赛创作一首协奏曲,供选手在决赛现场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这番在国内绝无仅有的创举,堪称乐坛奇迹!


其中第三部作品出自中国著名作曲家黄安伦之手。黄安伦与鼓浪屿“钢琴神童”许斐平是至交好友,受李未明之托,许斐平向这位早已旅居加拿大的作曲家转达了为鼓浪屿创作一部作品的请求,并转交了一批鼓浪屿的详细资料。


翻阅资料后,黄安伦被鼓浪屿的历史文化打动,立即答应了这一请求。然而世事无常,2001年许斐平不幸因车祸去世,远在海外的黄安伦得知后,陷入巨大的悲恸之中,久久无法动笔创作。


2005年,李未明听说黄安伦回国后,立即找到他介绍了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的情况,并再次提出为鼓浪屿创作一首协奏曲的请求。


怀着对已故知音的满腹追忆和哀思,黄安伦的创作灵感终于重新被激发。他立即答应了李未明,不到一年就创作出了感人肺腑的协奏曲——《钢琴音诗》,并在2006年第三届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决赛上首次奏响。


比赛现场一曲终了,李未明依然久久沉浸在恢宏磅礴的交响和纷繁如烟的往事之中,悲喜交加的眼泪在脸上肆意流淌。


加上2002年钟立民、许振民创作的《我爱鼓浪屿》、2004年杜鸣心创作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献给鼓浪屿》、2008年章绍同创作的《鼓浪屿狂想曲》,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和鼓浪屿钢琴节为鼓浪屿、为全世界一共留下了四部沉甸甸的音乐华章。此后,李未明又联系上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在他的建议下,这笔宝贵的财富得以结集出版,永传后世。


鼓浪屿钢琴节还做出了更多的创举——例如由四位世界著名钢琴大师在四台9尺“施坦威”顶级钢琴上共同演奏巴赫的钢琴协奏曲, 这在厦门音乐历史上都是第一次;让比赛选手走进寻常百姓家,到居民家里练琴休息,把音乐融入社区之中;举办世界级大师班,为本地和全国的选手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接受世界著名音乐家的点拨……


正是在这样规范严谨、规格独具的比赛过程中,众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脱颖而出,并在获奖后走上专业的音乐道路,乃至走向世界各地,成长为后来的音乐大家。


通过历届鼓浪屿钢琴节,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与鼓浪屿、与李未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跨越四海的精神联结,又在更深更远的层面蔓延伸展,不断结出文化的硕果。


鼓浪屿钢琴节创办一年后,在历届主管单位领导的重视下,鼓浪屿还开创了四季音乐周等众多音乐活动。而今,“鼓浪屿四季音乐周”已发展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盛事,如2013年的“春季韩国音乐周”、“夏季台湾音乐周”、“秋季加拿大音乐周”、“冬季瑞典爵士音乐周”……来自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步入鼓浪屿,为这里的居民和各地游客、音乐爱好者带来一场场高水平的演出。


“几乎所有音乐家在鼓浪屿演出之后,都对鼓浪屿听众赞不绝口,认为他们高水平的素质修养是其他地方罕见的。”李未明自豪地表示,这其实是鼓浪屿音乐活动浇灌培育的成果——举办“鼓浪屿四季音乐周”的过程,也是引导听众的过程。一次次聆听音乐会的切身体验,让听众对音乐会礼仪规范的了解与日俱增,并逐渐形成心照不宣的默契和习惯,“在外国人面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整体素养和文明程度。”


更让李未明骄傲的是,十几年来,从“鼓浪屿四季音乐周”到鼓浪屿钢琴节,鼓浪屿始终坚持发挥友谊的感染力、公益的号召力、文化的软实力,吁请世界各地优秀音乐家的慷慨认同,节俭承办一场场世界高水平的公益音乐会,这在国内几乎难寻第二例。


3.jpg

李未明和他夫人


七步成曲授神通


20世纪末,李未明开始将大部分精力专注于键盘和声与即兴演奏方面的研究,积极探索如何使音乐教育回归到音乐的基本价值和意义。在他推动下,2000年开始,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开设了“键盘和声课程”,至今已连续十几年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2007年又开设了“键盘即兴演奏与教学研究”硕士专业学位,李未明承担此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于当年招收此专业方向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杨亦美,填补了艺术学院这一学科空白。


近十年以来,李未明应邀在国内外50多所高校讲课,场场掌声如潮。2014年4月,李未明第二次到台湾3所大学讲课,台下很多教授都是欧美留学回来的博士,学术成就很高,但是在听取了李未明的演讲和现场演奏之后,这些见识卓著的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台湾台中教育大学音乐系主任许智惠说:“李教授为我们上了一次极为精彩的学术讲座。他将枯燥的和声在手里像魔术师似的变幻出如此丰富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和声的美。”


目前,全国高等音乐院校从事即兴演奏教育的少之又少。然而去年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钢琴技能比赛期间,李未明的两名研究生王崴、黄晓敏受邀举办了一场钢琴即兴演奏音乐会,全国50多所高校的老师和现场观众临时随意给出几个音符的动机,流畅美妙的旋律便立即从两人手中倾泻而出。而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两人还献上了即兴四手联弹。


“即兴四手联弹是两位音乐背景截然不同的演奏者互相聆听,并将彼此独特的乐思融为一体的过程。试想,两个人的文化背景、技术、想法都不一样,要在瞬间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根据现场观众随意提供的音乐动机共同即兴创作,演奏出完美的音乐作品,难度是非常大的。”谈到自己得意门生的这场经典演出,李未明兴致斐然。


“我现在更寄希望于年轻人。”李未明认为,即兴演奏是音乐最自然的形态,也是学习音乐者必备能力之一。而今国外音乐教育从儿童阶段就开始鼓励学习即兴演奏,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只有更新观念,启发、引导年轻人勇于创造、善于探索的精神,这门学科才能发展得更好。


为了实现这一宏愿,李未明在2004年出版的《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中就提到了即兴演奏,并在讲学中越来越详细地介绍即兴演奏和教学要领。


而他在讲课中同样会提及的,就是鼓浪屿。“从鼓浪屿走出的音乐家,不少都对即兴演奏非常有兴趣;小时候,我家的家庭音乐会也有很多即兴演奏的成分。”李未明表示,尽管当年的即兴演奏还停留在最初阶段,但正是这种宽松自然、没有任何压力的音乐氛围,影响了他的学术方向,指引他找到了即兴演奏的全新研究领域。


总结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认识,李未明深深感慨说,“把这么多朋友介绍给鼓浪屿之后,自己就更加认识到,友善地对待周围是多么重要,尤其是不带功利和目的性的友谊是多么重要!”


谈及未来,李未明的重心仍是鼓浪屿。“身为鼓浪屿人,必须要时刻警醒自己,鼓浪屿要留下什么给社会、给后代?”李未明铿锵有力地说,“为什么老鼓浪屿人这么爱鼓浪屿?因为我们有对比、有深情。要将鼓浪屿文化传承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鼓浪屿、热爱鼓浪屿,我们仍然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