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承传统技艺 用心铸就雕艺人生
——记省级非遗传承人徐元宝
对作品精益求精的徐元宝
今年五六月,“珍藏坊”坊主徐元宝三喜临门:一是捧回了由省政府颁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传统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大红奖状,二是“莆田木雕徐元宝传习所”由市文广新局授牌成立,三是获评“莆田市劳动模范”。
徐元宝40岁出头,从事木雕手艺却有26年,是位年轻的“老木雕师”。他说:“传承发扬莆田木雕是我的心愿。我从16岁开始学白描、磨刀具、木雕修光起步,刻苦钻研木雕工艺和美术书籍,认真琢磨和苦练雕刻技艺,17岁时已能制作出简单的木雕小玩件,18岁就‘出师’了。”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徐元宝凭借着熟练掌握古典人物、花鸟虫草、飞禽走兽及各种生活吉祥题材的设计和制作工艺,跟着师父到福州、泉州、深圳等地闯荡世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他外出考察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从市场中敏锐地发觉,作为古典家具配件的木雕把玩品还是一个空白点,大有开发的“钱”景。于是,1993年,他在家乡度尾镇借资创办了“珍藏坊”,专业从事陈置把玩品创作、制作和木雕艺术研发,真正自主开启了发扬、继承莆田传统木雕工艺的人生。多年来,他巧妙融合八闽艺术、闽南文化等国内各经典技艺,并与京城宫廷韵味有机统一,将创作定位在“京味仙作、古为今用、经久传世和品物识珍”、神韵并有的完美境界。
为了使莆田木雕这一工艺奇葩卓然于世,徐元宝十分注重现代人居环境和审美意识的新走向,古为今用,巧于结合,在雕刻中使用了透雕、圆雕、浮雕等一系列完整的技法和刀法。在他的传习所的桌上堆着各式各样的刀具,大约80多把,最大的刀口有10厘米宽,最小的则跟5根头发丝一样细。想要学好木雕技艺,磨刀是第一步,把刀磨好了,才能往下学习技艺。此外,木雕艺人要学会运用现代刀具,学会运用高速钻、雕磨机等去完成那些“很危险的细节的雕刻”。“木雕是慢工出细活,做出一件满意的作品最少要耗时一两个月,时间长的要以年来计算。”“木雕就是一天从早到晚,拿着刀子对着一块不会说话但有生命的木头跟它对话,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心,很难把木雕学好。”这些都是他的经验之谈。
徐元宝在进行雕刻设计
“站在徐元宝的木雕作品前,就像是在赏一幅画、品一首诗。”这缘于他具有开放的思维,开拓的眼界,并善于将传统题材用现代艺术加以表现,时尚外形用传统技法创作,即所谓“徐元宝木雕艺术体系”。为了使自己艺术创作有正确理论指导,他还倾心工艺美术的理论研究和学习,先后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参加木雕技艺、红木雕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修班,并发表了《古典家具延伸细化中的臻品》、《大礼不言的陈置把玩品》、《木雕手工雕刻刀具与使用要领》、《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等多篇论文,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技术,通过理论的形式加以总结与提高。
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也是木雕行业时常遇到的事。徐元宝设计、创作出的诸多木雕作品主动融入现代建筑及家居中,不仅让传统工艺大放异彩,呈现出浓厚的古典味,更将现代木雕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始终用心制作每一件产品,先从精心采选木料,利用不同的纹理和材质特征入手,而后精雕细琢,让每件产品的艺术价值发挥到极致,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兴趣、爱好,按照多样化、独特性的理念,对产品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力求与时代接轨,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根据这个理论,他创作出了书房、大堂、卧室、餐厅等四大实用系列10大类130余个品种。
近年来,徐元宝的作品获“山花奖”、“百花奖”等国家(部)级、省级奖项50余次,其中《锦绣前程》笔筒、《一手福气》如意、《岁寒三友》清式笔筒等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民间艺术馆等永久珍藏。由于业绩突出先后获得殊多荣誉:2012年4月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8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定他为“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2013年省人社厅授予“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木雕艺术大师”、“古典工艺家具艺术大师”,中国民文协雕刻专业委员会授予“德艺双馨一级雕刻艺术家”。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和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宝光等专家和业内人士对徐元宝的作品都有很好的评价。
在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徐元宝还倾注心力培养后辈新人。目前,他已接收160多位贫穷人家子女传授雕艺,其中50多人已成为高水平的工艺师。如去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五届艺博会上,他带领徐梅姐、徐元双、徐剑伟3位得意的高徒同台献艺。他平时总是对弟子们说:“要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去发现和感受美,化平凡为神奇,为一块块普通的木头注入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把它蕴含着的美最大限度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此外,他还热心公益,先后捐资50多万元用于中峰小学教学楼建设、家乡修桥铺路、修缮古迹、汶川赈灾等公益事而受到多方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