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4 09: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沈世豪

林则徐的一次浦城之行



渔梁驿


清嘉庆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1812年的12月19日)至二十一日(12月24日),林则徐前后在浦城住了6天。这次来浦城的原因,是因为获准回福州省亲期满,携家眷赴京继续上任。

浦城是福建北大门,位于福建最北端,界闽浙赣三省,系八闽咽喉之地;水流三江,为闽江、钱塘江、信江的上游。地当孔道,无事则四达必由之途,有事则百战必争之地,虽处环山之中,实为四通之要,为福建通京大道必经之地。唐黄滔(唐乾宁进士)《送君南浦赋》称:“君不见陌上尘中,奔西走东,车轮似水,马足如蓬”,描绘出浦城交通繁忙的景象。明胡昱《浦城县志·序》称:“浦城居全闽上游,号富盛繁华之地。”到了清乾嘉年间,浦城更是一派兴盛的景象。清光绪《浦城县志》称乾嘉时,“虽当闽浙要冲,官商往来,络绎辐辏,承平日久,繁盛殷富,倘尚奢华,故谚有‘小苏州’之号。”

林则徐一到浦城,便遇到“人夫短缺”交通难题。林则徐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中写道:“有客商自省中来,先到半月,尚在此间等候”,面对此情,虽为京官的林则徐也是无奈。好在浦城其时文风甚盛,能与林则徐的胸襟合拍,倒也是乐享其成。梁章钜称“综全闽数十洲县,书院之盛必以南浦,次鳌峰。”这句话中的“南浦”,即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的浦城南浦书院,“鳌峰”,即林则徐就读过的福州鳌峰书院。书院兴盛,更有不乐从政、致力教育的浦城人进士朱秉鉴,长乐人梁章钜任书院山长。乾嘉年间,浦城科名鼎盛,中进士6人、中举人47人,居建宁府7县之首。林则徐旅途被羁,滞留浦城期间,名士列坐,一觞一谈,其乐融融,也成就了浦城一段文化盛事。

在浦城的6天时间里,林则徐做了些什么事呢?

第二天早晨,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盐馆借轿子。

浦城的盐,来自福清海口、牛田以及莆田上里等地,省里决定分别由商人承办。嘉庆年间,浦城承包盐商中有萨重三、萨三捷、萨重熙3人。他们共承包155蓬4引(以10引为1蓬,每引盐675斤),占当时全县正额行销280蓬的55.5%。而盐馆又称盐局则是官府在浦城管理盐务的工作机构,而当时盐局的管理者是与这3位承包盐商有密切关系的萨肇文。

萨肇文即萨察伦,肇文是他的字,萨肇文初名虎拜,侯官人,与林则徐为同乡。清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出任过知县。两人交谊甚厚。他得知林则徐到了浦城并到盐馆借轿的消息,立即前来看望林则徐。萨肇文年长,林则徐称他为兄,从林则徐日记看,他们这次相聚是十分愉快的。

林则徐此次在浦城期间的日记提到的梁五兄,指的是梁章钜,他长林则徐10岁,也曾在鳌峰书院就读过。林则徐不是第一次到浦城,此前,他与梁章钜曾在浦城相聚过。嘉庆十年(1805年),梁章钜在京任仪制司行走,从嘉庆十二年开始就到浦城南浦书院任山长,至嘉庆十八年冬天,再从浦城挈眷进京销假。林则徐此次到浦城,梁章钜仍任浦城南浦书院山长,但这年秋,梁章钜回福州开藤花吟馆,至次年才回浦城,因此没遇到他,不然,更有一番热闹。梁章钜是著名学者,官至江苏巡抚,有著作70多种,在清代督抚中著述最多。

林则徐借轿主动去拜访祖舫斋少寇,即祖之望(1754-1813年)。祖之望,字载璜,又字舫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因为任过刑部右侍郎,所以称少寇。他是浦城城关人。对林则徐来说,祖之望是他的前辈。比林则徐长10岁的梁章钜,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时,受知于祖之望。梁章钜游武夷游记,所辑的《夏小正通释》四卷、《南浦诗话》四卷,都请祖之望作序。梁章钜称他为“祖舫斋师”。嘉庆八年(1803年),祖之望以母老回浦城奉养,嘉庆十年,祝徐氏捐修城墙,祖之望任监修。至嘉庆十四年回京。不久,以母病故回乡,至嘉庆十七年才回京,任刑部尚书。祖之望仪表堂堂,谈吐清朗,《清史稿》这样评价他:“扬历中外,并有政绩。”从历史记载看,祖之望不仅是热爱故乡学养深厚的学者,曾在家乡总裁编纂《新修浦城县志》,监修浦城城墙和娑婆桥,校刊祖元择《龙学文集》以及杨亿等人的遗著10余种,而且颇有政治眼光和治国才能。嘉庆元年即1796年,湖北聂真人以白莲教名号组织群众起义,祖之望留守武昌,兼治荆、襄两府。他不仅严密地组织武昌的防务,使起义军不敢轻易攻城,而且在调集清朝军队平复起义之后,采取优抚政策,释放被俘的起义军兵士,修葺被烧的房屋,补种田地,又请缓征起义地区农民的赋税,让老百姓可以修养生息。正因为如此,林则徐对他心怀敬意,诚恳地上门拜访求教。

拜访了祖之望,林则徐又前去拜访了祝东岩太守,即祝昌泰(1783-1846年),字躬瞻,号东岩,浦城城关人,家资富厚。因他捐官为知府(太守),所以称祝东岩太守。从现存的史料看,祝东岩堪称是当时著名的社会贤达。他和弟弟昌瑞一同过继給伯父荣封为嗣,他们将荣封遗产数万金捐充鳌峰、南浦两个著名书院作为办学经费。清嘉庆五年即1800年,浦城暴发特大洪水,冲塌了城墙,祝昌泰的母亲徐氏独资捐筑全城城墙,他担任这一重大工程的总理,历尽艰辛,经营三年才得以竣工。他们家还独资捐建浦城文昌阁、南门浮桥。梁章钜赠诗称他“忠孝称双美,功名感至尊”。祝昌泰不仅慷慨大方,乐善好施,而且不愧是饱学之士。他和梁章钜是儿女亲家,梁的女儿梁兰省嫁给祝昌泰的儿子祝普庆为妻。他们两人搜集浦城先辈的遗书有14种之多,特购了留香室,捐资刊刻,以留后世。他无其他嗜好,晚年酷爱文史,著有《留香室诗钞》、《留香墨林》、《留香别集》等等。

在浦城逗留期间,林则徐多次和祝东岩、祖之望、萨肇文在“二有堂”欢聚,他在十八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是午赴东岩之席,在其所构的二有堂别业,居城之东偏,亭榭竹木,粲然一新。少寇亦同席,饮兴甚高。二鼓始回寓。”这里引出了一段颇有情趣的轶事:

“二有堂”,在仙楼山麓。因梁章钜将有史上大儒之称的宋代名臣浦城人真德秀共极堂研(砚台)及真德秀所书《柳记》真迹送给祝昌泰,祝昌泰得此瑰宝,欣喜异常,专门在仙楼山下特购一屋珍藏,并赎回凤池旧迹,建成花园式的别墅。因为有宋真德秀二件珍贵文物,所以称二有堂。共极堂为真德秀所建学易斋内的一个读书、讲学之所,共极堂砚,左足下有“共极堂”三字,为隶书,砚长5寸,广三寸,厚二寸,四周兰亭人物浮雕。《柳记》真迹系录小石城山记,为真德秀所书。

二十一日,林则徐“束装就陆”要离开浦城了。这天,是一个晴天,“北风甚大”,当晚住在渔梁驿站。该驿站是赴京的必经之地,离浦城县城约30里。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此住宿,分别留下七绝《夜宿渔梁驿》、七律《道中病疡久不饮酒至渔梁小酌因赋长句》。现为仙阳镇渔梁村,仍存有驿馆、马坪、妈祖庙等遗址。

很有意思的是,林则徐此行,在二十三日午刻过仙霞岭的时候,曾经到关帝庙拜谒求签,签语是:“曩时败北又图南,筋力虽衰尚一堪。欲识生前君大数,前三三与后三三。”林则徐南在广州禁烟,抗英。后遭谗蒙罪,北戍新疆伊犁,倡修水利,推广坎井和纺车。南走北奔,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到了去世的那年,即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初二日,还受到朝廷重用,担任钦差兼广西巡抚。在朝廷的催促下,老骥伏枥,抱病从福州出发,于十九日(11月20日)病逝于广东普宁县驿站。回味林则徐一生的坎坷而悲壮的经历,此签真是耐人寻味,因为它在某些方面正暗合了林则徐仕途与人生的命运沉浮。

细细品味林则徐途经浦城的日记,可以清晰地体味和感悟到青年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独往独来的狷介之士,而是敬重师友、礼待贤能,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有着广泛而密切关系。他待人真诚,平易近人,胸襟开阔,思想开朗、活跃,且不乏高雅的爱好和情趣。更让人惊叹的是,浦城不是林则徐的故乡,也不是他的为官之地,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浦城仅是林则徐漫漫旅程中的一个驿站,但他对浦城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的熟悉、热爱、了解,超出常人,他在浦城建立的社会联系,更是如此的广泛、深入、细致。林则徐不愧是深深植根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棵大树。正因为如此,才能在国家危难关头毅然担当重任,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



浦城古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