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8 15: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熊慎端

柴文达和他的慈善事业


图为柴文达为在校生赠送的校服


1月24日上午,武夷山市下梅村的熊位兵,兴田村的柯美娟等10多位大学生,相约来到武夷山隆达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柴文达家中,向他汇报学习、生活情况,感谢他的无私而真诚的资助。

柴文达,是闽北一位慈善企业家。11年间,他生活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却资助25位贫困生上大学,并为贫困中小学生送去温暖,还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

出生武夷山吴屯乡后源村的柴文达,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家中有4个弟弟。从12岁开始,他就利用课余时间上山砍柴,每到圩日与父亲一道将柴火拉到集市去卖,挣点钱为自己和弟弟交学费。后来,还做油漆,拌水泥,锯木板,做搬运,挑沙石,同样为家中解决上学学费。

柴文达凭着坚强毅力,在半工半读中,完成了高中阶段学习。高中毕业后,他四处寻找活儿,只要能挣钱,即使工作再辛苦,他也从不计较,目的只有一个,帮助弟弟们继续完成学业。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82年,柴文达被录用为武夷山经委招待所职工,这时,他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千方百计挤时间,自费参加北京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函授学习。之后,又到福建建筑专科学校进修,在不断充电中汲取知识的营养,2年后,他终于圆满完成了学业。1991年,他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之后,还走上经委招待所所长、劳动服务公司经理的岗位。然而,正当人们还在对铁饭碗依依不舍时,柴文达却作出惊人的举措,大胆辞去干部身份,到商海遨游了!他先后到了上海、杭州,从事建材、房地产生意,一边跑生意,一边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1998年,经过商海磨砺之后的柴文达,回到武夷山故乡。这时,武夷山旅游经济蓬勃兴起,房地产开发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他先和几个弟弟合股,大胆进军房地产业。随后,便独资200万元,注册成立了武夷山市隆达房地产有限公司。同时,还兼营一家贸易公司,经营汽车生意,这在当时全市还是首家。自此,柴文达便走上了发展民营企业的道路,且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间,隆达房地产公司建设的安平小区、隆达小区、大王山庄等,总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公司也被南平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柴文达富了,但他不忘用爱心回报社会。资助的贫困学生成了他首选的目标。 他说:“我是沿着改革开放的路子率先富裕的,饮水思源,我永远也忘不了至今还生活在苦难贫困中的人们,尤其是充满希望的贫困学生。”

家住武夷山综合农场的曾惠娟,父母都是下岗工人,靠种养业维持生计,经济收入十分有限,且家中还有一个弟弟读书,2002年,她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正当面对学费、生活费发愁时,柴文达得知后毅然资助她一直到大学毕业,总费用达8万多元,目前,曾惠娟在国家电网公司工作。

来自吴屯乡后源村的柴洪洪、街路村的王晓东,2003年,则分别考上中央民族大学和湖南株洲工学院,同样因为贫穷而面临辍学,是柴文达向他们伸出了援手,才使他俩圆了大学梦。

2004年,柴文达专程到兴田村看望江红梅父母。原来,江红梅考入西北民族大学心理学系后,父亲公伤致残,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还要抚养儿子成长,家里一贫如洗,面对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红梅几次想放弃学习回家。为了让红梅有光明的前途,柴文达宁可自己节俭点也要让红梅继续学业。为了让江红梅无后顾之忧,柴文达时常前去看望她的父母。

从2002年开始,柴文达资助了25位贫困生上大学。目前,已有11位同学毕业,其中5位成为国家公务员,其他都找到工作,3位正在读研究生,总资助金额超过百万元,成为武夷山民营企业家中热心教育第一人。

与此同时,柴文达还十分热心农村的教育、路桥等公益事业,以及体育事业,倾力予以资助。武夷山武警部队篮球场设施简陋,他也慷慨援助予以修缮,丰富了官兵的业余文体生活。后来,他还应邀担任市武术协会、桥牌协会副主席。

爱心是无界的。2008年9月2日,顺昌二中应届高中毕业生王情租住的狭小简陋屋里,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他便是武夷山的柴文达。一天,柴文达在《闽北日报》看到,今年以理工类615分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王情因家庭贫困而面临上学难的报道后,多次打电话给顺昌县妇联了解情况,表示有意资助王情。他看到王情一家为节省房租费,4个人挤在一间房内,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既当厨房又是卧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用功读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双双考取重点大学,真是不简单,当即决定每年给予王情7000元的资助。王情的母亲高兴地说:“今天是我两个女儿的生日,真是机缘巧合,我们遇到了贵人,非常感谢柴董事长的资助和关心。”解决了王情上学难题后,还有王静怎么办?回到武夷山,柴文达马上联系热心助人的李女士,得到了李女士每年7000元的资助费,使这位以理工类570分考入重庆大学新闻专业的王静和妹妹一样幸运地上学了。

平时,柴文达不忘给资助的学生挂去电话,问寒问暖,使学生们深受感动。家住武夷山下梅村的熊兵,父母离异,父亲身体不好,家境贫寒,在柴文达慷慨解囊下,他完成了郑州大学土木工程系4年学习,前年7月,被保送成为同济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今年正月,他照例来到柴文达家,感谢他对自己4年来的爱心资助。熊兵感慨地说:“大学4年和读研期间,我不懈努力,每年都获得一等奖学金,这是对柴伯伯资助的最好报答。要是没有他,我哪能有今天?”

直到今天,柴文达还在继续为社会奉献爱心。他说:“生活在贫困中的城市和农村人口还有许多,他们的处境令人关注,显然自己的力量有限,只能选择成绩优秀且家庭贫困的学生予以帮助,但我对他们的关爱会继续下去。”



柴文达正在为学校学生赠送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