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4 15: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林洲

林仲铉与《生活与学习》


林仲铉(左)与作者李林洲合影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曾出版一份进步刊物《生活与学习》,虽然办刊时间不到一年,却刊载了郭沫若、茅盾、朱自清、朱光潜等著名人物的文章。该杂志的主编是福州人林仲铉,当时,还是风华正茂的华西协合大学大三学生。

林仲铉是福州南郊盘屿人,出身中医世家,名声铮,字仲铉,以字行。少时在福州三一学校、英华中学等校就学,后转学北平育英中学,抗战时期辗转入川,先考入成都的燕京大学国文系,后转入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学习。林仲铉思想活跃,对当时的文化和时政多有自己的看法,不时发表见解独到的文章。同时,他主看法动接触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加入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党的外围进步组织“创造团”(CT)并成为骨干。抗战胜利后“创造团”总部随燕京大学迁回北平,他成为成都地区“创造团”的主要负责人。

当时,上海内迁成都的中华全国基督教促进会办有妇女杂志综合性月刊《女铎》,有政治、经济、时事述评、宗教、文艺等栏目。1944年6月间,主编美国人薄玉珍(中文名)年老多病回美,刊务由副主编黄淑芬负责。黄淑芬原籍福建同安,是定居在福州的清末武状元黄培松的孙女。她接手主编工作一段时间后,因患肺结核病无法顾及刊务,就把编辑工作全部交给林仲铉代理。林仲铉接手后,对版面进行调整,增加了文化、文艺等栏目,并约请名家撰稿,把刊物办得风生水起,因此引起了文艺出版界的关注。1945年夏,一些进步人士在成都筹办《生活与学习》杂志社,便聘请还在大三就读的林仲铉为该刊主编。

1946年3月,《生活与学习》正式出刊。社长彭中宇,出版人何去非,主编林仲铉。创刊伊始,《生活与学习》就标出“为民众而生活,为生活而学习”的办刊宗旨。林仲铉约请诸多名家,诸如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罗念生、邓初民、陶行知、陈翔鹤、陈中凡、徐中舒、陈望道、陈白尘、孙伏园、罗玉君、姚雪垠、臧克家、施蜇存、邹荻帆、沈体兰、卢剑岑、卢剑波、王亚平等众多名家为杂志撰稿人。杂志刊登的文章,除了少部分为纯学术类外,主要的还是关注社会和民生的作品,如《人的价值》、《中国社会与教育》(陈中凡)、《法西斯暗影》(孙伏园)、《到人民中去》(彭中宇)、《举起我们的投枪》(王亚平)、《举起笔来》(陈白尘)、《学习与民主》、《民主与宪政》(沈体兰)等文章。

作为杂志主编,林仲铉也执笔撰写不少文章,阐述他的政治观点和文学主张。如在《生活与学习》第3期上,林仲铉就以“林仲铉”、“从贤”、“林声铮”等名字发表《纪念五四》、《自由和平民主的文艺》和《中国的民主之路》3篇文章。还写了《妇女与文学》、《文学散论》、《文艺鉴赏论》等文学专论文章。这一篇篇引经据典、说理透彻的论文,竟出自只有22岁的热血青年之手。

在创办《生活与学习》杂志过程中,林仲铉始终坚持办刊原则。出版第二期时,发生了林仲铉与社长彭中宇之间的争执。当时在苏联占领的东北,发生了“张莘夫事件”。苏军打败日本关东军后,将东北日本办的工厂、矿山的机器设备等大量物资运回苏联,引起了东北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在压力下,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交涉,要求接收工厂、矿山。但占据东北的苏军百般阻挠,代表中方前去接收的国民政府代表、地矿专家张莘夫等被苏军指使的暴徒杀害。于是,在许多大中城市包括成都市举行了反苏大游行,彭中宇出于民族情感,要把杂志第二期改为“蒙古东北专号”,客观上为反苏浪潮推波助澜。林仲铉坚决反对彭中宇的这种激烈做法,拒绝编辑,拂袖而去。于是,该专号只好由彭中宇亲任编辑,为了表明编责自负,还特地刊登启事:“本刊编辑林仲铉君因身体欠佳,告假休养一月,本期编辑暂由本人代理,所有本期一切稿件概由本人完全负责。此启。”事后,彭中宇再次力邀林仲铉回来时,林仲铉提出,今后社长不得插手编辑业务,应由主编自定选题、作者,自负编责,否则辞职。从第三期起林仲铉又回到主编位置上。

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进步人士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林仲铉主编的《生活与学习》在1946年的第6期上开辟了“悼念闻一多 李公朴二先生殉难特辑”,发表了《等于打死了林肯、罗斯福》(郭沫若)、《血祭》(陈翔鹤)、《诗人、学者、战士》(林辰,原名王诗农)、《追悼李公朴先生》(陶行知)、《闻一多与中国文学》(朱自清)、《民不畏死》(黎望)等多篇文章,猛烈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暗杀民主人士的丑恶行径,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林仲铉与《生活与学习》进步倾向和影响力,招来了国民党反对派当局的忌恨和迫害。1946年年底,《生活与学习》被勒令停刊,林仲铉也被列入秘密查禁迫害的黑名单。刊物被查禁后,林仲铉在大学继续求学的同时,又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8年4月,成都中共地下党组织发起反对蒋介石鹰犬王陵基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群众运动,4月9日,林仲铉组织进步学生参加了各界群众的抗议请愿大游行,游行队伍在四川省政府门前遭到王陵基的血腥镇压,酿成震动全川的“四·九”事件。林仲铉回校后,又在高校策划组织“四·九”事件后援会,继续与王陵基一伙抗争。国民党成都警备司令部将林声铮(林仲铉原名)列为“奸匪”首要分子之一,公诸全国各报,并密令通缉。

1948年秋,为躲避通缉,林仲铉从成都潜回老家福州。回到家乡后,林仲铉一直在省内多所高校任教,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并担任中文系系主任等学术领导职务。他曾任福建师大历史系文化文物和图书档案专业主任,与刘蕙孙教授联合招收全国“文革”后首批中国文化史专业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北大博导谢冕教授,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导陈章太教授等都是他的学生。还有,日本国家人文科学委员会委员、熊本大学历史系主任木下尚子教授也是他的高徒。

林仲铉退休后20多年,仍在国内外讲学授课,义务带研究生和从事老年教育等社会公益活动。2005年,福建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老龄委等部门联合给予他“敬业奉献”的表彰。



《生活与学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