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4 16:0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兰福森

清代儿科名医邓旒


保赤指南车(三)
保赤指南车(四)


最近,我们有幸在闽北一个朋友处看到了一册清代著名医书《保赤指南车》一书手稿本。该书系五卷残本,无封面、封底,共有242页。每页竹纸18×11平方厘米,用毛笔书写。该书,卷一:有麻科忌药,经验麻症治法,麻科首尾分治,论轻重辩症;卷二:麻科八十一款治法;卷三:治麻科问答捷方,麻科捷诀,治麻诸方,邓氏经验医案;卷四:痘科,痘房禁忌,看痘童子,辩耳真诀,辩色,歌日,免痘丹,面部穴图,面部八卦图,面穴图,身内图,身外图,五经图,三朝发热辩症,朝出齐辩症,起痘诸方,贼痘辩,痘疔辩,又辩,取痘疔歌日,挑痘疗法,煮针法,填入疔内妙法,黑痘辩,总结种恶痘丹方,五陷通治,痘后余毒方;卷五:种三乐痘丹方(并注明:天花亦可借用),牛痘来源,牛痘乳图,牛病丹方,种洋痘认穴歌诀,取穴认穴歌诀,男左图,女右图,西江月二十八首,逐月放针妙诀,逐月种痘吉日。《保赤指南车》全书应为十卷本,可惜手稿本仅存五卷。

《保赤指南车》的作者是邓旒,字乐天,福建邵武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享年69岁。他的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于南宋末年迁闽,居住在邵武北乡六都书坛,即今邵武市屯上乡胡书村。家族中有人行医而名扬一方者。

邓旒从小聪明超人,熟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汉书》《史记》和《古文观止》等,而且记忆力特强,往往读后不忘。因受家族中行医者的影响,邓旒也读《伤寒杂病论》《本草备要》《药性赋》《汤头歌》《医学心悟》等古代医书。

邓旒的妻子张氏,丽质天生,艳冠群芳,多情而不放荡,温柔而不轻佻,是当时闻名邵武的美女。邓旒夫妻情深意笃,十分恩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邓旒27岁那年,爱妻张氏突发急病来不及救治而逝。痛失爱妻,邓旒伤心不已。失去爱妻,激发了邓旒的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之志。从此,他博览医书,探求良方,治病救人。他的足迹踏遍了八闽大地,还到过江西,浙江和台湾。在行医过程中,他目睹了许多穷苦百姓因无钱治病而饱尝疾病的折磨,尤其是儿童因患天花而过早夭折,或是留下疤痕,双目失明,给亲人和本人带来的巨大痛苦。为此,他更加坚定了行医的决心,并确定以儿科为重点,兼内科、外科、妇产科。

嘉庆年间,大约在1805年,邓旒听到西洋人琴纳带来可预防天花的牛痘术在广东传医,便和黄梅园一同前往广东,并相约两粤的邱熹与汪崇德,一起去学习琴纳的牛痘接种技术。学完后,邓旒和黄梅园回到福建推广琴纳的牛痘接种术,对福建防治天花疾病,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特殊贡献。

邓旒毕生精力勤究歧黄之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治疗疾病时,一律一视同仁。遇到穷困无钱购药的患者,他则免收一切费用给予治疗,还赠给自己采集的草药。由于想穷人所想,急患者所急,邓旒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因而门庭若市,名噪一时。

1834年,邓旒根据行医经验写成了《保赤指南车》一书,共十卷,10余万字。该书医理清晰,病案详细,图文并茂,中医方、单方草药、针灸练丹,无所不包。黄梅园,邓旟,以及邓旒的儿子邓熀参与校订,并由福建连城四堡坊刻印出版。书云:“祖述堂藏版,务本堂增补的。”《保赤指南车》一书出版后,流传到上海,天津,福州等地,并成为天津最早的疾病预防中心——“保赤堂牛痘公局”的医生的临床用书,当年的天津人从中受益。

当时,痘毒在中国传染迅速,为殃最烈。史料记载:“痘毒为殃最可伤,儿童传染害非常。”邓旒认为“保赤之计,是为上策。”所谓“赤”是赤子,初生的婴儿。“保赤”就是保护婴幼儿的意思。为此,邓旒专门设有痘房,施以西洋牛痘接种预防天花法。由于能认真按照规程施术,他所接种的痘苗,“屡试屡验,万发万中”。邓旒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强调“学种牛痘,全仗心明”。他认真制作痘苗,即“将牛乳房上疮痂,取来细研末,用乳汁调匀即是天花之苗。收贮宜慎,莫与日晒,最怕烘熏。若无种期,务将痘苗种于牛身,生生不已,不失其苗,以待接种。”同时,严格实施具体步骤:“消烁,清冷,渊三穴,务须识记认真。轻轻剔破,略见血红,苗浆放在三穴,俟干即可。”对于接种的气候、时间,他也很讲究:“四季苗放一样针,春冬种痘少惊心,夏前秋后多变症,精神先治要谋深。”甚至连种痘部位都在上臂三角肌附近,也与现代方法相近。这种根据天花流行情况,注重气候、时间和小儿身体状况来种痘的方法,在当时是很科学的。邓旒还从长期和大量的施种实践中总结出护理大法,其是:“切怕风邪凝滞,饮食毋庸太过,酸辣休得奉养。衣衫亦要适时,还宜清滞无瑕。”“初种一日二日,黄浆破烂,是脾经毒甚,血热违和,可用洗红妙柳、甘草银花同佐。”而“先期发热最宜详,切莫从旁观望。风寒外感,发表为良,干枯血热,柴芩四物。”

种痘术虽来自西方,但于民有益,有助生命健康,邓旒能把它同帝国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国人之罪孽区分开来,并大力传播、推广,让西洋种痘术为国人造福。邓旒在《牛痘来源》中,还高度称颂纳琴是“彼国之廉士,平生无谄无骄,不贪不吝 ”,甚至要求“儿童长大成家计,应该仪币谢西洋”。

今天,我国已经消灭了天花。邓旒作为一个19世纪的客家著名中医,却能够采取客观的态度,洋为中用,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在推广牛痘术中,强调护理和辨症论治的观点成了他的《保赤指南车》一书的最大特色。

2004年6月24日,《天津青年报》发表了“天津保赤堂,最早种牛痘”一文中指出:天津保赤堂的牛痘接种方法,得益于福建人邓旒的《保赤指南车》与广东人邱熹的《引痘略》。邓旒留给国人的是对医学的贡献。他不愧为清代一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