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2 16: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晓峰

小小朱结村 一家三校长


林冠彬(中)、林观得(右)、林佩芬(左)三校长


长乐市金峰镇的朱结村,村子不大,却先后出了兄妹3人担任名校校长一事,鲜为人知。这一家,老大叫林冠彬、老二叫林观得、小妹叫林佩芬,他们分别是由美国卫理公会创办的福州格致中学和文山女中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高校毕业先后在福州地区担任著名的中学、职专和大学校长。

林冠彬,1901年生,1919年福州私立格致中学毕业,1923年福建协和大学教育系毕业,1924年任福清明义中学校长,由于年青有为,育才卓著,被送到北京燕京大学教科文卫系深造,获得硕士后又回到福清明义中学继续任校长。1937年,他被选送美国留学、考察教育。1940年回国,到福州协和农业职业学校任校长。此时福州正逢日寇入侵,他当即带领师生历尽艰辛把学校迁往内地闽清、将乐山区,借民房继续办学,后又自建校舍10多座。他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校的事迹得到当时教育部的嘉奖。由于冠彬校长处处以身作则和师生同甘共苦,“协职”培养出了不少爱国志士走上抗日战场,也培养出一代农业家与英才。因此又被当年的省教育厅传令嘉奖,并被誉为“救亡办学的楷模”。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福州协和农校搬回福州仍在被敌机炸毁的旧校址祭酒岭办学,重整校园后并扩大招生。冠彬校长在治学严谨,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十分关注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能力。在校内设有近80亩实习农牧场,种养有意大利良种肉用猪、来克亨良种蛋鸡、安哥拉长毛兔、爱尔兰乳牛、瑞士奶羊、杂交山羊,畜禽和植物等等。还在学校邻近开辟了花果园,种植名果和观赏植物;此外,学校还开设一个实习工艺场,设有木工、土建、金工、电工四部,有器具145种750件。在农产品加工制造场,添置制罐头设备,并批量生产供应社会。在林校长亲自带领下,开办了闽侯县分校,又与社会联办了“福州西郊乡村服务区”,为农村推广实用技术,推动农村生产的发展,也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基地,这一新型的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1948年7月,林冠彬再度赴美考察和深造,进修了世界先进的畜牧业,并为“协职”筹集办学经费。福州解放前夕,林冠彬被任命福州协和大学政务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

1952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协职学校与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合并,校址设在祭酒岭,任命林冠彬为校长。不久,因政治运动冲击,他被解除了职务。鉴于林冠彬校长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对中共闽中地下党做出贡献,曾冒着生命危险接济过闽中游击队副司令陈亨源及家属,利用校园掩护陈亨源等地下党员的革命活动等原因,嗣后他被任命为福州市北郊农场场长。

冠彬校长为人善良,爱生如子,克己奉公。他曾募款帮助陈希宏、肖家茂2位教师赴美留学,唯独没有让自己的长子赴美留学。他平时常用自己的薪水扶持贫困学生,栽培他们成才,受他恩惠的学生感激于心。

1964年,年过花甲的林冠彬要求辞去行政职务,调任福建英专和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任英语教授。1969年,他因患脑溢血症而下肢瘫痪,1987年5月22日逝世,享年87岁。

林观得,1905年7月出生,1924年福州私立格致中学初中毕业,1927年英华中学高中毕业,1931年燕京大学地理系毕业,1932年回英华中学先后任初中部与高中部主任,1935年赴美,并于1937年美国西北大学地理系毕业获硕士,1937-1938年,1946-1947年两次在美国克拉大学任研究员。1947-1948年任埃姆大学讲师。1941-1943年回国任福建协和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1948-1952年任福州英华学校校长(现师大附中)。1954年以后一直在福建师大任地理系教授,并兼任地理研究所海平面研究室主任。

在任英华学校校长期间,林观得得知有许多新生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时,便想方设法让他们入学,造就了许多英才,1949年初,该校参加革命活动的几位学生被国民党警宪列入黑名单,他们中多数人被事先通知离校,但还有一位叫江稀学生因身无分文尚未撤离,观得校长把自己身上仅有余款和一粒结婚戒指给江稀做资费,力劝江稀赶快离校,免遭警宪的逮捕。

林观得校长从事地质学教研长达70春秋,1939年在《中国地质学学会志》发表台湾海峡海平线研究论文,他的独到见解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1981年在国际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学术研讨会上,他宣读了《第四世纪福建海平面升降运动》的论文,提出了在台湾海峡存在一条浅滩,即“东山陆桥”。他的这一论断博得各国学者赞赏。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60周年会上,他被授予荣誉奖章。1983年,他赴日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被国际IGCP200项选为该组织执行局顾问之一,成为全球地质学著名的科学家。1987年,他与孙享伦合著出版《海平面》一书,先后赴哥伦比亚参加国际IGC海平面讨论会,被委任中国工作组组长,1992年受到国际地质学会表彰。1994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亲切接见了他,并为其题词和颁发从事地质教研事业60年荣誉证书。

他的家人定居美国,他也曾多次留美,美国几所大学都曾重金聘留,可他一概婉谢,矢志报国,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祖国!”耄耋之年毅然告别妻儿只身返回故里福州,继续为重办英华职业英语学院奔波操劳。

他的业绩被英国剑桥大学称为“世界成功的人们”,他的名字并被载入《福建科技名人》一书中。他是国际第四纪研究会世界终身委员、中国海洋河口学会理事,同时也是福州市人大代表、福建省民革省委顾问、福建省政协委员。2003年病故,享年98岁。

林佩芬,1908年生,在林家,她聪慧好学,上进心强,一心效法学业有成的两位兄长,一意读书报国。她从文山女中(现福八中)毕业后,听从兄长 “先立业后成家”的劝导,先到私立陶媛女子学校任教,在积足学费后于1930年以优秀成绩考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兼福州女子中学教师。1940年,她随夫李廷康医师参加抗日救护工作。1942年回家乡格致、陶暖中学协理校政。1945年,私立格致、陶暖两校合并成培青中学(今长乐一中),她被聘为校长。在任期间,她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组织义演和参与战地救护,并积极从各地招聘教师,招收流亡学生。她学习两位兄长用自己的身份和家庭的声望保护进步学生,从而得到师生的爱戴。她对贫困生不但免收学费,而且还拿出自己的工资给学生做生活补贴,特别是帮助贫困女生完成学业。1946年“妇女节”时,她被选为长乐县妇运组长,为配合妇运工作创办妇女识字班,帮助青年妇女扫盲,还组织贫困妇女学编草席,织袜子等,使其自主自立,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林佩芬曾在长乐一中、长乐侨中、福清卫校担任化学和英语教师,衷肠如往,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爱。退休后,她老当益壮,致力联络海外及台湾校友、乡亲,为建设家乡和统一祖国作贡献。晚年,她承担家务,全力支持其夫为民义诊。其夫获得“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时高兴地说:“我这‘劳动模范’,有她的功劳。”1998年2月10日,她因老年疾病安然辞世,享年91岁。

冠彬、观得和佩芬3位校长,是长乐农村飞出来的雄鹰和凤凰。兄妹仨始终怀着中国心,以教育救国育人为本,一生献身教育事业,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他们的高尚品德,儒雅风范,诠释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的崇高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