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5 08: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项华宗 张展文

项南五回故乡




项南阅读家乡来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用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形容原省委书记项南与故乡的关系是比较贴切的。

1918年,项南出生于闽西群峦叠嶂的连城县朋口乡(现为朋口镇),12岁离开故乡,先后在南京和上海半工半读,19岁投身革命,直至1978年,花甲之年的他因父亲病重才得以第一次回到故乡,此后还4次回到故乡。

第一次回故乡是在1978年。

项南在1986年的朋口乡脱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离开故乡以后,我什么时候再回来过一次呢?是1978年,我到朋口一下,这是第一次。那时,我的老父亲病得很厉害。”

原朋口公社文坊大队支部书记项思发回忆:“1978年,项南回故乡探望得病的父亲,我与几位乡亲到村头迎候。见面时除了一番客套后,他便亲热地问我,你是第几世?我回答说是19世。他说论辈分,他还要叫我公公,说着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当时我知道他已经是一位高层领导(时任一机部农机局局长),回到故乡仍没有一点当官架子,像是出门多年归来的亲人。”

当时,项南一行来到大队部,像这里的主人一样,招呼随行人员坐下喝茶,然后,信步走入房前屋后,东瞧瞧,西看看,又像讲解员一样给随行人员介绍起故乡的乡土地貌,陈年古木。项南说,少儿时代,这里有梧桐树,枫树,那边有冬青树、柚子树,隔壁就是他家的住所。眼前的一切似乎唤起了他童年的记忆,也使他触景生情。

那一年,项南发现村里还没有通电,没有电灯照明,夜里四处漆黑一片,于是建议村里将这个情况上报给有关部门,请求支持安装高压联网线路。几年后,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文坊村安装了高压联网线路,全村亮堂起来了。

矗立在文地村的项南石像


第二次回故乡是在1983年。

那年4月3日,项南从长汀河田检查水土保持工作后,先后到朋口的文坊、文地等地视察。

项南到文坊的第一个落脚点是福诚公祠(原列宁小学遗址)。项南走进福诚公祠后,指着左厢房第二间说:“我是在这间房里出生的,在公祠里读过两三年书。”

听说项南回来,乡亲项际申老先生来到福诚公祠看望自己过去的学生项南。老共产党员项忠文回忆,项南向一旁的时任龙岩地委书记林开钦介绍:“这是我少年时代的老师。”离开文坊时,项南想起了还没向老师告别,又特地返回告辞。项际申表示要送项南一程,项南恭敬地说:“你年纪大了,请留步。”此后,项际申带着一种荣誉感逢人便说:“以前我教过德崇(项南的名字)的书。这次,他回来仍很热情向我问候,还给了一包葡萄干。从德崇的言行看得出,他的确是位清官。”

在文坊村大桥头,项南刚好遇见母亲的好友周福姬大婶。项南格外高兴,立即把周福姬大婶介绍给夫人汪志馨,并且送给她一包水果糖。项南没有忘记母亲生前的嘱咐,这位大婶曾抱养过他,并以其乳汁哺育过。感恩在心的项南当即主动提出和她合影。这张照片上的项南与周福姬大婶显得特别亲昵,笑得非常开心。

纪念项南诞辰八十九周年座谈会 (项华宗 摄)


离开文坊村,项南前往父亲的出生地——文地村。在去文地村的路上,项南对当时的朋口公社党委书记罗意珍说:“过去我们朋口山上的林木是很茂密,树也很大,可惜被砍光了。你们种速生丰产林和搞封山育林是对的,可以使生态环境转化,又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到了竹溪村口路旁,项南指着路边一棵大树问:“那棵大树怎么没砍掉?以后是否会砍掉?”她肯定地回答:“那棵大树,过去不会砍掉,现在不会砍掉,将来更不会砍掉,这是一棵‘风水’树,群众会自觉地保护它的。”虽然项南离开故乡已有53年,但他对故乡一草一木记忆犹新。走到祖屋前,项南对众人说:“我家房子旁有一棵很大的树,是一个杉木王,现在没有了,被砍掉了。”项南接着介绍,“那是我过去的住房、厨房和饭厅,天井中间还种有红茶花、白茶花和瑞香,现在只剩下红茶花了,不知白茶花和瑞香那里去了?”他的兄弟说,“白茶花和瑞香早已死掉了。”项南来到兄弟项新崇的新房子坐下喝茶,项南满脸笑容地同故乡亲人嘘寒问暖,大家喜气洋洋,热闹非常。文地村的谢珍娥大婶,面对眼前的省委书记也毫无拘束,上前随意地问:“德崇,你出外这么多年,大起来了!”项南是故乡人,自然领会其意,笑盈盈地说:“我去的时候怎样,现在还不是一样吗?”他的答话是那么自如,那么谦虚,那么近情。

在文坊村和文地村,项南总是热情地接待乡亲们,有问必答,有说有笑,有时还一块照相留影。

离开文地村来到朋口公社。项南的堂弟项发崇早已在政府门口等候。项发崇一见项南夫妇下车,就喊哥哥嫂嫂。项南高兴地跟夫人说:“回到故乡,第一次听到有人叫我们哥哥嫂嫂,多么亲热啊!”

在朋口公社,项南向罗意珍问起公社的工作情况,“你们公社的计划生育工作是怎么开展的?”她回答:“按照省委的决定做的,一胎放环,二胎结扎。”项南开玩笑地又问:“你有几个孩子?”“两个孩子,一个女孩,一个男孩,已结扎。”项南笑着说:“很好,领导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群众就满意了。”快到吃中午饭时间了,公社要留项南吃饭,他要求:“不准上肉,否则我们不在这边吃饭。”午餐果真只有米粉、地瓜、豆腐、春笋炒酸菜等,连一片肉都见不到。席间,项南用家乡话唱起故乡的儿歌《月亮歌》,唱得虽有些生硬,却博得一片掌声。

与文坊村干部商讨脱贫致富思路


第三次回故乡是在1986年。

项南谈到这次回来的目的:“这次来干什么,没有别的任务,就是我不再担任省委书记,来给大家辞行。我要到北京去,我从北京来,回到北京去,给大家辞行。我这次回来,也带我的小孩回来看了一下。因为他们经常填表,都是填福建连城朋口,不知道朋口在什么地方,从来没有来过,这次来了。” 1986年5月4日,项南一行风尘仆仆地来到文坊村,在福诚公祠与乡亲们座谈了一个小时。 退休老师项志文回忆:座谈会上,项南对儿子小绿说:“在坐的都是叔叔、公公,你要主动起来给他们倒茶啊!”小绿高兴地照父亲的吩咐办了。

同日,项南来到文地村。一进村,村民准备放鞭炮欢迎,项南坚决不让放。时近中午,村里留项南吃午饭,项南掏出200元作为伙食费。

5日,项南在朋口乡政府做了1个小时的报告《谈谈朋口乡脱贫致富的思路》。现摘录部分如下:

我们朋口在闽西老根据地里头,生产发展比较慢的,与全省比起来就更慢。为什么?根据我这几年工作经验,一定要搞工业,一定要搞多种经营。单靠“林、粮”这两个字,是富不起来。出路在哪里呢?今天,你们乡、村两级干部都坐在这里,我希望你们下决心搞工业。工业怎么搞法,村里头可千万不能靠乡,村民千万不能靠村委会,应该乡、村、群众三管齐下,三家一齐上。不管大小,你们都搞起来。朋口要把这个贫困帽子摘掉,第一要搞工业,而且乡、村、农民一齐上,少一点都不行。第二个就是要打出去。打出去就是要把外面技术引进来,把外面的市场摸清楚。第三,要有好作风。昨天,我住在连城招待所,住宿修得不错,但马桶整个晚上漏水,我去修也修不好,我叫司机去修也修不好,一直漏。

与中华山性海寺主持释慧瑛法师交谈


我从来没有给你们批过一分钱,是不是?我想,我不后悔,这是对的。你们有的人对我很有意见,我们连城县出了一个省委书记,结果一块钱也没捞到。你们也知道,我这个省委书记,不是朋口乡的党委书记,我眼睛要看全省,还得看全国。你们最近有一个副乡长和文坊的一个村长找我。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电拉到文坊,还缺一点钱,意思说省里头能不能帮助一下;第二件事,办了一个人造大理石厂,缺一部分流动资金。我说:你给我讲的事,我知道了,但这个问题我不能给你解决。几个同志走了以后,一出大门就说:“你看,问题没有给我们解决,还挨了一顿批。”你们有什么事情,应该按组织程序来解决。我在任的五年中,没有给你们批一块钱。我对你们是很有感情的,难道我不希望龙岩能很快改变面貌?难道我不希望连城能很快改变面貌?我不希望朋口能很快改变面貌?我当然希望!但是如何来改变面貌?这可不是依靠我来给你们批点钱,也不是靠林开钦同志给你们批点钱,也不是靠林洪金同志给你们批点钱。不是靠这些,而是靠什么呢?是靠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路线,靠我们有一个好的作风,靠我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你们还记得,我1983年到朋口时候,特意给你们讲,我要么不在你们这边吃饭,如果在你们这边吃饭,就豆腐、青菜、地瓜、米饭四样。你们知道,我这用心是很苦的,我是希望福建的干部能树立好的作风。一方面,我们是贫困乡,一方面我们又大吃大喝,怎么跟老百姓交代,这个不行啊!

第三次回乡,项南还到朋口中学视察,了解教育教学情况,看到不少危房,吩咐当地有关部门可向上争取资金修缮和拆除危房。时任总务主任的张展文老师介绍,不久后朋口中学向上争取到30万元资金。如今,朋口中学校舍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排在全县农村中学的前列。

第四次回故乡是在1993年。

1993年6月,项南偕夫人汪志馨和女儿项小米一行回到故乡。一到乡政府,听说朋口有一兰圃,项南当即提出前往察看。原连城县兰花协会会长饶金球介绍,当时,天上下着毛毛细雨,路很滑,他还是坚持去。上兰圃三楼展示厅,一眼望见群芳争妍的兰花,他非常高兴地说:“我从未看过这么漂亮的兰花!”他心情愉悦,仔细观察,慢慢欣赏。而后说,就是在战争年代,我们敬爱的朱老总也是非常喜欢兰花的。现在这些品种的兰花,都是朱老总生前所喜爱的。他又说,五十年代,朱老总到福州鼓山时,一看到兰花,就在兰花圃边驻足不前。中国佛教学院毕业后来鼓山涌泉寺当住持的释慧瑛(后为连城中华山性海寺主持),看到朱老总那么喜欢兰花,即请朱老总为兰圃题字,朱老总便欣然题写了“兰花圃”三字。随后,项南紧接着说,这些兰花很好,我们福建的兰花名贵品种很多,当地政府要很好地扶持花农发展种植兰花。

回到闽西宾馆下榻后,项南拿来纸墨笔砚,表达自己的心愿,为朋口故乡兰花的发展题写了三幅字:“朋口建兰集团公司”、“福建兰花基地”和“华南兰花基地”。第二天,他让人送到朋口。故乡人民从这三幅题字里看到了项南对故乡兰花产业所寄予的情怀和希望。

在文坊小学视察


第五次回故乡是在1994年。

1994年9月26日,项南到文坊小学视察,看到已建好两层的教学楼,他问花了多少钱,校长回答:花了6万元。项南走进四年级教室,认真地检查了小学生们的书本和作业本,而后语重心长地说:“小朋友们,好好读书,做个国家有用的栋梁。”离开学校前,项南叮嘱校长:“老师教书清贫,但很光荣,教育很重要,一定要把学校办好!”

项南来到五世祖祠 ,看到正厅上挂着的横匾“三邑甘棠”与相配的对联“清白家声作吏还从冰上立,廉明秉公讼人都在镜中行”,很受启迪和感触。他说:现在还看到这些珍贵文物,我很高兴。而后,他交代退休干部项源运把原来列宁小学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修整好。他还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后来,原文坊大队队长项宗树在闲谈中曾对项南说:“你当省委书记,怎么没给故乡一点特殊照顾?”项南风趣地回答说:“我们的祖宗不也就是清白的吗?”

这一年, 项南再次前往兰花公司经理饶春荣经营的兰花圃察看。兰圃已由原来不足300平方米1000多盆兰花,发展到10亩近20万株兰花,规模大了,兰花多了。兰香扑鼻,沁人心田。项南看见如此景象,非常高兴地握住饶春荣的手说:“现在有一定的规模啦。”他开怀大笑道:“看来我的题词不会白题,这儿真的成为‘福建兰花基地’。”由于日程安排很紧,随行人员催促着项南离开,但项南这时兴致正浓,说不忙,索性在兰圃坐了下来,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项南说,兰花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绿色产业,种植兰花等于办无烟工厂。他要求在场陪同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兰花产业的发展,要积极扶持兰花产业,一定要把兰花产业发展起来。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绿化美化,而且绿化苗木需求量很大,福建特别是闽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的花卉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加强人工培植,促进发展。他又说:“历来我是非常喜欢保护环境、绿化美化环境的,最反对搞小纸厂,那是既没有效益,又污染环境。”他鼓励在场的花农和干部说:“你们的兰花发展这么快,与上次来看时,有这么大的变化,说明你们有事业心,兰花产业、花卉产业将来一定会成为连城的一大支柱产业。”临走时,又紧握饶春荣经理的手说:“小饶,你一定要好好干,放手干。”

如今,朋口已是闻名遐迩的“兰花之乡”、福建最大的兰花基地、全国最大的素心兰基地,拥有400多个品种500多万株,产品远销美、日、韩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年销售千万元以上。连城兰花有限公司先后被中国花协评为“全国花卉先进企业”和“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项南逝世已经整整十年了,但他那亲切的音容、风趣的谈吐、爱民的情怀、清廉的作风和无私的品质却深深地烙印在故乡人民的脑海里,永远活在故乡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