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8 16: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春华

陈云的杭州情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在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中,钟爱杭州,眷恋西湖的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就数陈云同志了。

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40年间,陈云来杭不下数十次。尤其是从1977年起,他每年春季都要来西湖小住,长时几个月,短时几十天,大都是3月来,5月走,有时春季不来秋季来。他把杭州作为他的第二个家。

陈云一生的俭朴生活,是有口皆碑的。“不接不送”、“不请不到”,这是陈云对自己也是对地方领导干部迎来送往立的一条规矩。他反对繁文缛节,每次来杭州,他都不准浙江省和杭州市的领导去机场迎送,在杭逗留期间,也要求他们“不叫不来”。陈云在杭州外出时,从不坐进口轿车,总是坐国产红旗车。他外出不搞前呼后拥,只带秘书和几个随身警卫,车辆也是最少的。陈云来杭州,每次都要带上他的三件宝:一是延安时期就跟随他的一只旧皮箱,这只皮箱用了几十年,连皮制襟襻、拎手都断了;二是一台老式苏联制造的放音机,这台电子管的“老爷货”又大又重,是陈云专门听评弹用的,在杭州坏过几次;三是一条薄薄的旧棉被,这是他外出临时随身盖用的。

 他的穿着也极为朴素,每天总见他身穿一套中山装,脚穿一双老皮鞋,天冷外出时再加一顶蓝布帽,一件旧皮袄。他对住宿的标准也是非常普通。有一次宾馆想给他换一个美国产的马桶,他说:不要了,还是用国产的。他每次来杭州,随行的亲属除了夫人于若木外,他一般不带子女在身边,平时对子女的教育与要求,也是很严格的。陈云吃饭十分简单,逢年过节也不例外,他在杭州期间,从不见他吃请,或请别人吃饭。

在杭州时,陈云的三餐很简单:早餐,豆浆一杯,面包两片加少许果酱,咸花生米一小盘;中餐,米饭二两,炒菜两盘(一荤一素),荤菜经常是两段带鱼或一个猪肉丸子,素菜一般就是青菜、扁豆、小白菜、萝卜等;晚餐,米饭一两半,炒菜两盘,一盘豆制品,一盘蔬菜。另外,中、晚餐他从不喝汤,除了早餐吃两片面包外,也从不吃任何面食。一次,杭州的厨师说陈云的饮食太简单,标准也太低了,提出要给他做几样杭州名菜吃。陈云听说后马上讲:我已经习惯了,还是吃我原来的那一套不变。不过,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倒想请你们给我做几样家乡菜吃。陈云提出的家乡菜就是3种:一个是蚕豆泥,就是把蚕豆煮熟后剥去外壳,用勺子压碎并拌成泥状,然后放盐、油、味精在锅里用小火稍炒一会儿。二是笋干煎豆腐。三是炒鳝鱼丝。南方稻田里就产鳝鱼,价钱也不贵。这几样菜,都是陈云幼年时就喜欢吃的。那时,他因父母早亡,被舅父收养,舅舅家开了一个小饭铺,舅母经常做这几样菜。因此,陈云对这几样菜有深刻的印象。

陈云对自己的生活标准要求非常低,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

杭州西湖雪景


 陈云生长在江南,从小酷爱曲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因病休养期间,常以听曲艺段子作为娱乐和休闲方式,他对家乡流行的评弹,更是情有独钟。

 评弹发源于苏州,流行于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江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陈云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听评弹,先是跟他舅舅在家乡练塘镇上的茶馆里听书,后来听上瘾了,有时大人不去就自己去,靠在墙边站着听。他风趣地说,这叫听“壁书”。投身革命后,陈云就失去了听评弹的机会。一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因患病到江南休养期间,才又开始重新听他喜爱的评弹。

上世纪50年代,他在杭州和上海、苏州等地,利用公余和疗养时间,听了大量的评弹书目,广泛接触评弹艺人、创作人员和领导干部,对评弹艺术和解放后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1959年11月25日至27日,他在杭州谢家花园(柳莺宾馆)召开了建国后评弹界的第一次盛会。杭州会议的最后一天,陈云对新书老书问题,长篇和中、短篇问题,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自弹自唱和弹唱分工问题,苏州话和非苏州话问题,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等问题,发表了深思熟虑的意见。他指出:“通过发动艺人搞创新和整旧工作,可以加强政治思想的领导”。“通过创新和整旧,可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满足广大听众的需要;二是促进艺人的思想改造;三是提高书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强调评弹“这一艺术形式要发展,必须更深入工农群众。评弹艺术如能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掌握,他们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教育自己,也可以参加创作,丰富评弹的演出书目。”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陈云和评弹界中断了联系。粉碎“四人帮”后,陈云在还没有完全恢复党内领导职务的情况下,决定首先在评弹艺术方面实行拨乱反正。他来到杭州,接见了一些老艺人、老熟人,同他们谈话。消息传开,大家知道陈云又开始抓评弹了,评弹界的人们个个欣喜雀跃。

 1977年6月15日至17日,在陈云倡议并征得文化部同意后,由他主持在杭州召开了又一次全国评弹座谈会。陈云除了在会前专门写了《对当前评弹工作的几点意见》的书面发言,还在会上多次讲话。鼓励评弹界的文艺工作者,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建议说新书的艺人要读书读报,要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要学习一点马列著作。这样,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这对提高业务也有关系。会议结束后,形成了《评弹座谈会纪要》。杭州评弹座谈会所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不仅对评弹艺术,而且对整个曲艺界都有指导意义。后来的实践证明,它甚至对当时调整党的文艺政策、调动艺人的积极性、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1978年秋,陈云在杭州休养。11月1日上午,他散步来到杭州玉泉公园,一阵噼噼啪啪打算盘的声音吸引了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公园茶室的一位女会计正在算账。对算盘情有独钟的陈云,不觉一阵手痒,自己已有多年没摸过这个“老伙计”了,真想拿过来一试身手。

 原来,陈云14岁就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文具仪器柜当学徒,后来又当店员。在此期间,打算盘是每日不离的业务。因为他勤奋好学,当时练就了一手熟练打算盘的技巧。

 全国解放后,我们党面临着转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陈云又以懂经济,善管理,成为统帅全国经济工作的领导者之一。当时,在老—辈革命家中,能熟练运用算盘的并不多,陈云确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那个计算机尚未发明的时代,懂得珠算、能熟练地使用算盘,在经营管理方面无疑是一大优势。

 曾有老同志回忆,在陈云全面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期间,在他的办公室里,经常可以听到噼噼啪啪的算盘声。正是在这噼噼啪啪声中,一组组重要数据被核实、被调用,从而使中央的一项项财政工作的重大决策出台找到了最科学、最实际的依据。从此后,陈云总认为算盘用起来方便、快捷,这门技巧便一直舍不得丢掉。

这时,陈云轻轻走过去,十分谦和地对那位女会计说:“你的算盘让我打一下可以吗?”女会计开始并不理解,心想这是什么年头,还有人会稀罕算盘。转头看是一位彬彬有礼的长者,就起身让道:“可以,请打吧。”陈云坐下来,十分熟练地打起算盘来。

 那位女会计看陈云算盘打得如此熟练,开始还以为他大概是位老会计,便佩服地用杭州话夸耀道:“老同志,你的算盘打得真好!”

 陈云也忙用上海话连声说:“谢谢你!谢谢你!”

 此时,公园领导也赶来了,当大家得知这位长者是中央首长时,都表现出非常的惊讶:中央领导还会打算盘?

 就在陈云打算盘时,一位跟随陈云到公园散步的工作人员将这个情景拍入镜头。1981年1月,当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先生看到了陈云这幅打算盘的照片,惊叹之余,还赋诗一首,刊登在当年《财政杂志》第3期上,诗曰:“唯实是求,珠落还起。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

 这首诗不仅赞颂了陈云对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还巧妙地把陈云一贯倡导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唯物精神概括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