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鞠躬尽瘁
——忆王浩在“林则徐基金会”工作的日子
2013年清明刚过,王浩同志就因病去世。时序更迭,如今又到了清明。在这个最容易让人缅怀故人的时节里,王浩的音容笑貌,他为“林则徐基金会”事业奔忙的身姿,便不断地浮现于脑际。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团省委工作时,曾与王浩共事过,但时间较短,真正与他相识、相知,是他离休后在“林则徐基金会”工作期间。他敢于担当,以身作则,刻苦耐劳的品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难免沉渣泛起,其中禁绝多时的毒品又从国外渗入,便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的玄孙、我国前常驻联合国特命全权大使凌青决心传承和弘扬先祖爱国主义和禁毒肃毒精神,支持政府的禁毒斗争。他联络在北京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与筹备。我与王浩、计克良、林子东等积极响应,也联络福建一批老同志和香港澳门等地乡亲,发起成立“林则徐基金会”。由于凌青远在北京,且年事已高,我也身兼多种社会职务,无法过多过问基金会工作,于是日常繁杂的会务活动,就落在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浩肩上。斯时,王浩也年近古稀,本应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放弃舒适的晚年生活,当起了“大管家”,负轭前行。
为协助社会做好禁毒工作,挽救涉毒人员,1998年,林则徐基金会决定创办一家非盈利的自愿戒毒康复机构———则徐戒毒中心。王浩自告奋勇,挑起这一重担,他亲赴云南、湖南、浙江和香港等地考察禁毒工作,又回家乡福清,向亲朋和企业家筹集了150多万资金。他还与计克良等同志利用春节假期,在福州到处奔波选址,终于取得空军医院支持,成功地办起了全省首家民办自愿戒毒机构。则徐戒毒中心先后存续了十余年,为海内外2000多人次自愿戒毒者进行了脱毒康复治疗。海内外各界人士称赞“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
2000年6—8月间,林则徐基金会与省禁毒办、省关工委联合举行《林则徐生平史迹与当代禁毒展》,从搜集、征集有关史料到展板文字撰写、排列,可谓千头万绪,王浩事必躬亲,过细又过细,保证了展览顺利如期开展。在福州展出成功后,他又冒着酷暑,带着办展工作班子,辗转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及杭州等地。展览在各地引起很大反响,观众达10万余人次。10—11月间,王浩又率工作班子,赴香港、澳门办展。还到了台湾,向台湾历史博物馆提供林则徐生平史迹和禁毒资料。三地同胞踊跃观展,反响热烈,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巡回展出,事务之繁杂可想而知。境外展出更多了报关、出境、投保等事务。为保证展出成功,王浩事无巨细,都亲历亲为,殚精竭虑。撤展归来,人们发现他憔悴了许多。
为弘扬林则徐精神,彰显其“与日月同辉、和宇宙共存”的丰功伟绩,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北京天文台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王浩率基金会工作人员到福州市多地选址,经福州市政府批准,决定在林则徐出生地院内,并委托基金会具体筹办。王浩遂又义不容辞地肩起重托。时值盛夏,他先后6次会同市文物局、建造单位人员赴惠安、厦门等地,亲自参与上山挑选石料,确定加工工场,与设计专家、石匠商讨方案。为筹措竖纪念碑资金,他到香港谈到建纪念碑时,一位朋友主动提出捐助15万元,终使纪念碑顺利竖立,为林则徐出生地增添了一个景观。
按林则徐基金会“章程”规定,秘书长是专职,他努力遵守,王浩在林则徐基金会前后工作了十余年,除出差和休假日外,他几乎都在基金会坐班。好几次酷暑天的下午,他在基金会打电话给我,商量工作,而在机关,当时,55岁以上的干部是可以不来上班的。
王浩在林则徐基金会工作基本上是义工,林则徐基金会创办时是白手起家,以后虽有海内外乡亲捐助,这笔经费也多用于林则徐出生地的筹建和弘扬林则徐事业上。在内务建设上则力求精简,事事都注意节约,从不追求豪华时尚。基金会办公用具很多都是从有关单位淘汰下来的旧办公用具,他不愧是个理财的好手,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林则徐基金会成立以来,在几位老同志的齐心协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除文中所述的举办《林则徐生平史迹与当代禁毒展》、制作“林则徐星纪念碑”外,还资助或特约专家、学者、编著出版研究林则徐思想、传记等各类著作21种,其中包括10卷本的《林则徐全集》;与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和福建华兴信托投资公司等一起,联合拍摄18集电视连续剧《林则徐》(该剧获当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与北京、香港有关文艺团体一起,联办由林则徐基金会理事、国家一级作曲家骆季超创作的歌剧《虎门悲欢》,以及林则徐诗词歌曲《寻找林则徐的足迹》演唱会等文艺演出;联合有关单位,先后在北京、广东、福建和香港等地,举办了10次林则徐学术研讨会……这些成绩的取得,渗透着王浩的心血,凝结着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王浩年届耄耋,积劳成疾,多病缠身,患青光眼多年,动了手术,后来又动了心脏支架手术,医生嘱他静养,但他全然不顾,无怨无悔,仍然一心扑在工作上。正是由于有了王浩这个“顶梁柱”、“大管家”,基金会才充满生机,成绩斐然。每年经过社团审计,均获得好评。2002年林则徐基金会获得福建省民政厅授予“先进社团”称号,王浩同志被评为1999—2001年度“先进社团工作者”。
王浩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联系福清籍华侨王丹萍先生捐资设立的“王丹萍科学技术奖金福建基金会”,并出任监事长。在他的努力下,又成立了“王丹萍教育奖金福建理事会”,他任理事长。他还在省关工委、省老区促进会、省老体协、省诗词学会、省王审知研究会、玉融经济发展促进会担任领导职务,为之献力、助其发展。他不把这些社团职务当作荣誉,而是把它当作为社会尽力的机会。
王浩幼年从海外回来,年轻时就志在救国,投身党领导的民族解放事业,领导过学生运动,经历了枪林弹雨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又为福建体育事业发展不懈奋斗了三十多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担任第七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侨委主任,为我省侨务法制建设作出许多建树。
王浩同志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生为党和人民所做的工作,尤其是晚年为林则徐基金会所作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赞誉;他留下的革命精神,也将永存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