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 爱憎分明
——画坛巨匠徐悲鸿
徐悲鸿
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江南小城宜兴,近现代曾出现许多杰出人物。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也许要算画坛巨匠徐悲鸿了。
骏马图
徐悲鸿画马名扬四海。时人称赞他:“虽古之韩干,未能过也。”徐悲鸿画的奔马,四蹄腾空,昂首嘶鸣,象征着向强权宣战的抗争精神,那种傲骨与正气,跃然纸上。这也是徐悲鸿的自我写照。
传奇人生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宜兴的一个贫寒农家。
1915年,刚20岁的徐悲鸿独闯上海。本想谋一份工作,生存下来,再图发展。但当时上海美术界正被旗袍美女的广告画和月份牌“覆盖”,初来乍到的徐悲鸿根本无法挤进这个圈子。当花光了最后一个铜板的时候,他绝望地徘徊在黄浦江畔,正想纵身投水,一位朋友及时赶到,劝服徐悲鸿抛弃轻生的念头。
稍后,他遇到了“命中贵人”,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康写信给北平的著名诗人罗瘿公,请他为徐争取官费留学法国。
等待留学期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诚聘徐悲鸿担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在北平文化界崭露头角的徐悲鸿针对中国传统绘画泥古不化的局面,号召画坛有识之士奋起革新,撰文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者融之。”这也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确定的目标和途径。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平的文化氛围为青年徐悲鸿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这里,他有机会到故宫观赏大量古代绘画稀世珍宝,还结交了罗瘿公、黄宾虹、萧友梅、胡适、鲁迅等文化名流。他爱上了京剧,与京剧泰斗梅兰芳、程砚秋过从甚密,并为他们画像。艺术是连类相通的,舞台上的色彩、动感和精彩的唱、念、做、打,触发了徐悲鸿创新的灵感,使他全方位地展现出一位未来的艺术大师的潜质和素养。
1919年,24岁的徐悲鸿扬帆起航,开始了长达近十年的出国留学生涯。他就读于世界殿堂级的巴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在英国、德国参观了众多西方珍品名画,尔后辗转南洋、印度等地办展卖画。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到上海,在郭沫若家中,偶然遇到了周恩来。他和周恩来是留学法国结识的老朋友,周很关心徐悲鸿,问他打算到哪里,徐悲鸿说,要到北平艺专任校长。周恩来说:“那好啊!你可以把北平艺专办得更好,培养出更多人才。”有人劝徐悲鸿,国共不免要打内战,北平不安全,不能去。徐悲鸿却听从周恩来的话,写信给友人明确表示:“我准备办一所左派学校。”
到北平艺专后,徐悲鸿迎来了解放的曙光。他怀着激动的喜悦,画了幅巨大的骏马,表达对新中国的向往,画上题诗曰:“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
徐悲鸿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突发脑溢血逝世,时年58岁。
徐悲鸿与康有为
丹青报国
徐悲鸿一贯的艺术主张是写实主义。他生活的年代正值日寇侵华气焰嚣张的时期,这决定了他把爱国救亡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例如:
1928年,日军制造“济南惨案”,屠杀中国军民近万人。徐悲鸿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开始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田横是春秋战国末期齐国著名的侠义之士。《史记》记载田横让人取下他的头颅去见前来招降的汉高祖刘邦,表达誓死不辱的意志,五百壮士也同时自刎。司马迁感其壮烈,愤慨言之:“无不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并非没有善于绘画的人,可为什么无人作画传颂呢?)这深深触动了徐悲鸿,他拿起如椽之笔,再现那悲壮的历史场景,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以激励国人抗击日寇。徐悲鸿的儿子、中国美术史研究专家徐庆平谈到他父亲创作这幅油画时说:徐悲鸿之所以选择“田横五百士”做题材,最重要的考虑是基于到底是什么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就是孟子所说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徐悲鸿作这幅画,主题是反映中国人的大丈夫气概,表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抗日战争的时代精神。
1940年,徐悲鸿正在印度讲学办画展,同时为大诗人泰戈尔画像。这时,国内抗日战争进入最惨烈的阶段。为了打通中国与外界的仅有的一条通道,几十万中国军民凭借最简陋的工具,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原始森林中,硬是凿出了一条滇缅公路。徐悲鸿据此构思《愚公移山》,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泰戈尔。这位国际友人表示真诚地支持,立即安排徐悲鸿骑马前往喜马拉雅山下大吉岭写生,收集素材,体验生活。当徐悲鸿目睹粗犷的中国汉子,赤膊露体,竭尽全力,挖山不止的场面,被深深地震撼了。他要用大力气把中国军民“愚公移山”的精神艺术地再现。整幅画面全是比真人还大的人体,表现力度空前。他希望用这幅画来鼓舞国人同仇敌忾,以顽强的毅力、无坚不摧的精神,战胜日寇。
徐悲鸿与齐白石
培育英才
宜兴徐悲鸿故居,有一座为纪念他而建立的牌坊。牌坊上的对联是文化名人章士钊题写的:“海内共知徐孺子,前世应为九方皋。”徐孺子,名徐穉,是东汉著名高士,不肯做官,清贫自守,这里用来隐喻徐悲鸿人品高洁。九方皋,春秋时秦国人,善相马,连相马高手伯乐都自称不如。徐悲鸿曾以九方皋相马为题材画了一幅中国画,表明他要像九方皋相马那样,善于识拔人才。诚然,徐悲鸿生命的一半从事美术教育,既是大画家,又是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从中央大学艺术系到北平艺专再到中央美术学院,桃李满天下。
徐悲鸿深知教师为办学之本,竭诚礼聘一流画家来校执教。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董希文、叶浅予等画坛大师汇聚于北平艺专。徐悲鸿比齐白石小32岁,徐悲鸿推崇齐白石天然机趣的艺术风格,对他执礼甚躬。1928年,齐白山孤独地站在北平画坛保守派的一片唾骂声中,被嘲讽为“山野人士”。惟独徐悲鸿赞扬齐白石的画“致广大,尽精微”,达到艺术的极致境界。在徐悲鸿权威的评赞影响下,一直默默无闻的齐白石,几乎一夜成名。齐白石题诗,感激徐悲鸿的知遇之恩:“最怜一口反万众,使我衰颜满汗淋”;正是徐悲鸿反对“万众”,一锤定音,帮助齐白石登上了大学讲坛。齐白石刚到北平艺专任教,曾有两位科班出身的国画教授极力反对,声称不屑与乡村木匠(齐白石从乡下木匠苦学成才)为伍。徐悲鸿反唇相讥:齐先生的艺术,你们望尘莫及。他亲自引领齐白石到教室介绍给学生,聆听齐白石讲课以压阵。所以齐白石写下这样一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我访徐熙(五代南唐著名画家,这里喻指徐悲鸿)。”生动地表现了这对忘年交相互尊敬的真挚情谊。
徐悲鸿的师德十分高尚,他对学生学业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生活上嘘寒送暖,关怀备至。进步学生被追捕,徐悲鸿不顾自身安危,把他们藏匿在家里。他千方百计为那些拔尖人才申请公费出国留学,对其中的贫寒子弟,还倾囊相助,给予相当可观的路费。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吴作人、冯法祀、艾中信等都是徐悲鸿亲自挑选培养,举荐到法国留学的高材生。他与这些学生情同父子,学生们也一辈子感激恩师。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局部)
凛然正气
徐悲鸿一生服膺并践行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名言。在他南京当年的新居“危巢”的客厅上,悬挂着他的亲笔题词:“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徐悲鸿多次拒绝为蒋介石作画,国民党高官无论怎样利诱威逼,徐悲鸿都不为所动。1945年,支援中国抗战的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即将回国,他很喜欢徐悲鸿的画,希望得到他画的《鹫鹰图》。蒋介石获悉,派员拜访徐悲鸿,声称蒋委员长要买《鹫鹰图》,请徐先生开价,徐悲鸿断然拒绝说:就是把国民党的金库给我,我也不卖。为使来者断念,徐悲鸿在画上题写“静文妻保存”字样。可是,当得知此画并非蒋介石本人所要,而是要赠给陈纳德时,徐悲鸿感佩这位国际友人,便画了一幅奔马图相赠,并特别声明,这是他个人,也是中国人民的一片心意,分文不取。
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驻军将领傅作义邀请留下来的北平文化界名流开座谈会,提出“北平怎么办”这个问题,征求意见。当时傅作义态度还不明朗,大家对这个敏感的问题不敢轻易讲话,冷场很长时间。徐悲鸿第一个发言说,为了北平的历史文物不被破坏,为了北平几十万人的生命免遭涂炭,建议傅作义将军接受与共产党和平谈判,和平解决北平问题。
诗人徐志摩曾以他特有的诗的语言描述徐悲鸿:“你爱,你就热热的爱;你恨,你就热热的恨。崇拜时你纳头,愤慨时你破口。眼望着天,脚踏着地,悲鸿,你永远不是一个走路走一半的人。”这段话生动而准确地刻画出一个特立独行、爱憎分明、坚持真理、勇往直前的文化战士。
骏马图
徐悲鸿
中华英才
徐悲鸿与康有为
徐悲鸿与齐白石
中华英才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