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 11: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艾里香

吴晗为生活而奔波



吴晗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1909—1969年),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29年后,就学于胡适任校长的上海中国公学。

为了吴晗上学,母亲变卖首饰支持他,然而还是难以为继。大部分日子,仍靠吴晗自力更生。

写稿,赚稿费。吴晗在中国公学上学期间,写了篇题为《西汉的经济状况》的文章,得了80银圆的稿酬。有了这笔收入,他于1930年秋从上海跑到北平来,准备报考北大。但考期已过,花费已尽,生活无着,经先秦史专家顾颉刚的帮助,在燕京大学图书馆找了一份工作,月薪50银圆。他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功课,还一边搞点研究,生活勉强过得下去。

吴晗报考大学,既报考北京大学又报考清华大学。因为,当时,北大考党义(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英语、国文、数学、中国史地、外国史地、博物诸科。吴晗受家学影响,重文轻理,数学抛荒已久,临时抱佛脚也来不及。结果,数学考了个零分,他未被录取。幸好,清华不考数学,只考党义、国文、英文、中国史、西洋史、伦理六门,得以完满终场。8月8日,清华大学发榜,吴晗被史学系录取。

考取了大学,能否顺利上学还是个问题,原因也是缺少经费。当年,北大在城内,即现在的沙滩一带,谋取兼职比较容易。清华在城外,即现在的位置,远离城区,周围都是农村,无法兼职。上学以后,吴晗生活无着。因此他曾说:清华录取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吴晗原本希望考上北大,心中也做好盘算。更为重要的是,他经多方联系,得到北大有关方面的承诺,可以得到一个工读的位置,月薪60—70银圆。倘若如此,凭这分收入足以供给两人上学而有余。也就说是,弟弟一年的生活、学习费用大约需要300银圆,自己上学每年亦需300银圆以上,每年还总该寄回家200—300银圆孝敬双亲。这样,“综计每年收入须在800—900元上下始可告无罪于父母”。基于这个梦想,他急忙写信回家,叫他弟弟吴春曦赶紧到北平来上一所优秀的中学。1931年7月18日,吴春曦来到北平,考入了辅仁大学附中。

清华大学校园内吴晗雕像

然而,事与愿违,吴晗却考入了清华,他的如意算盘被打破了。除自己学费与生活费,还要负担弟弟开支,对于这笔费用,他无力应付。于是,他写信给自己家乡的中学老师杨志冰说:“宁甘失学,决不愿妄受人一钱,堕我气节也。”只好请杨老师出面向当地的“则人父子”说情借钱。每年借330圆,分2期或4期寄来,共借3年,由吴晗自己出面担保,以自己名誉以及家中相等或全部不动产作为担保品。3年后开始,在2年内按期本利清还。不过,借债一事,后来并没有实施,因为他得到了胡适的关照。当时,胡适已经回到北大任教,很器重吴晗,愿意多方帮助吴晗上学。于是胡适专门为吴晗的工读问题,写信给清华大学代理校长翁文灏、教务主任张子高,极力推奖吴晗,要求他们帮助:“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在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工作的机会,所以我写这信恳求两兄特别留意此人,给他一个工读的机会。他若没有工作的机会,就不能入学了。我劝他决定入学,并许他代求两兄帮忙。”翁文灏把这封信批给张子高,商请他和文学院长冯友兰、史学系主任蒋廷黻协商解决。


由于胡适的力荐和吴晗自身的才华受到清华器重,吴晗在清华谋得了整理大内档案的工作,每天工作2小时,月薪25银圆。虽然没有达到他的期望收入,但毕竟可以清寒度日了。当然,他还要负担弟弟,后来还有妹妹的生活费。所以,在清华就学期间,仍要匆匆写稿,谋取稿酬,补贴生活费用,置备学习、研究必备的参考书。

生活的艰辛与压力,对吴晗来说是个励志机会,他抓紧一切时间,埋头到史料中去,时不时还要写稿赚钱。这样,对他后来学术修养和史学理论的提高,虽造成一定影响,但他的这种精神却令人敬佩。

吴晗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