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龚自珍与王鼎
林则徐
林则徐和龚自珍,都是我国近代伟大人物:林公抵抗英国侵略者,严禁鸦片,大义凛然,彪炳史册,家喻户晓。龚自珍作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追求理想,渴望变革,他的文章和诗词对近代文学影响很大。早年,林、龚和魏源等人在北京组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国侵略,在黑暗的清代末期点燃一把火,起了先驱的作用。
林则徐与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早有交往。他37岁那年5月,从北京往浙江,在山东兖州东阿县遇到当时担任苏松观察的龚丽正(时年55),—路上同行同餐,晤谈甚欢,林作了两首七律赠龚,有“相逢笑指东阿道,仍许周行示我无?”等句,还提及龚家兄弟“一门花萼总联芳”。可见林公对龚家相当熟悉。这—年,龚自珍30岁。
林则徐和龚自珍的密切交往主要在鸦片战争前后。1838年12月31日,林作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龚的《己亥杂诗》之八十七:“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腊丸难寄惜雄文”,就是为林送别的。同时他还作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一文,大意是:鸦片使人丧失魂魄,大量的银漏于英人之手,因此它是“食妖”,非严禁不可。为了防备英国奸商的顽抗,一定要有足够的武力,且要讲求火器(武器)。他认为:“中国与英人互市,大利在利其米”,至于钟表、玻璃、燕窝之类,都是“不急之物”,不应进口。他看到林公此行一定会遇到内外的阻力,不可不防备。他期望林公此行能够使我国做到“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诗和序文都反映了龚对林的友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龚自珍
这里不能不提及当时的大臣王鼎,他与林、龚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王鼎,陕西蒲城人,出身寒素而位极人臣,曾任军机大臣兼东阁大学士。他很赏识龚自珍。有一次,龚参加王的宴请,王命龚赋诗,龚作了一首七言古诗:“……公之奏疏秘中禁,海内但见力力持朝纲。阅世虽深有血性,不使人世一物磨锋芒。迩来士气少凌替,毋乃大官表师空趋跄。……公其整顿焕精采,勿徒须鬓矜斑苍。”在赞扬王鼎的同时,提出对他的希望,表现出龚自珍的刚直风格。
林则徐对王鼎也怀着很大期望,他的诗集中有赠送王鼎的《七十寿诗》,是四首七律,以“四十年来中外望,济时真作巨川舟”赞美王鼎。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龚自珍于鸦片战争初期的1841年(刚满50岁)去世,缘由众说纷纭,难以断定。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遭到贬谪,发配新疆:在赴疆途中,因黄河水患,被王鼎留在河南治水。王非常钦佩林,因为他们都是勤恳忠诚、刚正不阿、清廉朴素、忧国忧民的人,有着同样的胸怀和抱负。治水的大功告成,王鼎以为道光皇帝会赦免林则徐,不再贬谪。出乎他的意料,道光的谕旨来了,而且“定于合龙之门开读”,原来这通“圣旨”是:“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王鼎大骇,“涕泣为别”,林则徐以诗安慰他:“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泪滂沱!”林则徐认为流放新疆他心安理得,不必计较个人的得失浮沉,可是王鼎总是感到这样处理太没道理,因而极其愤慨,自杀身死!
王鼎、林则徐、龚白珍,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值得后人反复研读和深思。
王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