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4 11:2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人虽远去 言犹在耳


李天瑞同志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事情,有些事如微风拂水,一吹而过,不留印象;而有的事则如陨石击水,不仅发出响声,而且水花飞溅,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同样的,在与人接触过程,有的人讲话,虽声音不小,然一听了之,耳边风似的,过了就忘;而有的人讲的话,声音不大,然经年更月,却依旧回响耳畔,让你忘不掉。在与李天瑞同志接触中,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李天瑞同志于1924年出生在山西省高平县一个农民家里,15岁就投身革命,随同八路军抗日政府在太行山上的平顺、壶关一带开展斗争。抗战胜利后在高平县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后,一直在闽东工作,先后担任宁德(现蕉城)、福鼎、屏南县委书记,地区行署专员、地委书记,直至1983年调省人大。为闽东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闽东人民的爱戴。1990年3月在福鼎视察期间不幸逝世。李天瑞同志在宁德期间,我在地委办公室工作,接触较多,虽然他离开我们已整整25年,然他讲的一些话,至今仍在心头常驻。

李天瑞同志常说,我们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要服从组织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留给家人唯一的一份墨宝就写着:“党指向那里就奔向那里。”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十年动乱”期间,他受尽折磨,留下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肾炎。恢复工作后,他本可以回到原已安排的省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副主任岗位上,可此时长期缺电的闽东要修电站,当时的福安地区革委会要他留下来担任闽东水电站工程指挥部总指挥。他接到通知后,不顾身体虚弱,二话没说,就愉快地奔赴福安与周宁交界的穆阳溪畔的山沟里,挑起了总指挥的重担,与五千民工同甘共苦,不分昼夜地战斗在第一线。工作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饿了啃块馒头,困了披着棉袄打个盹。坝头的冬天,气温常在零度以下,寒风吹来,浑身发抖,他却穿着破棉衣,头戴安全帽,奔走在工地上。由于深入实际,指挥有力,工程进展顺利,按预期要求,春汛前胜利完成了大坝合龙。那年春节,已是他第四个春节没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了。

电站建成后,组织上又调他到海拔800多米的贫困县屏南工作。那里山高水冷,对他的慢支病非常不利,可他却说:“条件好的地方可以不去,到贫困山区应坚决服从。”到了屏南后由于气候环境影响,慢支病发展严重,每到秋冬季节,经常哮喘发作,夜不能平卧。为了改变“又贫又难”屏南的落后面貌,他不顾病魔缠身,喘了就喝杯开水,吃上几粒止喘药,又带病投入工作。在屏南的五年间,他爬山越岭,深入实际,还在长桥下牛山村“蹲点”调查研究。他发现屏南虽地处偏僻山区,但资源丰富,大有可为,于是发出了“屏南不贫难”的战斗誓言,这一号召给屏南干部群众带来了希望,经过上下一心的几年努力,面貌有了改变,人民生活也有了改善,他为此感到十分欣慰。可在这五年中,由于山高水冷,他原来患的支气管炎加重了,发展到慢性哮喘、肺气肿、冠心病。每当秋冬早晚哮喘发作时,无法入睡,但他顽强地支撑着,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李天瑞(右)与省人大副主任蔡良承

视察宁德三都澳渔区时留影

粉碎“四人帮”后,地委安排他到“十年浩劫”重灾县宁德县(现蕉城区)任书记。他不顾身体有病,顾全大局,接受任务,随即投入繁重、紧张的工作中去,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稳定了局势,促进了发展。

后来,他又服从组织安排到了宁德地委行署工作。在担任行署专员、地委书记期间,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足迹遍及闽东的山村、海岛和偏远角落,全区所有乡镇他都跑过,同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商讨发展大计。他亲自抓试点,搞调研,总结经验,组织制定了地区“六五”发展规划。为推动闽东工农业发展,抓好工作落实,他组织成立了茶叶、蘑菇、长毛兔和电机四个指挥小组。还提议地委作出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茶叶发展,到了1983年,宁德地区茶叶产量居全省首位,成了优势产业。针对闽东山多田少的状况,他还狠抓了围垦,任期内先后围成了湾坞、西陂塘、大官坂(当时连江属宁德地区)等几片数千亩乃至数万亩的良田,为闽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天瑞同志对工作满腔热情、雷厉风行,对同事、对部下身传言教,关心爱护。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地委办公室调到宁德县委工作,行前我到他办公室向他辞别,并问他有什么交代没有。他泡了一杯茶后,如同拉家常般和我谈心起来。他说,基层最能锻炼人,比如,参加县委常委会,就是很好的学习锻炼,一方面可以听别人的,看看人家对某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另方面你自己也得思考你怎么想,怎么讲?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而且常委会讨论的事情很多,方方面面,这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还说,你不要看开大会规模大,其实越大的会越好开,因为都有讲稿,照着念就行了;越小的会越不好开,特别是自己主持的小会,因为那要研究问题,要你自己动脑筋,作决策,这就看你真本领了。话说回来,最不好开的会,也最能考验人、锻炼人,逼你去学习,去思考。李天瑞同志讲这些话声音不大,语气诚恳,谈言微中,谆谆而后喻,令我这位当年的年轻干部茅塞顿开。当他送我离开他办公室那一刻,我突然感到,这位我相处多年的领导,更是一位慈祥敦厚的长者,是那样的可亲与可敬。

到县委后,我分管宣传文教方面工作。我牢记李天瑞同志的话,注意在常委会中学习,向班子中其他同志学习,以不断积累经验。同时对自己主持的小会,尽量提前 “备课”,做些准备,开会时先听取别人发言,而后尽可能“择善而从”,集中正确意见,努力避免错误决策。这样一方面锻炼提高了自己,另方面尊重别人,也密切了与干部群众的联系。

我在县委工作期间,李天瑞同志曾多次下来,到乡村调研。我陪过二三次。记得是1981年春,在谈到宁德县工作情况时,他对我说,思翔,宁德城关初中升学率比较低,群众迫切希望孩子都能上初中,这个问题你能不能抓一下。他用的是商量口气,声音不大,态度温和,没有居高临下命令式口吻。但我却感到任务在身,有股压力,因为这是我分内事。我立即查了一下,1980年宁德城关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仅68%,也就是说还有三分之一的小学毕业生升不了初中。小小年纪就没书念,这确实令家长揪心。我与教育局同志一起研究分析后发现,这个问题症结是校舍紧缺,其次是师资问题。于是,就筹措经费确定在城关的五中新建一座教学楼,在县委重视和各方面支持下,教学楼于9月初开学前竣工,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师资也作了调配。

这样当年秋季就扩招400多人,使城关小升初入学率提高到95%以上,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这在后来义务教育法出台后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当年却是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李天瑞同志一直惦记着,直到解决后才放心。

李天瑞同志这两次个别谈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讲的这些话,提的这些要求,都是从培养爱护干部和关心民生出发的,语重心长,让我受用一生。从回忆李天瑞同志对我的谈话,联想到他大会小会讲话。他讲话的艺术和技巧,在闽东大地也留下佳话。由于他注意学习,特别是认真学习上级文件和毛主席著作,理论功底较好,加上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两头吃透,肚里有“货”,因此讲话、作报告总是娓娓道来,生动风趣,非常吸引人,会场总是鸦雀无声。至今许多“老宁德”还深情回忆说,当年最爱听李书记作报告。

李天瑞同志离开我们已25年,然他的音容笑貌仍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的谆谆教诲也时常在耳边回响,提醒我们要加强修养,增强党性,努力学习,认真做事。值此李天瑞同志逝世25周年之际,仅以此文化为一瓣心香献给闽东人民爱戴的李天瑞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