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5 10:3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胡遵远 张应松

 

一代“枪王”

——记张贻祥20多年坚守戈壁大漠试验我国新武器的故事

胡遵远  张应松

 

张贻祥.jpg

1958年,50岁的张贻祥奉命进驻西北边疆戈壁滩,指挥中国国防尖端武器试验基地建设,直到197971岁才离开。他为中国兵器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被誉为我军“一代枪王”。

 

太行山跨入军工大门

1908年,张贻祥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小山村吴家湾。192956日,毅然参加了大别山区爆发的立夏节起义,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在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连年浴血征战中,他奋勇杀敌,九死一生,在战斗中成长。

1943年元月的一天,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找到任司令部政治协理员的张贻祥宣布命令:“日寇大扫荡以后兵工厂损失很大,打仗没有枪炮子弹怎么行?我们决定让你到军工部任政治处主任,加强军工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刘伯承师长也对他说:“贻祥同志,军工很重要,要动员工人多生产子弹、手榴弹、黄色炸药,还要多造地雷,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就这样,张贻祥便一脚踏进了军事工业的大门。

为提高武器的性能和劳动生产率,张贻祥在兵工厂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加班加点拼命生产各种武器。从制模、翻砂到车削、安装、试验,常常是废寝忘食,一干就是几个通宵。那时,太行军工生产开始以枪械修理为主,并逐步发展到制造枪械,以至制造出了五○小炮及炮弹、迫击炮及炮弹等重武器,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

解放战争,前方需要大量的枪炮、子弹、炮弹。张贻祥组织各兵工厂广泛开展“刘伯承工厂”生产比赛运动,优胜者授予刘伯承司令员南下时亲笔题写的赠送太行山兵工厂的“提高兵工质量,增大歼灭战的实效”锦旗一面。分布在太行山区的大小兵工厂昼夜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他们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华北、淮海战场,为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内蒙草原组建兵器试验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冬,已担任华北军械部政委的张贻祥,接到军委总军械部的电报,指示他带领常规武器试验靶场场址勘选小组,前往内蒙古勘察场址。为什么要到内蒙古勘察选址?因为新中国自己开始研制生产现代化常规武器,而这些新式武器诞生后,必须经过正规靶场的检验才能装备部队。因此,要组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兵器试验场。张贻祥当时被任命为常规武器试验靶场首任场长。

组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兵器试验场,基建材料十分紧缺。开国少将张贻祥和靶场指战员就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拉着架子车到日军废弃的机场捡砖头石材;冒着刺骨严寒,南赴洮南东去泰赉拾管材收废钢铁;然后用捡来的材料盖起了靶场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火炮库、弹药库,水泥炮位、弹道阵地和靶道,以及相配套的观察塔、高靶架、大立靶等设施。

1954年下半年,我国生产的75毫米无后坐力炮、82毫米迫击炮相继试制成功,急需试验定型。张贻祥建立起的靶场接受了这两型火炮的试验定型任务。随后,76毫米加农炮、三种火炮、两种轻武器也相继在靶场投入试射。隆隆的枪炮声经常震撼着草原上空。每当圆满完成一种枪炮的检测试验任务,张贻祥和靶场指战员心中都充满自豪感。因为经过他们精准检测后,这一批新武器才得以将正式列装共和国的军队。

 

托起翱翔太空两弹一星

1957年底,张贻祥奉命赴京接受组建导弹试验靶场新任务。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选址内蒙古额济纳旗青头山的荒漠戈壁。场址确定后,张贻祥立即又随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率领的工程勘察组奔赴场区,研究确定靶场的各种配置和建设方案。施工部队进驻场区后,作为试验部队前方工程指挥部领导成员,他与工程兵几位老将军组成特种工程指挥部,在戈壁深处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国防尖端工程施工。

戈壁深处环境十分恶劣,常常终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施工部队住帐篷喝苦水吃咸菜战风沙,以顽强的斗志克服重重困难。张贻祥表示:“我们在戈壁滩建设这么大的国防工程,也同样会有牺牲。我们必须有一种‘死在戈壁滩,葬在青头山’的革命精神。”他的这句话成了创业大军最响的口号。

正当导弹靶场的试验刚开始,恰逢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导弹靶场广大官兵食不果腹,许多人因营养不良患了夜盲症、浮肿病。身为试验基地副司令员的张贻祥,就带领干部沿溺水河畔采集沙枣、甘草叶、骆驼刺、芦苇根、苦苦菜,将它们晒干粉碎后与玉米面、黑豆面、青稞面拌在一起制成糊糊果腹。靶场官兵因此渡过了难关。

在戈壁滩生活最需要的就是水源。只要有水就能够生存,就能够大发展。张贻祥想利用祁连山融化的雪水穿过溺水河流入居延海的唯一水源,把场区建设成沙漠绿洲。于是,他带领干部战士修水库挖水渠,开展植树造林。几年下来,修建了面积达10.5平方公里、储水达17000立方米的水库,至今仍清澈见底碧波粼粼,成为大漠深处航天城的一处胜景。

为了植树,张贻祥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从选树种买树苗到种树管树,摸索出一套在戈壁滩植树的经验。为了让种下去的树苗成长,要防风防冻防止小孩乱折和牛羊乱啃,平时张贻祥无论是外出散步,还是下部队检查,只要发现损坏树木的现象和行为,不管是谁都要严厉地批评教育。基地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植树造林护绿的传统始终不变。张贻祥司令爱树如命的故事也被传扬开去,干部战士送给张贻祥一个雅号——“树司令”。

如今,当年的导弹靶场基地,发展成航天城。这里绿树成荫,鲜花竞放,演变成一片宜人绿洲。张贻祥和基地众多干部战士和科研人员,在这里以自己辛勤血汗浇灌出丰硕的国防科技成果,强力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起飞和发展。在这里,从1960910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到19661027日导弹核武器“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1970424日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到197511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张贻祥将军都亲身经历,并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1979年,71岁的张贻祥老将军依依不舍离开航天城。1983年,他离休了,1999522日因病逝世。他的革命生涯,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人生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