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1 09: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友唐

李叔同与音乐



李叔同像


每当看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听到影片中的插曲或主题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它的词作者李叔同大师。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父亲李筱楼是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当过吏部主事,后创办“桐达”几家钱铺。晚年喜好内典(佛经),尤其爱禅,他为李步同取乳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李叔同一生用的名号经常改换,多达250多个。

1911年3月,李叔同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偕日妻回上海,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1912年春,自津返沪,在上海城东女学任教,授文学和音乐课。加入“南社”,被聘《太平洋报》主笔,并编辑广告及文艺副刊。与柳亚子改组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经亨颐之聘赴杭州,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图画课教师。1913年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改名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5月,校友会发行《白阳》杂志,设计创刊号封面、全部文字亦由李叔同书写石印。1914年他加入西泠印社。课后集合友生组织“乐石社”。1915年应校长江谦(易圆)之聘,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美术主任教习。1915年夏赴日本避暑,9月回国,入秋先后作诗词《早秋》、《悲秋》、《送别》。

《送别》在中国已成为歌曲中的不二经典。它的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1824-1880年)作曲的《梦见家和母亲》。这首美国歌曲,是一首“艺人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歌词名《旅愁》。李叔同取调于《旅愁》,1915年填写了《送别》。

李叔同在写作《送别》的前一天,大雪纷飞。原上海“天涯五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李叔同在雪里站了一小时,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含泪写下《送别》一词。《送别》最初发表于裘梦痕、李叔同的高足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13首。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此书歌词字体不是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人是丰子恺。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在北京读书的那所小学在毕业典礼唱的仪式歌曲《送别》。《城南旧事》后拍成同名电影。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绿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首歌在传播中有过许多改动,其中有:陈哲甫(1867~1948年)增续,而被人误当李叔同《送别》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纪念李叔同音乐晚会


   佚名续增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丰子恺家庭版(改题《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陈绮贞续写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美丽的,燕子啊,哭泣泥娃娃。蜻蜓飞过夹竹桃,神仙不见了。

    小斑马,蔷薇花,牧羊的原野。群鸟翱翔的天际,岁月静流逝。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虽悲,世事堪玩味。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从以上多人的改写或续写,可以看出,《送别》是深受国人喜爱的。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第一首歌颂辛亥革命的歌词———《辛亥革命》就是李叔同写的。当时,李叔同用《满江红·民国肇建,填此志感》: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入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大江东去,馀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河山,英雄造。”

 1916年,李叔同在浙江师范教书,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修养身心。他利用寒假三周到杭州虎跑寺试验断食17日,身心因此轻快,食量因此大增。他用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入山前,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返校后,开始素食。受马一浮之熏陶,对佛教“渐有所悟”。

 1917年,李叔同拜了悟和尚为师做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仍在浙江师范任教。1918年39岁,将所藏印章赠西泠印社。8月19日到杭州虎跑大慈寺,拜了悟为师,剃度为僧。李叔同这位文化界有国际影响的著名人士,成为佛门弟子,晚号晚晴老人。

 1929年,李叔同到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晚晴山房”、厦门南安小雪峰寺住锡;1930年,在泉州承天寺、白马湖“晚晴山房”、慈溪金仙寺、温州庆福寺居住;1931年又到白马湖横塘镇法界寺、厦门金仙寺、镇海伏龙寺;1932年到镇海伏龙寺、厦门万寿岩;1933年住妙释寺、万寿岩、开元寺、承天寺;l934年住厦门南普陀寺、万寿岩;1935年住万寿岩、泉州开元寺、惠安净峰寺、泉州承天寺;1936年卧病草庵,数月方愈;5月居鼓浪屿日光岩;年末居南普陀寺。1937年5月,弘一法师来到厦门万寿岩暂住,时逢厦门举办第一届运动会,主持人前去请他写首会歌。他写下了“禾同苍苍,鹭水荡荡……健儿身手,各显所长,大家图强。你看那外来敌,多么披猖。请大家想想,切莫再彷徨……把国事担当!到那时痛饮黄龙,为民族争光。”这首歌曲体现出他“念佛不忘爱国”的崇高情怀。

李叔同创办的音乐刊物


 李叔同还在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并在国内最早推广钢琴,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他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1905年编印出版的《国学唱歌集》,他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后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李叔同一生留存的乐歌70余首。

对李叔同的一生,赵朴初居士曾有诗评价:“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1942年10月2日下午,李叔同身体发热,渐示微疾。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急促,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