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吴良镛
2012年2月1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人居之父”吴良镛院士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向他颁发红底金字的获奖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作为我国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学术带头人吴良镛,《亚洲建筑师》一书曾称他为“人民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称他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中国政府鉴于他在科技及教育领域中的辛勤工作与卓越成就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48年,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攻读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师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在其指导下,第二年吴良镛便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1950年,吴良镛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出色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的设计,还在美国罗马建筑绘画雕塑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荣誉奖。这时,他还兼任劳仑斯理工学院建筑系教员。
正当他在美国建筑界初露锋芒之时,吴良镛的恩师梁思成、林徽因的一封信从国内寄到他的手里:“北京百废俱兴,正要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希望你赶快回来。”1950年底,吴良镛冲破阻挠,毅然绕道归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回国后,吴良镛主持清华大学建工系市镇组工作,并与北京农业学院汪菊渊教授一道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之后历任系副主任、主任,开始全面推进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等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建筑教育、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想。1959年,在他的倡导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61岁时,吴良镛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73岁时,创办了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他积极推进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其中有许多已在专业实践、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建筑教育等方面颇有建树。他还指导培养了许多博士、硕士研究生,以身作则,教育他们为广大人民服务。
积淀着4000年东方文化的北京旧城,是世界城市史上的“无比杰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被中国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界誉为“卓越的纪念物”与“一个文明的顶峰”。然而,现代化的进程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之间经常发生着矛盾,如何解决矛盾就成为很多人潜心钻研的问题。在这方面,吴良镛独辟蹊径,提出一个“有机更新”的思想,开创古城更新的新途径。其中,菊儿胡同就是他的精品力作。
青砖红檐、典雅古朴的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438米,居住着44户138人。北京菊儿胡同的整建如何进行?改建后又如何使它体现了旧城整治中“有机更新”的思想,使“新四合院”的住宅体系,既与传统文脉相承、又结合现代功能与技术要求相吻合?吴良镛作了精心设计。他的设计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一个建筑设计了。经过改建,菊儿胡同的四合院清新又简朴,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镶嵌在古老的京城,非常和谐,非常美,被公认为旧城更新实践的成功典范,获得了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设计金牌奖及联合国“世界人居奖”。据悉,每年有许多各国友人来此参观访问,并有20多户外国人干脆租下房子,成为这里的新居民。他们说,“能住在这样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建筑里,我们非常自豪!”
“有机更新”的建筑理论,是吴良镛1979年在北京什刹海地区规划研究中提出的。目前,这理论的主要思想与国外旧城保护与更新的种种理论方法,如“整体保护”、“循序渐进”等汇成一体,逐渐被国内的苏州、西安、济南等诸多历史文化名城所接受,并结合各自历史地理条件的实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吴良镛被国际同仁所称道,是在1999年。这年6月23日上午,国际建协第20届建筑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国际建协自1948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亚澳地区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大会开幕式后,吴良镛以“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为题向大会作主旨报告。大会通过了吴良镛负责起草的《北京宪章》。这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成为世界建筑师所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国际建协前主席V. Sgoutas认为:这是一部“学术贡献意义永存”的文献。英国著名建筑评论家Paul Hyett则评价说,吴教授以一种乐观和利他主义的姿态,提出了引导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中国轰轰烈烈的建筑事业,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吴良镛吸取中国文化、哲学的精华,融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1989年出版的《广义建筑学》,对建筑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展拓,该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针对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化与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他提出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构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以建立适宜居住的人类生活环境。对此,社会与学术界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与支持下,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讨论人居环境科学问题。如今,不少高校开设了此课程。
吴良镛视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为致用之学,一生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条件参与建设实践,努力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他主持的北京亚运会建筑的规划设计研究,提出“以集中为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模式并被付诸实施,减免了主体场馆的建设,节约了大量财力;参与长江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时,提出要把三峡工程视为一次特殊的城镇化过程,作为三峡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大发展的契机,颇有指导意义而被收入中国工程院出版的《中国科技前沿》;组织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追求传统文化品格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与现代的象征符号体现历史文化再现与地方环境融合的设计思想,该工程项目成为中国人居环境的典型范例之一。迄今,他已出版近30部学术专著。从获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到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金奖、国际建筑评论和建筑教育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从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副主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顾问,到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家学会理事,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职,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吴良镛的人生轨迹。
“当前的经济建设、房地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这是吴良镛对国人的再三提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这是他毕生不改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