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1 11: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赖 晨

 

“稀土之父”徐光宪

赖 晨

徐光宪法(左一)获奖.jpg

徐光宪(左一)获奖

 

爱上化学

1920年11月7日,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宣化坊9号。1935年9月,15岁的徐光宪考入绍兴稽山中学高中,因家道败落而放弃,早早地进入社会谋生。1936年,徐光宪通过自学考入“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即“杭州高工”土木科。在学好本专业课程时,他常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收集各类资料。

当时,浙大的讲座,“杭州高工”的学生可以旁听。一天晚上,徐光宪听了浙大化学系主任周厚福的“荧光染料”讲座。只见周厚福把荧光染料倒进盛水的脸盆,关掉电灯,把毛巾放进脸盆绞了一绞,拎起来,整块毛巾在黑暗中发出美丽的光芒,这让大家兴奋不已,直呼化学的神奇。从此,徐光宪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7年11月,日军攻打杭州,浙大不得不西迁贵州省湄潭县,杭州高工也被迫解散,徐光宪又失去了一次上大学的机会,回到老家绍兴上虞下徐村。

1938年,浙江省教育厅通知原在高工上学被解散回家的学生,可到宁波工业职业学校继续学习。徐光宪插班到土木建筑科三年级。在学期间,他独立做完《化学原理》书中的全部498道习题。

1939年7月,徐光宪从宁波高工毕业,被昆明铁路局选中为铁路工程练习员(工程师助手),参与叙昆铁路的建设。后来,铁路局把徐光宪等8位新职员分配到上海,并提供路费与住宿费。由于负责经费的领班一到上海便携款潜逃了。徐光宪等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只好各寻出路。徐光宪在上海教书的大哥帮助下,找到一份当家庭教师的临时工作。

徐光宪晚上辅导学生,白天余暇很多。此时,大同大学(今华东师大)允许新生插班学习。他便插班进入化学系一年级。学习半年后,又考取了距自己居所较近的国立交通大学,圆了自己大学梦。

美国博士

1946年,徐光宪与高小霞结婚。当时徐光宪为国立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高小霞为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学研究所的助理员。不久,夫妻两人参加了公费留美考试,因成绩只达到自费公派的录取标准。高小霞便选择支持丈夫。最终,徐光宪一人踏上了留学的征程。

徐光宪先在华盛顿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一个学期下来,带来的钱用掉了一大半,尽管自己学习成绩是班上第一名,但该校不提供奖学金,费用出现了困难。此时,他打听到哥伦比亚大学暑期班可以试读,如成绩在班上前列可以进入研究生院,前三还可以获奖学金,便做出决定,到哥伦比亚大学选了两门研究生课程,结果考试时均得了满分。优异的成绩引起了教授的注意,即向哥伦比亚大学大力推荐徐光宪进入研究生院,并授予校聘助教。半年后,徐光宪通过了综合考试,准予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两年零八个月之后,他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过些时候,在徐光宪的奔波下,妻子高小霞也来到美国,入学纽约大学攻读电分析化学和微量分析专业的研究生。1951年初,高小霞拿到了硕士学位,仅用了两年零三个月。

毅然归国

新中国成立后,徐光宪夫妇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1951年5月,夫妇双双到北京大学任教。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军工任务——分离镨、钕,且纯度要求很高。已经是化学系研究课题领军人物的徐光宪,带领其团队,投入了国家急需项目的科研中去。他们查阅大量资料,以创新精神,放弃国际通用的离子交换法,采用萃取法,完成镨钕分离,并建立自主的串级萃取理论。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团队成功设计出了分离技术的整套工艺流程,并运用于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徐光宪为我国的稀土工业闯开了一条新路,为中国稀土强国地位的奠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被誉为我国的“稀土之父”。

徐光宪团队.jpg

徐光宪团队

指导科研.jpg

指导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