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6 11:4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宇思

 

传承光大着的“幔陀”故事

李宇思

 

林水田选送的茶样在2016海峡两岸茶王赛中荣获金奖。.jpg

林水田选送的茶样

在2016海峡两岸茶王赛中荣获金奖。

 

感恩先祖  珍惜品牌

岁月悠悠,山川毓秀。泉州出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驰誉中外的“老字号”品牌。这当中,就有安溪幔陀茶业有限公司的“幔陀”品牌。

“幔陀”的故事颇为传奇。公司总经理林水田精心保管着一份写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的“阄书”。它详细地记载着200多年前,安溪西坪西源村雾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北上谋生,移居福建建宁府崇安县,在武夷山打工创业的事。当时,林燕愈在天心岩永乐禅寺住持等帮助下,不仅开垦荒山种植武夷茶,还引种家乡的铁观音、本山、毛蟹、梅占、黄金桂、奇兰等茶树良种,拥有幔陀峰等茶山并建厂制茶,香茗远销海内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武夷山市志》也记载:“清嘉庆初年(1795年),安溪人林燕愈流落在武夷山岩茶厂当雇工,后来购置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茶山茶厂,积极开荒种茶,所产岩茶运至闽南出售。”

林水田的“泉州市级非遗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证书.jpg

“泉州市级非遗项目乌龙茶

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上述记叙,见证林燕愈是安溪茶叶对外传播的先行者。他在武夷山,不仅自己广种茶,而且乐于帮助当地茶农增收入。崇安县府将他的义举呈报朝廷,清嘉庆皇帝龙颜大悦,御赐“潜德幽光”牌匾,给予表彰。林燕愈在武夷山发家后,回到故里生活,随而建“蔚美楼”。“潜德幽光”牌匾,悬挂厅堂正中,历经200多年,迄今依然熠熠生辉。

嘉庆皇帝题赐.jpg

嘉庆皇帝题赐

林燕愈有两个儿子,衍生出幔陀东、幔陀西两支子孙世系,一支留在崇安发展,另一支回到祖地安溪繁衍。1989年以来,林水田经常前往武夷山,走访生活在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山场的十几户雾山林氏宗亲,切磋茶艺,交流合作,携手拓展海内外茶叶市场。

写于清代的阄书(复印件).jpg

写于清代的阄书(复印件)

林水田说:“阄书”是古早当地民间分家产的一种契约,即先将家产均分成数份,写成文契,子孙们以随手拈阄的方式,确定各自所能继承的那一份祖业。林燕愈为雾山林氏十一世,参与分家产的是十三、十四世叔侄两代。这份“阄书”的原持有者,是林水田的二伯父林庚申。林庚申去世前,将这份“阄书”转交给他。林水田自1989年经营茶业开始,就十分珍视二伯父的殷切嘱托,十分珍惜先祖“幔陀公”林燕愈创立的茶号。不久,他即申请注册“幔陀”商标,专心种茶做茶,恪守本分,诚信做人,大力传播茶文化。

林水田(后排中)与来访的北京等地茶人品茗论道。.jpg

林水田与来访的茶人品茗论道。

为了将安溪茶叶对外传播路径和家族历史梳理清楚,林水田常往返于安溪、武夷山和福州等地,寻找史料。有一次,他听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和博士、硕士一行到安溪县开展田野调查,就主动找上门,推介“幔陀”茶文化,使之成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田调”的对象。此外,林水田还助力“幔陀”林氏成为厦门大学历史系家族经营史个案研究的对象。目前,他正努力促成西坪作为厦门大学暑期史学定点田野考察基地。

非遗文化展览与传播是公益活动。林水田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积极承担,踊跃参与。他多次参与由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闽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茶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普及茶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知茶、懂茶、爱茶意识,帮助营造弘扬中华茶文化从孩子抓起的氛围。

敬畏传统  坚守正味

“安溪铁观音的优良品质,是天、地、人、种四个要素造就的。” 林水田说,他光大“幔陀”,种好茶,制好茶,主要是倚靠这四个要素。

良种是优质、高产的基础,土壤则影响茶叶品质。林水田走进安溪南山100多亩幔陀牌红芽歪尾铁观音示范基地,双手捧起茶园中的泥土,告诉到实地考察的客户,依据陆羽《茶经》分析,山场茶园,“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他的这片茶园大多是烂石风化土壤,由此采制的茶叶的“观音韵”,胜过其他土质的茶园。

这片示范基地,茶苗全都采用无性繁殖;茶园全部施用农家土肥;茶树留高,扩大了园面覆盖度;梯壁留草,全面禁止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以割草代替劈草,既减少了茶园水土流失,又给茶树害虫的天敌留有生存空间。进入茶园,就会强烈地感受到经营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制好茶还要采好茶。林水田对此十分讲究,总是选择晴天10时到15时这一时段采摘茶青。接着,还要“看青做青”。聊起其中秘诀,他侃侃而谈:做青是乌龙茶内质形成的关键阶段,摊青、晒青、摇青,要运用道家顺其自然的理念,从轻摇青、轻发酵,到重摇青、重发酵,促使铁观音茶青“死去活来”。摇出“红镶边”、兰花香,是为下一道工序创造条件。

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承上,就是利用高温迅速破坏叶内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继续氧化,巩固做青中已经形成的品质。启下,则是以温热蒸发茶青中的部分水分及青气味,使叶质柔软,为揉、烘塑造外形创造条件。进入揉、烘阶段,即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这六道工序,则要有释家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不辞辛苦,连续劳作,以期“修成正果”。

在历经多年努力,如今安溪幔陀茶业有限公司已成为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企业。2016年,在海峡两岸茶赛中,林水田选送的茶样荣获金奖。这一年8月,他还被命名为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惠及乡邻  共同致富

“品茶品人生。只自家好不算好,大家都好才真好。” 林水田生意做得红火以后,不忘先祖“幔陀公”乐于助人的精神,冀望与众乡亲共同脱贫致富。

近年来,林水田还注重发挥制茶能手的示范作用,成立安溪县幔陀茶叶专业合作社,毫不保留地向130多户合作社社员以及周边乡镇茶农传授祖传的制茶技术,帮助他们把握好春秋两季制茶的关键节点,制好茶,卖好茶。

茶沏满屋香,香飘海内外。林水田依托位于西坪镇工贸区的“幔陀”总公司、安溪县城“中国茶都”的“幔陀”总店和设立于广东珠海嘉泰茶叶城的“幔陀”分店,对接“一带一路”。通过澳门客商,他将自家的“幔陀”牌茶叶,以及西坪、武夷山乡亲生产的茗茶,源源销往“21世纪海上丝绸(茶)之路” 相关城市。

为了传播中华茶文化和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2016年10月22日,第一届峇峇娘惹文化研习营,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正式开营。林水田让在珠海经营“幔陀”分店的女儿林燕婷代表“幔陀”茶业赴会,交流乌龙茶的制作技艺和品饮方法。通过专题讲座、茶艺活动等方式,展示中国乌龙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以茶为媒,推进两地茶文化交流,搭建茶业跨国合作、互鉴共赢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