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10:5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甘夫灿

 

刘仙洲:我国机械工程学的先驱

甘夫灿

刘仙洲在工作.jpg

刘仙洲在工作

 

清华大学原第一副校长刘仙洲教授,被称为“我国教育界和机械工程学界先驱”。

刘仙洲原名鹤,字仙舟,1890年生于河北省完县唐兴店村。幼时曾目睹八国联军强盗蹂躏他的故乡,残杀他的父老,从而深深埋下了反帝爱国的精神火种。18岁时,经郝仲清、苏少衡两位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在山西太原参加了倒袁运动。1912年夏,毕业于育德中学,次年春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进而考取河北省公费生,转入香港大学攻读机械工程。毕业后?先到天津直隶工业专门学校作了短时期的机械学教员。1924年,34岁的他出任我国最早的工科大学之一——北洋大学校长,一些却人故意制造摩擦,拼命排挤,一气之下,辞去北洋校长职务,并改名为刘仙洲。1932年清华大学创办机械制造系,成立工学院,广聘工程界名流执教。刘仙洲和庄前鼎等一起应聘。刘仙洲以其深湛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赢得全校师生的爱戴和尊敬。他在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任务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从事研究和著述。“创三自”、“修两史”,力倡“工读协作制”,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光辉业绩。

刘仙洲11.jpg

刘仙洲

所谓“创三自”,就是针对“三洋”而提出的。“三洋”,即延聘外国教授、采用外文教材和用外语(英语)讲课。刘仙洲认为“三洋”“将使我国工程学术永无独立之期。”为了反“三洋”,学校延聘茅以升、石志仁、周承估、侯德榜等知名专家担任教席。坚持自编教材,很快完成了我国第一本大学工程教科书——《机械原理》的编译工作。刘仙洲又编成中文教材多种,如《机械原理》、《热机学》、《经验计划》等。其中,《英汉对照工程名词》一书就是他利用暑假三个月的时间完成编订的。这本书,共收11000余词条,1934年印行。发行后受到当时学术界的一致赞扬。清华大学机械系主任庄前鼎教授在为此书写的序言中说:“刘仙洲先生为吾国机械工程界先进,同时又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之发起人。今对于本会急切需要之重要工作,又牺牲一暑假之时间以完成之,并不受丝毫报酬,鄙人钦佩之余,谨代表本会同人向刘先生致谢,并为之序。”

刘仙洲著(编)作.jpg

刘仙洲的编著

所谓修“两史”,就是指刘仙洲平生沥尽心血所修的两部蜚声中外的中国科技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和《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刘仙洲在查阅古籍2万多种,制成各种资料卡片16000多张的基础上,于1961年修成《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的第一编,共7万多字,133幅图。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我国古代在简单机械及原动、传动机械方面的发明创造,指出其中有些项目早于西方数百年乃至一两千年,为人类科学技术史增添了宝贵的财富。1946年3月,刘仙洲作为“部聘教授”专程到美国考察和研究农业机械,回国后曾在中国工程学会上作了题为《农业机械与中国》的学术报告,并写成20万字的《农业机械》一书,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讲授。后来经过不断充实,于1962年写成了《中国古代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发明》,是中国机械工程学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

刘仙洲在研究机械发明史的过程中,注意改良农业机械的研究。早在育德中学任教时,他就曾试制过两种农用小车;抗战期间,他在昆明研究过改良犁、水车和排水机;他反对不切实际地抄袭外国的大型农业机械,主张结合我国农村经济情况改良畜力机械,再逐渐向小型动力机械过渡。

刘仙洲生前曾用“读书、教书、写书”六个字,来概括自己的一生 。

刘仙洲在我国工程教育史上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联系、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工读协作制”等一系列先进教育思想。“‘工读协作制’,是按照学校附设实习工厂和工厂附设补习学校这两种办法,各取所长,各去其短,在学校求理,在工厂求实验,把学校和工厂合于一气,把学生和工厂备于一身,用最经济的办法造就学理与实验兼优的工程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 从这种学理与实验兼优的思想出发,刘仙洲一贯主张理工合校制。他说:“工科为理科之实用,理科为工科之根基。工科可以兼办理科,理科有条件的亦可办工科。”

刘仙洲素以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而著称。他常常教导学生:科学作风是一个工程师必备的基本因素。他对作业的纸张规格、作图比例、中心线位置、诸线条的深淡颜色和粗细,都有严格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坚决退回重作。学术上,他坚持一丝不苟的作风。1956年,刘仙洲和竺可桢、李俨等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米兰参加第八届世界科学史会议。会上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科技史教授李约瑟在学术报告中指出,7世纪到14世纪之间,中国已经有创造天文钟的悠久的传统。刘仙洲则在学术报告中指出:早在一世纪时,张衡就已采用齿轮系作为传动机构。西方学者则表示怀疑。回国后,刘仙洲广泛搜集实据,以及有关文献和考古新发现。1975年,他对以往的论文进行了重新增订,证明了自己论断的正确性。

解放后,刘仙洲当上全国人大代表,视察过许多地方,并提出了书面建议。上世纪50年代初,刘仙洲应邀参加了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关于试验制造水车问题的座谈会;参加了河北人民政府关于河防水利和生产救灾问题的会议。所有这些为人民兴利除害的问题,都是他“过去常常梦想”,而无法实现的。他说:“由于这些事实,我对中国共产党发生了很高的信仰。”1952年院系调整时,刘仙洲被委任为“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院系调整结束后,他又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任为新生的清华大学副校长。他先于蒋南翔校长两个月就职,立即提出了十一条治校方案。在任期间,他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从学制改革、专业设置、教学作风、教师成长、学生工作,一直到校园的绿化、美化,文物的保存与考证……事无巨细,一一过问,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人民教育事业上。他还提出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申请。1955年11月7日,中共清华大学教务处支部召开支部大会,一致通过接收年已65岁的刘仙洲同志入党,校长蒋南翔和党委第二书记何东昌(他们都是刘早年的学生)是他的入党介绍人。蒋南翔在支部大会发言中说:“我国教育界和工程科学界老战士刘仙洲同志以65岁的高龄参加中国共产党,我们相信这件事情也将会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众中间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第二天,当消息以各种形式传到校内外以至国内外时,立即在广大知识界、特别是老知识分子中激起阵阵波澜。他收到不少贺信,贺信说:“您以65岁的高龄得到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这是党对您一生为人为事,特别是这几年的努力和贡献的巨大评价,我们为党获得像您这样优秀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做党员而高兴。”几天后,刘仙洲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文,更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和共鸣,不少人反复阅读,有的人立即提笔写了入党申请……

参加1956年国际科学史会议时,与外国专家学者合影(左二刘仙洲,左三李约瑟).jpg

参加1956年国际科学史会议时,与外国

专家学者合影(左二刘仙洲,左三李约瑟)

1956年,刘仙洲晋升为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他以其杰出的工作才能、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风范赢得全校上下一致的拥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代表”的帽子,整天除了“交待罪行”和“接受批判”以外,工作的权利完全被剥夺。当时,刘仙洲已患多种疾病,尽管体质衰弱,仍在“批判会”上一再表示:要以有生之年尽量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1970年,80岁生日那天,他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份《我今后的工作计划》。他拟出了《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共十章的写作提纲,文献资料也已基本备齐,并已写出部分初稿。后来终因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不得不住院治疗。1975年国庆期间,他因患胰腺癌住北医三院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惊人的毅力,一边输液代食,一边用放大镜查阅资料,修撰他未完成的巨著《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篇。国庆当天,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便进入昏迷状态,10月6日终于与世长辞。然而,他为祖国、为人民所付出的辛劳和留下的物质、精神财富,将永世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