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3 15: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齐上志

 

率舰收复西沙群岛的“老福州”

——永兴舰首任副舰长李景森

齐上志

2016年12月8日,在中国收复西南沙群岛70周年纪念活动上,时年95岁的李景森发言。.jpg

二0一六年十二月八日,在中国收复西沙

南沙群岛七十周年纪念会上,时年

九十五岁的李景森发言。

 

2016年12月8日,中国海军在北京隆重举行收复西沙、南沙群岛70周年纪念大会。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刘胜利在大会上发言。他指出,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1946年末,中国派“太平”、“永兴”、“中建”、“中业”四舰收复被日军侵占的西沙、南沙群岛并举行立碑仪式,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恢复主权。收复西沙、南沙群岛也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胜利成果,是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是捍卫南海主权的国际宣示。

大会主席台的左前方特置一张桌子,有位95岁高龄的老者端坐桌后。他就是当年率舰收复西沙群岛的主持人、见证者、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的李景森。后来,他对我讲述了那次收复的亲历。

收复西沙 树碑南海

1946年,日本投降的第二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将收复南海诸岛,决定派“太平”、“中业”和“永兴”、“中建”四艘军舰前往执行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收复任务。林遵为接收舰队总指挥,姚汝钰为副总指挥。林遵坐镇太平舰,率中业舰收复南沙群岛。姚汝钰坐镇永兴舰,率中建舰收复西沙群岛。毕业于青岛海军学院的刘宜敏任永兴舰舰长,李景森为副舰长。李景森时年25岁,意气风发,满怀豪情。

中国收复西南沙群岛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海军首长吴胜利与李景森及其两个女儿合影。.jpg

中国收复西沙南沙群岛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

海军首长吴胜利与李景森及其两个女儿合影。

10月29日,永兴舰和中建舰从上海吴淞口出发,11月1日到达广州虎门。由于南沙海域风暴潮等原因,两舰在港口逗留了一些时间。天气稍好,未等太平舰等到来,永兴舰和中建舰即先行驶往西沙。24日,永兴舰驶抵离岛约200米处,因水浅即行靠泊。由于是永兴舰接收,这个岛便被命名为“永兴岛”。

永兴岛面积1.65平方公里,是西沙第一大岛。李景森等人登岛时,只见到一只狗,没有人影。正式接收该岛的仪式29日才举行。这一天,李景森命战士放下救生艇,把出发前雕好的一块石碑置于艇上,运进岛。石碑树起,“永兴岛”三个工整的楷书大字在南国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石碑宽约半米,1米多高,岛上空旷,远远就能看到它。那一天,副舰长李景森是主要的树碑人。讲起这段经历,他眼里闪耀着光彩,流露出自豪。他说:“树立起主权石碑后,我们开始鸣放礼炮。礼炮其实就是舰上的真炮。这一天,我国外交部向世界宣告,从现在起,中国收回西沙群岛。”

驾舰回国 拒赴内战

李景森,1921年出生于福州城内安民巷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3岁时,在父亲和叔叔的鼓励下,报考福州马尾海军学校航海班,被录取。该校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马尾船政学堂,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历经8年多的学习和训练,李景森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毕业并留校,1942年至1944年,在校任学生队长。194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派一批军官到美国参加太平洋战争,李景森入选,成为美国海军迈阿密训练中心的学员,接受为期两年的学习和训练。

1946年接受南沙群岛仪式.jpg

1946年接收南沙群岛仪式

1946年,李景森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这时,美国承诺交给中国政府用于抗战的八艘军舰也制造完成,将交由在美国训练有素的学员驾驶回国。李景森成为接舰回国的一员,并担任永泰舰舰务官。4月,他们驾乘八艘军舰,从古巴关塔那摩出发(关塔那摩是古巴的海港,被美国租用),经墨西哥、巴拿马、夏威夷、日本海域回国。两个月后,即6月下旬,舰队到达上海吴淞口。接着,其中四舰奉命南下执行收复西沙和南沙群岛的重任。

圆满完成接收西沙群岛任务后,李景森和战友们驾驶永兴号回到广州。不久,海军司令部发出命令,要他们驾舰北上。李景森平时关心时政,知道此时国共内战一触即发,北上很可能要参加内战,这是他不愿意看到,更不愿意参与的,于是决定不随舰北上,请假回家看看,顺便在老家治病。这是他拒绝北上的第一个理由,也是第一步。为了不让海军找到他,他改名敬先,这是第二步。这样,他躲过了参加内战这一关。但是,25岁的他,正当年富力强,不能无所事事,他决定要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利用自己有文化、懂英文,又在美国接受训练,有过海洋工作经验的经历,他进入当时设在福州的行政院救济总署渔业管理局任技师,专事接收和管理国际救援组织捐赠给中国的渔业物资事宜。在该机构工作了两年,他于1948年离开。

投身教育 钟情航海

教育在李景森的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明白,投身航海教育可以造就许多人才,造就更多的船队、舰队,发展航海大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海军教育工作,先后在上海航务学院航海系、大连海运学院、广东航运学院、广东交通学院任教并兼任航海教研室主任。后又相继担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分院顾问、广东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顾问和海军广州舰艇学院海员专业训练顾问。

在投身航海、水运教育的同时,李景森编著了大量航海教科书及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航海著作,正式出版的有:《航海学》《雷达与航海》《近代航海方法》《海上航行注意事项》《雾中航行》《航海推算》《海图作业须知》《海上船舶避碰》和《双曲线系统无线航海仪器的定位原理和方法》等。另外,他还翻译了《航海学》《利用扇形无线电指针在海上测定船位》《船舶操纵要素及计程仪改正定量的测定》等海外专业技术著作。上述作品,均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

1964年,交通部决定由广州海运局牵头,筹建广州航海学会,李景森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在航海学会工作期间,他潜心开展航海知识普及工作,编写出《船舶防台》等科普作品。后来,学会与珠江电影制片厂合作,联合编拍了《船舶避碰》《船舶救生》《油轮安全问答》《油轮防爆》《油轮安全管理》等片子,宣传海上航行安全知识。1978年,作为广东省航运界的代表,他赴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晚年,他定居长期工作的广州。徜徉在高楼林立的南国花城,目睹人们享受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生活,他不改对大海的迷恋,依然保持军人的风韵。大多数时间,他身着的白色短袖衬衣总是熨得整齐笔挺,坐在凳子上腰杆挺得笔直。他说:“我们国家现在可以说是海洋大国了,但离海洋强国还有很远的距离,还需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他心中是有梦想的,他用这种风骨、这种状态表明自己对“强军梦”、“中国梦”的期盼与向往。

当年的“永兴”舰.jpg

当年的“永兴”舰

如今的永兴岛.jpg

美丽的永兴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