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4 14:5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桂辉

 

杏林佳话  万古传扬

——杰出医学家董奉的传奇故事

张桂辉

杏林始祖、建安神医--董奉.jpg

 

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对许多人而言,可谓“略有所知”。但知道杏林佳话的“主角”董奉“常驻”庐山博物馆的人,则比较少。

(一)

戊戌之夏的一天上午,前往庐山探亲、避暑的我,专程前往芦林湖畔的庐山博物馆参观。在“名人与庐山”展厅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自西汉以来,尤其东晋之后,庐山的奇秀风光,为世人所向往。历代名人纷至沓来,在庐山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诗词歌赋、摩崖石刻、故事传说……我们在跨越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撷取二十一位代表人物,供观众品读。”我注意到,这些代表人物中,“福建老乡”董奉,名列“第二”,排在首次将“庐山”芳名载入《史记》的司马迁之后。我还注意到,展厅“庐山故事”简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董奉(220—280年),字君异,侯官人。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晚年到豫章庐山隐居,施医济世,开创了生态和谐、药食同源的杏林园。”

“人非神仙,焉能无病。”一旦染病,就得看医生。从这个角度讲,医生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护神”。因此,人们为了表达对治愈自己或家人疾病的医生的感激之情,常常会赠送“妙手回春”、“杏林春暖”之类的匾额或锦旗。若是称赞医界后起之秀,往往谓之“杏林新秀”;称颂德高望重的医家,则誉为“誉满杏林”。医家与杏林,本乃风马牛不相及,毫不搭界,人们之所以将二者联系起来,甚至以“杏林”作为医界的代名词,都与董奉有关。

董奉,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杰出医学家。他精通医理,医术精湛,不仅善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对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治疗,往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人之效。久而久之,声名远扬,老百姓十分敬重,甚至把他视为“仙人”。大概正因如此,“名人与庐山”展厅中,在介绍董奉的版面上,载有两首专门“点赞”他的古诗。其一是大诗人李白的《送二季之江东》:“云峰出远海,帆影挂清川。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此行俱有适,迟尔早归旋。”其二为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香炉远峰幽,石镜澄湖泻。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

(二)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孙思邈、刘完素等多个“一针救二命”的故事。殊不知,董奉也有“起死回生”的本领。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三日,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士燮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而使服之。未几,昏死的士燮便神奇般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一个“已死”之人,只用一粒药丸,就把他从死神手里拉回来,董奉医术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董奉名声大振,求治者接踵而至,但他一如既往,坚持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的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的重病人,种五株杏树。年复一年,他的房前屋后,成千上万株杏树,郁郁葱葱,连片成林。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董奉便在林间简易仓房中置一容器,并张贴告示:欲购杏者,每一器谷,易一器杏,自行取去,不必通报。于是,每年以杏换得大量粮食,除自给外,全部用于救助老弱病贫、无依无靠的患者。就这样,口口相传,人人敬佩。了解他的人,称他“董林杏仙”。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便由此而生。

董奉的大名与杏林故事,在九江的相关史料中都有记载。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三中,就有“莲花峰董奉杏林”的记载。莲花峰位于庐山旅游区中区。因山顶有若干小峰攥簇,如同一瓣瓣莲萼,故而得名。《浔阳志·董奉太乙观》,也有“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的表述。《寻阳记》则有“杏在此岭上,有树百株,今犹称董先生杏林”的表述。

(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董奉也不例外。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于杏林中设立祭坛,祭祀这位仁慈名医。知恩图报的人们,还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等,以为纪念。天长日久,杏林一词渐渐成为医家的“代名词”——人们喜欢用“杏林春满”、“杏林佳话”、“誉满杏林”之类的词语,赞美像董奉一样医德高明、医风高尚的医生。

北宋江陵府公安县人、著名学者张景的《题董真人》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其中,“莲花峰下客”,说的便是董奉“栽杏成仙”的故事。据九江的朋友介绍,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不单医术高明,且勇于为民除害。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经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庐山志》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后请董奉医治,手到病除。

人间自有真情在。董奉虽然死在异地他乡,但家乡的人们没有忘记他,并将福州长乐的一座山命名为董奉山。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则说:“福山,今名董奉山,属长乐县。”随着“杏林佳话”的流传,今人开辟了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百福公园,并在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建起一座占地20亩、仿三国时代风格的董奉草堂。草堂四周遍植杏树,使身临其境的人们,能够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境与韵味。董奉草堂里,设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正厅内,安放着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

董奉离开人世虽已1700多年,但人们依然记得他,缅怀他。可以断言,由他而衍生的杏林佳话,必将口口相传、历久弥新,永世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