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5 08: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宇思

追寻历史凭证 留存文化记忆
——记泉州老文化人郑国权先生



郑国权饱览有关资料


“南音?泉州弦管”经过8年努力的申报,终于在2009年9月30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日前,笔者拜访了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副社长郑国权老先生,追寻历史凭证、留存文化记忆中的艰辛历程。

(一)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是25年前由省文化局副局长朱展华离休定居泉州后发起创办的,并亲任社长至今。郑国权、何勋等十多位分别被选为副社长和理事。初创之时,国内外尚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但是,研究社的理事们鉴于“极左时期”对地方传统戏曲的严重破坏,刼后余生的文化遗产仍然岌岌可危的情况,形成“第二次抢救”的共识,并着手搜集资料,编印《泉州地方戏曲》刊物并先后三次组织国内、国际南戏学术研讨会。

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缘,郑国权接触到一部前所未有的重要史料,这就是《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是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教授,在英国与德国的图书馆中,找到尘封几百年的三种明代刊刻的闽南戏曲与弦管选集,而后经过二三十年的调研,写成长篇论文,连同原刊书影,于1992年自费在台湾出版的。

郑国权先生说:“我初读到这部书时,深受震撼,感到这部典籍的重见天日,无异于泉州历史文化积淀的大面积发现,对于泉州的梨园戏与弦管的意义尤为重大。”同时他想,一位西方学者,对泉州的传统文化尚且如此尽心尽力地加以发掘、爱护,作为泉州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岂能无动于衷?!

于是,他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法邀请龙彼得教授到泉州来,从此开始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及至1995年,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辑、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版《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一书终于与读者见面,在国内外戏曲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翌年秋,一个以研讨《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为中心议题的国际南戏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梨园戏剧团恢复上演《明刊三种》中载录的五个折戏,令与会者重睹泉州古人在400年前的艺术成就,大开了眼界。

1996年底,郑国权时年66岁,从泉州市文联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有了较充裕的时间从事戏研社工作。萌生了将泉州自明清以来的梨园戏与傀儡戏的剧目、音乐、表演等汇编为一部“丛书”的构想,得到了同仁的赞同和市领导的支持。至2000年底,十五卷本600多万字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终于全部出版。200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特为这部《丛书》颁发了唯一的“市长特别奖”。这一年,郑国权又把编校《丛书》的大量“札记”和新获得的史料,合编为一部《泉州明清戏曲与方言》,作为《丛书》的第十六卷。2004年,这部十六卷本的《丛书》逐步上报参评。2006年,国家文化部公布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结果,《泉州传统戏曲丛书》荣获一等奖,同时上报的《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和《清刻本文焕堂指谱》获三等奖。

郑国权在创作


(二)

2002年7月,泉州市启动南音(弦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工作(简称为“申遗”),文化界许多人士热情参与,各尽所能。郑国权先生负责起草申报文本。在这项工作过程中,他多次上京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指导编写和参与讨论文本的修改。他从中感悟到,在激烈的“申报”竞争中,能否为泉州南音的古老性、丰富性与杰出性提供“历史凭证”,是能否 “入围”的关键之一。于是,他认真地把《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的刊刻本内容全部点校做成校订本,又请台湾学者将龙彼得的论文全部译成中文,然后将它与校订本、书影汇编为《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一书。同时,他获知台南一位教授“重金购得” 一部编于1857年、刻于1873年的《文焕堂指谱》,就立刻致电台南成功大学的朋友与其联络,商定合作在泉州再版这部难得一见的弦管古谱。结果如愿以偿,这部订名为《清刻本文焕堂指谱》,与《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合编为一套大书。2003年6月,他把两部书的清样带去北京,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领导与专家汇报、请教。该院院长、主任非常重视,热情鼓励,并分别为之作序。序文充分肯定了泉州弦管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高度赞扬了泉州在保护“非遗”工作中所作的贡献。

此后几年,郑国权先生对泉州弦管史料的追寻、钩沉并没有到此为止。2005年,他发现石狮市老弦友吴抱负珍藏一匣抄于160年前的微型“道光指谱”,举世罕见。他五次拜访,动员吴抱负将古谱公之于世,让弦友共享。吴抱负老先生深受感动,最终同意。郑国权亲自为其原抄件放大,又撰写两篇评介古谱价值与吴抱负奉献的文稿,同时请北京、台北三位专家作序,前后只用126天时间,一部精装彩印的《袖珍写本道光指谱》就正式出版了。

2006至2007年,郑国权又编了《两岸论弦管》和《泉州弦管精抄曲谱》两书,先后正式出版,进一步从理论方面和典籍方面来证明泉州弦管的丰富性与杰出性。

当谈及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只是一个民间团体,一无编制,二无常规经费,却努力把珍本古籍一本又一本地编印出版时,郑国权老先生欣慰地说,“我们这些文化老人,过去在岗时,许多想做的事却不能做。难得改革开放,拨乱反正,有个较好的大环境,才有可能而且应该做些拾遗补漏工作。我们始终得到省文化厅、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我们出书的经费多数来自他们的核拨。”

(三)

众所周知,泉州弦管作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其世代传承的方式,除口传心授之外,就是凭借一种独有的弦管“工乂谱”记录下来。“工乂谱”有上千年的历史。其特殊的谱字符号,纵横交错,深奥复杂,历来靠手抄传承, 明清以后,才有了木版、石版印刷,但成书很少。近几十年来,则多用刻蜡版油印,难登大雅之堂,也不利于保存。

1996年,泉州六中教师、弦管世家吴世忠和同校电脑教师李文胜合作,大胆探索,研发了电脑输入“工乂谱”并同步译为五线谱的软件。对这项首创开发,郑国权一开始就予以大力支持,并亲自到新加坡争取湘灵音乐社的合作与资金赞助,又陪同吴世忠上北京去拜访音乐专家与出版部门。

然而,不幸的是,吴世忠于1999年3月突发心脏病去世,这项开发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此时,郑国权鼓励李文胜继续攻关,并帮助修改谱稿,然后加以编辑合成,终于在2000年初出版一部“工乂谱”与五线谱对照的、前所未有的《南音名曲选》,并在北京由中国音乐研究所举行首发式,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随后,郑国权又力促李文胜在“工乂谱”译成五线谱的基础上同步译成简谱。这个艰巨的开发,也终于获得成功,于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工乂谱”五线谱简谱对照——新谱式弦管曲选编》新书,于2006年5月向海内外发行,为泉州南音的普及和进入中小学提供一份全新的曲谱。

时至今日,“工乂谱”的电脑录入和排版印刷,在其他地区还是个难题,但在泉州,在李文胜不断琢磨下,这项研发已日臻完善,成为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独家拥有的技术。郑国权运用这项技术,指导有关人员,于2003年编排了《清刻本文焕堂指谱》,2005年与2008年先后编排了《泉州弦管名曲选编》和《泉州弦管名曲续编》以及合成《泉州南音基础教程》。同时,从2005年开始,又运用这项技术,协助晋江市编排《弦管指谱大全》和《弦管古曲选集》共十卷大书,五千左右页码(已出版了八卷)。

(四)

这些年来,郑国权先生除了主编、校订弦管典籍与古谱之外,还出版了两本专著:一是《考辨泉州话》,一是《泉州弦管史话》,又编校出版了一本《泉腔弦管曲词选》。

泉州的传统戏曲与弦管曲词,都是用泉腔闽南方言写成的。但传统戏曲刊本抄本大多是从口头说唱转成书面脚本的,借音字、错别字比比皆是。郑国权在编校中,常常为这些方言俗字所困惑。因而他下决心认真琢磨,寻根究底,辨讹纠错,终于从许多原来认为有音无字的“土话”中,找出源自司马迁、陶渊明、白居易、苏东坡等名家名著中,有的则出自《说文》、《康熙字典》等。于是他一一在书稿中作了脚注,并写成一篇篇札记,而后于2008年汇编成专著《考辨泉州话》在北京出版。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陈章太为《考辨泉州话》作序指出:“深感本书利用新的材料,从新的视角对泉州话本字的考辨是很有意义的,考究工作严肃、认真,成果富有价值”,还指出:这“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泉州话本字考析问题的讨论,并将促进泉州话及至闽南方言本字研究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研究的发展。感谢国权先生为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研究作出的新贡献!”

提起《泉州弦管史话》的编著,郑国权认为,整个南音的“申报”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南音“悠久音乐历史和多元文化特征”的过程。他正是怀着这个理念,一再去发现、钩沉稀珍的史料并负责编校出版一系列的书籍,其中有明清以来的弦管典籍与古谱,有相当规范的可供弦友阅览弹唱的名曲选编,有便于普及与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曲谱,总共有13部,又有晋江的弦管系列八大卷。

2009年年中,郑国权获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于9月28日至10月2日讨论审批第四批申报项目的信息。他在与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评估中,深信泉州南音无论从内涵、外延或其他方方面面,都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于是,他决计把申报以来掌握的资料、所写的文稿、发表过的文章汇编成为一本400多页《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泉州弦管史话》,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精诚所至,水到渠成。2009年9月30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消息:“南音·泉州弦管”申报成功!

与此同时,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泉州弦管史话》,正好从泉州晚报印刷厂运到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书库,随即分发到海内外读者手中。半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检查列入代表作名录落实保护公约的情况,要求各提供书面报告和三本书。于是《泉州弦管史话》、《泉州南音基础教程》和市文化局编的一本南音画册,就被选用上报。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田青,在一篇《珍贵的历史记忆——略说<泉州弦管史话>》一文中说,“这部书的重要意义在于回答泉州南音之所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所有问题”。

(五)

泉州弦管申报成功后,郑国权先生还是闲不下来,尤其是不久前在泉州发现的一本清道光年间刊刻的《荔枝记》,无疑是世上孤本,是《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的重要补充,可以与明嘉靖《荔镜记》和清顺治、光绪本《荔枝记》汇编成一部《荔镜记荔枝记四种》系列,为丰富泉州的历史文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新贡献。为此,他不分寒冬酷暑,每天十多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编写、扫描、校改,一次又一次打出近千页的小样、清样,分送有关部门和出版社。

今年的6月12日,是中国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泉州市隆重举行庆祝话动,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合编的《荔镜记荔枝记四种》的问世列为重要内容之一,于此首发。郑国权在书中撰写的一万多言的长文《一脉相承五百年——<荔镜记荔枝记四种>汇编出版概述》,则先后在台湾《戏曲学报》双月刊和本省《福建艺术》发表。

7月31日晚,他应“泉州戏友会”的邀请,在泉州文庙举行一场以《荔镜记荔枝记四种》为题的讲座,就《四种》的内容、不凡的来历、留存的文化记忆、提供的历史凭证和以古籍为证纠正种种历史误会等,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受到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年青人和其他热心听众的欢迎。

随后,他当场展示一款由李文胜新近开发的“点唱笔”,弦管名曲可由这把“笔”点在特制的曲谱上,隨即神奇地唱出原汤原汁的美妙旋律。他说,不久的将来,有望出版有声的南音(弦管)曲谱书籍,为南音的普及与教学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