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6 23: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抗倭名将俞大猷

 

楚   欣  

  

明代,几乎自始至终,都存在倭寇侵犯东南沿海的祸害。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生活,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率兵抗倭,作出了彪炳历史的贡献。其中戚继光、俞大猷最为人称道,有“龙俞虎戚”之美誉。

  或问:戚继光乃“山东好汉”,俞大猷是何方人士?

  俞大猷,福建人也。他的出生地河市,原属晋江县(市),现归洛江区。

  2018年中秋过后,笔者随省炎黄文化采风团走进洛江,到了俞大猷的故乡,从而有机会对这位抗倭名将作进一步了解。

  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生于河市濠格村,10岁时移居泉州北门。从小喜欢读书,既学《易经》,又研兵法,还苦练劍术。后因家贫,父亲病故,放弃学习,继承始祖的百户世袭职务。

  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参加武科会试,中举,升千户职,负责保卫金门。当地军民关系不好,常无事取闹,告到公庭。俞大猷不是简单的训斥,而是采取教化的方法,诱导他们礼让为先,诉讼之扰因而罢息。其时,海寇祸患迭起,俞大猷上书提刑按察使司,对如何用兵谈了自己的看法。事情本来很正常,按察使却十分恼怒,说道:“小校安得上书?”给了俞大猷一顿乱杖,并剥夺其千户职。兵部尚书毛伯温出征安南,执着的俞大猷又是上书,并请求随军。毛伯温对其所提的作战方略颇感兴趣,可惜正值撤兵之际,未能起用。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蒙古俺答部大举攻掠山西,皇帝征诏天下壮武之士应选。俞大猷自荐,御史将他的名字上报宣大总督翟鹏。俞大猷陈述三策,翟鹏虽然欣赏,却又觉得,国家大计不能取决于一策士之口,遂置之不理。俞大猷见状,作《饮马长城窟》一诗,“自许慷慨志犹存”,遗憾归去,继而上书兵部,受到毛伯温的起用,先后任汀州、漳州守备。接着,因率兵连续攻破海盗康老部,俘虏、斩杀300多人,被提升为署理都指挥佥事。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朱纨巡视福建,推荐俞大猷为备倭都指挥。时值安南入侵,猛攻廉州城,欧阳必进传檄俞大猷发兵征讨。鉴于水军未到,难以歼敌,俞大猷派遣骑兵数人前往劝降,声称明朝大兵立即开到。敌人不知真情,果然解围而去。不多时,水军赶到,拦截敌人舟船,连续追战数天,杀敌1200多名,安南兵事最终平息。权奸严嵩为了抑制俞大猷,不为其报功,只赠银五十两作罢。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海南黎族起义。俞大猷调任崖州参将,他向总督进言,“黎亦人也”。言下之意是, 他们并非天生的造反者,而是贫穷落后才铤而走险。因此,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兴办学校,注重教化,依法管理。总督采纳其言。俞大猷遂与黎民约法,黎民争相与之饮酒碰杯,还画他的像供奉于寺院,称“俞佛”。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举侵扰浙东,攻陷绍兴临山卫,转至松阳。知县罗拱辰奋力抵御。俞大猷于海上阻截敌人,战果不小,却被朝廷以“失事”停俸。不久,追杀海寇于海中,焚敌船50余艘,处分被撤销。两年后,屯集柘林的倭寇,以两万兵力突犯金山。总督张经抽调各路人马参战,由俞大猷统一指挥,大败倭寇于王江泾,获得重大胜利,功劳却被赵文华、胡宗宪所冒领。

  柘林倭寇虽然败北,但增援的倭寇乘战船与南沙、小乌口、浪港诸路的贼人汇合,进犯苏州陆泾坝,直逼娄门,击败南京都督周于德所率部队,兵势蔓延到常熟、江阴、无锡等地。俞大猷与副使任环率部迎头痛击,烧毁敌船30余艘。接着在三丈浦拦击倭寇,击沉敌船7艘,将进犯吴江的倭寇赶往嘉兴,并擒获三板沙倭寇头目。金泾、许清、白茅港的倭寇见势不妙,企图乘船出海,俞大猷带兵追到荣山,焚毁5艘敌船,又与佥事董邦政分路攻击江阴蔡港的倭寇。此时,柘林遭风暴袭击的倭寇屯集于川沙洼,并纠合其他失散的同伙船只,共计40余艘,气势汹汹。巡抚曹邦辅看到这个情景,认为是俞大猷“放纵”倭寇,上书弹劾。嘉靖帝不问青红白皂,剥夺了俞大猷的世袭特权,令他立功赎罪。备受委屈的俞大猷带着副使王崇古,率部追击倭寇,焚毁敌船8艘,杀伤无数。残余倭寇纷纷逃往上海浦东。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朝廷任命俞大猷为总兵官。倭寇进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俞大猷偕同董邦政击败敌人,皇帝为此诏令归还俞大猷世袭特权。倭寇自黄浦向外逃遁,俞大猷立即追击。这年冬天,因为参与讨平徐海的功劳,加职都督佥事。

  第二年,倭寇据守舟山,设寨阻挡我军。俞大猷出兵围击,常有小胜,却遭人无端弹劾,朝廷因此撤销他和参将戚继光的职务,并限令一个月内平定倭寇。俞大猷等当即对倭寇发动猛烈进攻,迫使其从岑港移驻柯梅,泛舟潜逃。其余倭寇流窜于闽、广一带。御史李瑚就此弹劾浙福总督胡宗宪玩忽职守,指责他未能及时下令围歼倭寇,纵敌扰闽。胡宗宪却将责任推卸给俞大猷。嘉靖帝闻奏后下令逮捕俞大猷,再次剥夺其世袭荫庇的特权。后经陆炳的暗中帮助,才得以出狱,并被派往边塞。

  俞大猷受到大同巡抚李文进的器重。期间,他对如何在北方作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西北用兵,车胜马,马胜步”的看法,并设计、制造出“能御马之践踩,而中又有铳炮之雄器”、可对抗骑兵的独轮车,后世称之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坦克。果然,安银堡一役,以战车百辆、马步3000,大败蒙古俺答部20万众,取得了明朝百年来的最大战绩。李文进向上推荐了这一战法,朝廷因此设置了兵车营。惠安籍著名诗人、画家黄克晦(号吾野),曾现场观看车战的演练,并写下五言排律《神机营同黄郎中观俞都护演战车法》一首,描述其壮观场面。诗中有这样几句:“轻车今满地,北马各成行。……大将高坛上,中军细柳傍。吹笳凝未彻,职志满相望。雷鼓声难及,风熛势莫当。止齐刀划断,立壁铁回将。盾尽双龙会,弓皆两石强。”

  朝廷因车战法而赐还俞大猷世代荫庇子孙的特权。之后,敌人攻掠广武,俞大猷将其击退。镇篁出现匪情,经川湖总督黄光升向朝廷推荐,俞大猷被任命为镇篁参将。

  嘉靖四十年(1561年)七月,皇帝下诏调俞大猷去南赣,集合福建、广东兵力讨伐广东饶平贼人张琏,因功升为副总兵,协助驻守南、赣、汀、漳、惠、潮诸郡。又乘胜征讨程乡的盗贼。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侵犯邵武、罗源、连江、宁德,直抵兴化城,之后据守平海卫。俞大猷奉命控制全闽,给巡抚谭纶献上《灭倭议》。谭纶依议行事,命戚继光为中军,刘显、俞大猷为左右翼,分头并进,第二年四月,对倭之战取得大捷,收复平海卫。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俞大猷从南赣调往广东,其时潮州倭寇2万人与大盗吴平相互支撑,蓝松三、伍端、温七、叶丹楼等人则经常在惠州、潮州一带劫掠。福建则有程绍禄祸乱延平,梁道辉骚扰汀州。俞大猷以其威名震慑这些为非作歹者,他单骑闯入程绍禄驻地,督促程绍禄回山寨,并要他将梁道辉赶走。程、梁之伍最后被另一支官军消灭。惠州参将谢敕在与伍端、温七作战时失利,急中生智,打出了“俞家军”的旗号。伍端听说,赶忙带着一帮山寨兵退走。不久,俞大猷来到惠州,擒获温七。随后,包围倭寇,一昼夜连破三处巢穴,焚死、斩杀400多人。其时,海丰倭寇船只遇风浪沉没多艘,侥幸脱险的2000多人,退守金锡都。俞大猷将其围困,倭寇粮尽,意欲逃去。副将汤克宽设兵伏击,杀死倭之悍将3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天,俞大猷率水兵,戚继光领陆军夹击吴平于南澳,大败敌人。俞大猷却无辜被罢了官。后来,因功才得以复职。隆庆元年(1567年),受命为镇守广西的总兵官,征蛮将军前军都督府署都督同知,进升右都督。

  俞大猷数建奇功,名震南疆,巡按李良臣却以奸贪之罪弹劾他。兵部坚决为其辩诬,皇帝诏令俞大猷回原籍听候差遣。后来起用为南京右府佥书,未及赴任,即以都督佥事出任福建总兵官。万历元年(1573年)秋天,海寇突袭闾峡澳,因战事失利,俞大猷被剥夺职务,以署理都督佥事起用为后府佥书,训练车营。此时的俞大猷已年过七旬,身体也大不如前,他三次上疏,请求退休。万历七年(1579年),因病去世,享年77岁,赠左都督衔,谥号武襄。

  噩耗传来,俞大猷的挚友黄吾野十分悲伤,写了两首诗悼念。其一云:“大星落东南,泣涕满城哀。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云销天地气,世绝古今才。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

  俞大猷葬于晋江磁灶苏埯村北,陵墓尚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碑上阴刻着“皇明都督虚江俞公墓”几个大字。墓道前,有石将军一对。20世纪80年代还发现一方墓志铭,现存晋江市博物馆。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后人没有忘记这位对国家民族有极大功劳的抗倭英雄,清明时节纷纷前往他的墓前祭奠,平日也常有人到他的故里瞻仰参观,他生前捐薪修建的濠溪桥和亲撰的碑志至今尚存。1994年,镇海中学扩建田径场时,发现俞公祠遗址,经修复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俞大猷诞辰500周年之际,故乡人民在河市修建公园纪念他。园内有个玉泉湖,历史上流传过一则民间故事。说有人抓到一条怪鱼,请俞大猷识别。那鱼见了俞大猷,竟然开口说话:“请你把我吃了,这样你就可以变得力大无穷,诛杀倭寇。”传说虽然是虚构的,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反映故乡人民对俞大猷抗倭业绩的充分肯定。你看,连鱼儿都愿舍命相帮,还有什么事不能成功?

  如上所述,俞大猷的一生,波澜迭荡。时为参将,时为总兵,时为都督,却又多次遭撤职,剥夺承袭权,甚至被投入监狱。升降沉浮、荣辱悲欢,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升迁,是因为立下战功,当之无愧;撤职,多半是被误解、诬陷所致,属于冤屈。但他从不计较,更不挂在心上,而是矢志抗倭卫国。他还曾为宋代诛杀权奸贾似道的义士郑虎臣在漳州木棉庵立下巨碑,上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10个大字。他的品德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颂。正如《明史·俞大猷传》所指出,“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

  俞大猷善于用兵。他目光远大,不贪近功,总是先谋略而后征战。忠诚为国的精神更是老而弥笃。同为抗倭名将的谭纶曾给他写信说:“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意思是,在节制部伍的精明上,您不如我;在赏罚的分明上,您不如戚继光;在作战的勇猛快捷上,您不如刘显。但这样说只是表明,我们几个人在某个方面有小智慧,而您才足以担当重任。分析得很到位。俞大猷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全面,有帅才之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位抗倭名将曾把“御海”作为急务提出,主张大力发展海军。他认为,“防御征调陆兵已尽天下之选,卒未见有奇效,若用陆兵所费之半而用于海,则倭患可以渐息。”这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当时朝廷倘若按照他的建议去做,倭寇之患很可能提前平息。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唯有经验教训需要记取。

  俞大猷还是一位相当不错的武术家、文学家。著有《剑经》《兵法发微》《正气堂集》《洗海近事》等。特别是,他一生勤奋写诗,自谓“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例如七律《舟师》,生动记述明军水师战胜倭寇的情景,堪称是我国最早反映海上战争的一篇佳作,全诗充满豪气,读来为之振奋:“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翀(同冲)。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指倭寇巢穴)。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最后,有个事实必须辩明。即某些作者否认倭寇的提法,认为明嘉靖期间(1522年—1566年)的倭寇,实为中国的海盗与不法商人,并非真倭。有人甚至称,倭寇入侵是“流传500年的谎言”,误导了大众。还有的说,这是一场由残酷的海禁引发的民变和动乱,“而非外敌入侵”。事实真的这样吗?非也。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早在元末明初就存在。到了明代后期,确有一些中国人参与其中,即《明史》所说的“从倭”(附从乃至胁从之辈)。人数还不少,这在福建左布政使徐学聚的《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有记载,他称这股侵扰势力,有时“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然而即便如此,主导力量也不属于那些附从的“中国叛逆”,而是日本武士与浪人。这帮家伙多半经过日本战国时期的“锻炼”,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皆为亡命之徒。他们穷汹极恶,滥杀无辜,掠夺财物,奸淫妇女,烧毁房舍,所到之处,“积骸如陵,流血成川”。总之,倭寇的累累罪行乃不争事实,中国抗击倭寇所取得的胜利更是勿容抹杀。那种否认明代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的说法,才是最为令人不齿的谎言。

(本文选自《走进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