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4 23: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邓文铿:深山走出的清官严吏

 

楚 欣

  

著名的中唐诗人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仿而言之,地域不在大,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就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明市的三元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境内的万寿岩,是18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活动遗趾,有着“中国南方金字塔”的美誉。三元的名字也出现得比较早,唐代就有。据说当时一妇女生下3胞胎,即龙元、狮元、豺元。三兄弟长大后表现杰出,流芳于世,这里的人便以“三元”作为所在地的名字。历史上,三元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明初的邓文铿是其中之一。

  邓文铿(1360—1427年),字德声,岩前镇眉山村人(原属沙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考取举人,第2年即高中进士,从此迈上仕途。先是任广东高州府茂名县知县,因政绩显著,被提拔为刑部主事,继而升至佥都御史。然而,接着却因“坐是”(定罪)被贬,出知武昌府、德安府,又转苑马寺卿。宣德元年(1426),年老体衰而退休(致仕),一年后去世,留有《桃源活水》《石洞寒泉》等遗著。

  说到这里,人们或许要问,邓文铿既然是清官严吏,怎么会“坐是”呢?

  一句话,遭到了当朝权贵的迫害。此中的缘由,则要从邓文铿所任的“佥都御史”一职谈起。按现代的话说,这是中央检察机关的最高首长。当时朝中的许多官员对这位御史畏惧三分。为什么?难道仅仅因为他是检察官吗?不。封建社会,官场腐败,且互相包庇,形成了保护圈。邓文铿虽高居佥都御史之位,如果也是个见钱眼开的人,或是平庸之辈,谁也用不着怕他。关键是,他为政清廉,敢于坚持原则,大胆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一提到他,那些屁股不干不净的人自然会胆颤心惊。据历史记载:当时陕西、四川等地,茶叶走私现象非常严重,明太祖爱女安庆公主的丈夫——驸马欧阳伦奉命前往巡禁。这家伙觉得自己是皇亲国戚,可以为所欲为,竟以身试法,私自将十几万斤茶叶偷运出境。然而纸包不了火,当时的西安城内因此传遍一首民谣:“驸马车队,私茶藏内;衙门庇护,官官相卫;王子犯法,庶民问罪;一朝案举,拿脏捉鬼。”消息传回京城,满朝文武却装聋作哑,当作没这回事。邓文铿看不下去,挺身而出,上书弹劾欧阳伦。由于事实清楚,人赃俱在。朱元璋不得不下旨赐死欧阳伦,对其他有关人员也作了相应判处。此事轰动朝野,都说邓文铿太厉害了,连当朝皇帝的亲女婿都敢弹劾,还有谁不敢碰?但权贵们却因此恨之入骨,想方设法找岔子,把他排挤出京城,贬到地方上去,甚至让他担任掌管养马事宜的官吏。

  三元区的坊间里巷,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邓文铿的故事。其中最为人击节赞叹的,是他告老还乡那天所发生的一切。

  宣德元年的一天,致仕的邓文铿离开京城,随身带了几个大木箱,而且选在清晨出发。那些对他心怀不满的官吏发现后认为,这老头平日自称清廉,回家时却带了这么多的大箱子,里面肯定是金银财宝。要不然,为什么要趁天不亮时偷偷溜出京城?于是向朝廷告发。皇帝一听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半路拦截,并亲自前往监督查验。邓文铿心中有数,他毫不惊慌,若无其事地站在一旁观看。只见一个个木箱打开,展现在皇帝与左右面前的,不是珍贵的珠宝,而是书籍、破旧衣服。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还有一大堆砖块石头。皇帝看了十分纳闷,问道,邓爱卿,你怎么把破砖烂石都装在箱子呢?邓文铿回答:臣身为朝廷命官,如果两手空空还乡,岂不有损朝廷的颜面?思来想去,只得这样做,还望陛下体谅。皇帝听后十分感动,赞扬他为官清廉,当即下令奖给半箱银子,同时责成无事生非的诬告者也出银半箱给邓文铿,算是对他们的惩罚。邓文铿带着这箱银子回到故里后,全部用于社会上的公益事业,自己则过着清贫的生活。对此,他在《大湖八景·高隐雪晴》一诗中作了表白:“茅屋青山隐者家,田园庐舍度年华。回头又是立秋历,触目俄看六月花。有客观梅研易象,何人丈节在龙沙。朝晴喜出黄棉袄,冷暖林泉亦可夸。”《大湖八景》的另一首《石洞寒泉》,则刻在大湖皆山脚下的溶洞石壁上,字迹至今清晰可见。

  还有个故事,说当年邓文铿告老还乡,因为是回到穷乡僻壤,住惯城里的夫人心中自然有些不爽。皇帝知情后以大礼相赠。皇后还送来一个精致的竹篮,里面装着什么没说,只是交待,途中切不要打开。夫妻遵命,回到眉山后才掀开盖子。一看,里面装的全是粪土。邓文铿领会其中的意图,便随手将粪土倒入田间。从此,眉山常有五谷丰登之佳话。虽然这是传说,不一定真有此事,但它反映人民对这位清官严吏的感恩与爱戴之情。

  除了告老还乡的故事,有关邓文铿的一些民间传说也很有趣,诸如“怒打土地公”,说的是他小时候的事。有一天,私塾里邻座的同学丢了文房四宝,一口认定是邓文铿拿走的。自幼诚实从不撒谎的邓文铿没有做这种事,问心无愧,他劝这位同学别急,再好好找一找。但那个同学还是咬定不放,双方于是发生争吵,甚至打起架。教书先生闻讯赶来,听了那个丢失文房四宝的学生片面之词,不分青红皂白,就拿起戒尺抽打邓文铿的手心,并要他赔偿。邓文铿不服气,跑到附近的土地公庙,希望土地爷能主持公道,作出判断。他虔诚地面对土地公神像,将事情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然后恭恭敬敬地上了一卦。哪知出来的卦象,显示的却是他拿了人家的东西。邓文铿大为惊讶,不相信土地公会如此糊涂,于是又上了两卦,结果三卦都一样。这一下,年少的邓文铿动怒了。他对土地公说,人家都说你很灵验,最公道。可我没有拿同学的文房四宝,你却说有拿。这算什么公道?灵验又在哪里?说着,就把土地公像从神龛里踢下去,又用石头、土块狠命地砸,还找来树枝抽打。完了又取出毛笔,在土地公像的背后写了一行字——“无用的东西,将你赶出一千八百里,不准在此再食人间烟火。”后来,那个同学的文房四宝找到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直至邓文铿高中进士,乡人这才觉得,土地爷既不灵验也没能公正,遂将庙拆了。至今,眉山一带,都没有土地公的神庙,却广泛流传邓文铿怒打土地公的故事。

  另有个传说——《白鹤成野鸭,文铿当道伯》,说的是,邓文铿回乡路过三元时,为了不扰民,特地住在城关的大庙里。他与老和尚聊得很投机,成为好朋友。后来有一天,老和尚外出,邓文铿在老和尚的屋里阅读经书。随从便将皇帝赐与主人的白鹤栓在沙溪河岸喝水喂食。这时,有个猎人出现,误将白鹤看作野鸭,一箭射过去,白鹤当场毙命。正在岸边的乡民看到了,不禁喊起来:你闯祸了,怎么能把皇上赐给邓大人的白鹤射死?猎人一听,吓坏了,忙问那个乡民该怎么办。乡民告诉他,老和尚与邓大人的关系很好,你赶紧去求他帮忙。猎人于是赶到大庙,走进屋里,只见一老者正襟危坐,翻书在看,以为是老和尚,当即毕恭毕敬地说道:老师父,我该死,刚才不小心,把溪边的白鹤射杀了。请您帮个忙,替我向邓大人求情。邓文铿听了,心想,白鹤既然已经死了,就是惩处这个误杀它的人,也救活不了,何必再让一家遭罪呢。于是笑着说:“文铿当禅师,白鹤成野鸭。算了,算了。”原谅了这个猎人。老和尚归来后获悉此事,代猎人向邓文铿致谢。邓文铿说,他也有事相劳。老和尚问什么事,邓文铿以大庙为题,写下一幅上联:“三圣镇三元阜万民而资百谷”,请老和尚代征下联。遗憾的是,此后几百年,竟没有被认可的下联问世。直至前些年,三元城关一邓氏后裔拟了一幅下联——“四贤布四方有千儒以达群垣”。当地人予以肯定,认为对得还算工整。不知此说可否成立,谨请读者品评。

  笔者这次随团赴三元区采风,选择邓文铿作为对象。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在区文化部门同志的带领下,驱车前往邓文铿的故里岩前镇眉山村。一路上,山道弯弯,汽车忽左忽右,时而爬坡,时而下岭,花了半个多鈡头的时间才到了山旮旯的目的地。这让我想到,距今六七百年、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明代,邓文铿从眉山村出发,走向千里之外的世界,迈上仕途,是多么的不容易。

  眉山村,与著名的万寿岩同在一个镇,距离格氏栲森林公园也没多远,青山叠嶂,绿水长流,是个景色相当不错的地方。

  走在村后的山坡上,我发现有种颇为特殊的竹子。陪同参观的当地人指着说,邓文铿一生爱竹,告老还乡时特意带回一株竹子种在自家庭院的后山坡。经过精心栽培和管理,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后人为了纪念邓文铿,就把这种象征高风亮节的四方小竹子,命名为“文铿竹”。

  眉山村有个著名的建筑,称“三教堂”,是邓氏的一座祖祠,始建于元代。位于村尾,坐西北朝东南。堂前有一木门,门上有卷云状木雕、斗拱、户对。整个建筑为合院式一进二层,由门楼、下堂、天井、内回廊、正堂和后花台等组成。现存建筑为清代所重修,面阔5间,进深9柱,抬梁穿斗式木质结构,悬山顶。古朴宏伟,保护得比较好。正厅中央,供奉邓文铿身着明代官服的塑像。上方横批:“国朝御史”。两旁对联:“皇颁四器表万古之尽忠;恩沐五阳传千秋之脉道”。

  所谓三教堂,即儒道释合于一堂。前些年,村里发现一座正方形青石碑,碑文系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所撰刻,内容记述邓氏家族建三教堂、将儒释道合而为一的过程,纠正某些学者认为三教合一的崇拜始于明嘉靖年间的论断,将其历史提前了100多年。听当地人介绍,三教堂经常举办一些重大的民俗活动。届时,儒生诵读祝文,道佛两家念经,乡民祈福求平安,场面热闹非凡,参加者情绪相当高涨。另据有关部门的人说,因正在建设中的兴泉铁路(由江西兴国到福建泉州),要在眉山村设火车站,三教堂必须整体搬迁。目前,他们正与村里配合,积极做好规划准备,使搬迁工作万无一失。

  参观三教堂时,有位乡民还谈起这座古建筑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他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粟裕将军曾率领工农红军驻扎眉山村,住在三教堂,我祖父为他煮饭。当时红军纪律非常严明,对老百姓爱护有加,走时将卸下当床的门板都一一装上,给乡民留下深刻的印象。粟裕将军还把一支从敌人手里缴来的枪送给我祖父。小时候我还看见过,后来给丟了,很可惜。”

  眉山村还有邓文铿的陵墓,位于村南2公里外的一个山坡上。座南向北,砖构。面阔21米,进深25米,占地约500多平方米。墓顶为圆形,墓前用青砖铺砌3级墓坪,两层条石铺砌祭台。墓前立一块墓碑,上刻“后明佥都御史邓文铿墓”,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离开三元区,返回福州,整理材料时发现,有关邓文铿的生平,《明史》并没有专门立传加以介绍,其它志书的记载也很简略,民间传说却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我想,对待历史人物,老百姓最公正,是忠是奸,毫不含糊;态度也最分明,或热忱歌颂,或狠加鞭挞。邓文铿是一位活在人民心中的古之贤人,对他的传说特别多也就不足为怪。写作此文的过程中,我还查阅网上的有关信息,发现邓文铿弹劾驸马欧阳伦走私茶叶之事,已被当代人写成剧本和网络小说。三元区纪委开辟《廉政文化》专栏,则经常宣传邓文铿的事迹。可见,这位历史名人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余热”,实属难能可贵

(本文选自《走进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