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15: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吴志菲

 

毛炳权的三次选择

吴志菲

毛炳 权院士.jpg

毛炳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学术泰斗。他的人生历经三个阶段:中学时代报名参军,满怀壮志为国分忧;大学选择石油化工专业,几十年来无怨无悔;将近古稀之年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强烈向往之心灼灼。

参军与上大学

1950年,毛炳权在广东东莞中学读高二。那一年,适逢朝鲜战争爆发,他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参军入伍,分配到连队当文化教员兼文书,虽然没有到朝鲜战场,但扛枪当“大兵”,也得到了严格锻炼。那时,部队条件艰苦,没有营房,住在农村的祠堂或庙里,睡稻草铺。白天,学军事、学政治、干本职工作;晚上,轮班站岗放哨。他回忆道:“有一次夜晚放哨时,我将村民的猪误认作敌人来偷袭,开枪打死了它。这事被连里的战友当做一时笑话。”接着,随部队在广东省内珠江三角洲一带剿匪。行军途中,他和其他战士一样背上武器、粮食、背包,向目的地进发,走了一天,脚掌全是血泡,仍咬牙坚持下来。

1952年,毛炳权所属部队派住丹东。其时,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家正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大批建设人才,毛炳权被上级选调去上大学。他先在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补习了三四个月后,进入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

当时国家需要工业化,化学能生产炸药、火药、肥料等,毛炳权选择了化工专业。就这样,一辈子走上了化学工业研究之路。

留苏与回国任教

毛炳权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全身心扑在学习上,并取得好成绩。一年后,他又幸运地被选为留苏预备生。

1954年,毛炳权和其他留苏学生乘坐从北京到莫斯科的专列前往苏联,进入以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名字命名的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学习。 当时,一个留苏学生的学费是国内五个大学生的学费。想到国家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花大量经费送自己出国学习深造,他非常感激,也非常用功。他说:“那时,我们白天上课,晚上看书,补笔记,能多学一点就多学一点”。留苏五年,毛炳权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潜心钻研理论知识,因此门门功课都是五分(满分)。

1957年11月17日,大约3500名在莫斯科各高校留学的中国大学生、研究生、实习生和军事院校学生从四面八方来到莫斯科大学,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他回忆说:“那年11月16日,我们接到留学生管理处的通知,让我们17日上午到列宁山上莫斯科大学的礼堂听报告。”那天,莫斯科下着大雪,天气十分寒冷,礼堂里却热气腾腾,群情激奋。下午6时许,毛泽东和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杨尚昆、胡乔木等出现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所有学生情不自禁地都站起来欢呼、鼓掌。毛泽东走上讲台中央,对留苏学生们即兴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其中有:“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毛泽东的讲话,激起留学生们热烈的回应。领导人的殷切期望,国家的迫切需求,都化成了留学生们学习动力,激励着包括毛炳权在内的留苏学生将本专业知识学精学透。毕业前,毛炳权在苏联高分子方面核心学术期刊《高分子化合物》上发表了两篇论文,顺利完成了学业。1959年回国,被分配到成都工学院(现并入四川大学)任教。

科研与宣誓入党

1971年12月中旬,毛炳权终于与妻子结束了12年的两地生活,被调到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现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从事聚丙烯课题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已近不惑之年的他表示要将“文革”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聚烯烃催化剂球形载体的制备,是攻关项目之一。毛炳权带领课题组成员,尝试不同的制备工艺,寻找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反复试验筛选优化,最终实现了成型优良效果,为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毛炳权和课题组经过3年研究试验,发明了一种新型聚丙烯球形高效催化剂,命名为DQ催化剂,并将它推向市场。后来几十年时间里,毛炳权一直从事着聚烯烃工艺和催化剂的研制开发工作,从络Ⅱ、N型高效催化剂到DQ球形催化剂,每个催化剂从小试、中试、工业化、推广都做了近10年。3个催化剂3个国家发明奖,毛炳权的科研之路硕果压枝。1995年,他当之无愧地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他获得200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成为十几年来中国石化系统的第6位获奖者。

作为中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工专家,毛炳权不遗余力地培养后学。从1988年开始,他带研究生,迄今已经培养了20多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这些人已经成为北京化工研究院年轻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化工战线的生力军。毛炳权在成都工学院工作12年,先后任教于塑料化纤、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学等教研室,为学校高分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离开四川后,他始终关心、指导、支持、帮助学校高分子学科的发展。还长期担任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尽管事务繁忙、身体偶有不适,仍抽时间出席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会议,指导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毛炳权在政治思想上,要求严格,不断上进。入党,是他终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夙愿,他走遍国内东南西北的二三十个工厂,向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学习,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化工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2003年7月1日,年近古稀的毛炳权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选择。这次选择,让人由衷地对这位老者心生敬意。

毛炳 权院士到基层.jpg

毛炳权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