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镇海门”的戚继光
张桂辉
威镇海门
戚继光塑像
崇武半岛,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沿海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离惠安县城24公里,古称“莲岛”。
600多年前的一天,倭寇在夜幕掩护下登陆崇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倭寇退去,留下尸横片野,一片狼藉,整个崇武,只剩下10户人家。痛定思痛,当局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决定修建崇武城,以加强海防。城墙全用白色花岗条石砌筑,抽漳州十县壮丁1304名戍此防倭,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又从安徽等省调来千户、百户、镇抚等十几名官员并随带家眷入籍定居。从此,军民据城抗倭患,守卫家园。
在此后抗倭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英雄故事,其中戚继光“威镇海门”故事流传最广。
戚继光(1528—1588年),山东登州(治今蓬莱)人,字符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出身将门的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参将一职,招募农民、矿工,编练出一支新军,史称“戚家军”,挑起抗倭大任,并于嘉靖四十年取得台州大胜。第二年,倭患南移至福建,福建巡抚游震得上疏朝廷,请求派兵清倭。明世宗遂下旨胡宗宪,令戚继光出兵福建。是年七月二十一日,戚继光率6000名戚家军及督府中军都司戴冲霄的1600人离浙赴闽。八月八日,指挥戚家军在横屿岛(今福建福安南),借退潮负草填泥,捣毁倭寇盘踞三年的老巢。接着,又取得横屿、林墩、平海卫三次大捷。
戚继光升任总兵后,选择崇武城作为戚家军练兵基地,将中军台设在南门外的莲花石上。他一方面加紧练兵,一方面组织人力重修城防,在崇武古城东、南、北三面城墙上加筑了烽火台、瞭望台,以及安放铳炮的虚台等,还在高7米、长2456米的城墙内侧,修砌宽4米的跑马道二至三层,城墙之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临海建有一座灯塔,使古城防御体系更为完善。戚继光还富有创造性地在城墙上修建进可攻退可守、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令倭寇不敢来犯。崇武巍然成了东南沿海重镇。
倭患最终得以解除。崇武人民由衷爱戴戚继光这位赤胆忠心的民族英雄,自发为他树碑立传、建庙设祠。现今在崇武城南门外海滨,矗立着一尊全身披挂、严阵以待、高达9米的戚继光雕像。雕像左手握剑,右手捋须,一副注视大海,气定神闲,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表现了戚继光荡平倭寇保卫海疆的坚定决心。崇武古城前,还屹立一块碑石,上刻着“威镇海门”四个大字,是对民族英雄戚继光十余年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荡平倭患,使东南沿海恢复和平稳定的真心褒奖。
崇武古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