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1 11: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华光

 

学贯中西  满腹诗书

——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黄曾樾先生

林华光

黄曾樾.jpg

黄曾樾

 

黄曾樾(1898~1966年),字荫亭,号慈竹居主人,原籍永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四日出生于长乐。他的祖父黄汝铭,曾任尤溪、长乐、福清等县县学教谕。黄曾樾幼年聪颖好学,日渐长进。1912年,14岁进马尾的福州海军学校,1919年8月毕业,到南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20年,福建军政府令各县选送优秀知识青年赴法留学。永安县政府决定选送雷化文、黄曾樾、冯作舟三人,由县政府资助他们出国留学。

黄曾樾先是进入法国朗西大学数学系,补习半年数学,后入里昂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系,获工程师职称。由于他素好文学,1923年又考入里昂文学院继续学习。他租住法国纺织工人拍拉奢的一小间房子。当时国内军阀连年混战,留学生的费用不能按时接济,致使黄曾樾房租费交不出,膳食则更难维持,常处于半饥饿状态。患难之时,房东拍拉奢不但不催他房租,还资助给他50元法郎。从此,黄曾樾与拍拉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拍拉奢的外甥蓬皮杜(后任法国总统)当时任里昂市议员,与里昂市长赫里欧是朋友。赫里欧得知黄曾樾勤奋攻读和困难处境时,深表钦佩和同情,亲自约见,由里昂市政府官费资助他学习。毕业后还想留他在法国工作。黄曾樾婉言谢绝说:“感谢市长先生的关怀,但我不能享受里昂政府的官费,因为毕业后我要回国工作。”

黄曾樾3.jpg

《埃及钩沉》封面

黄曾樾从小就接受自强进取思想的影响。在负笈求知的路上,尝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滋味,胸中绽开爱国主义浪花。一个星期日,他与一起赴法国的同学雷化文在里昂街头散步,看到警察拦住两个中国女留学生,用法语骂道:“你们这不如狗的中国人!为什么随地吐痰?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黄曾樾见了十分气愤,来到警察面前,用法语厉声说道:“你随便骂人是不文明的行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岂容你这样侮辱中国公民。你这是野蛮国家的做法,是不法行为。你应当向她们道歉!”警察态度傲慢,黄曾樾就到警察局去申告讲理,直到警察向二位女学生赔礼道歉为止。

1925年8月,黄曾樾以优异的成绩从里昂大学毕业。他的毕业论文《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比较》,在法国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被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被里昂大学收入《大学丛书》,以精装出版。这年10月,黄曾樾回到阔别5年的永安。不久被派任京汉铁路工程师。

1926年夏天,黄曾樾应聘到北京女师大任教授,专教法国文学,闲时兼任海军舰队司令甘联敖的家庭教师。从此,他认识了甘的女儿甘贤,同年结婚。

1927年3月,福建省建设厅长丁超五致函交谊甚深的黄曾樾,把他请回省建设厅担任科长。在此期间黄曾樾拜陈衍为师,帮陈衍编修《福建通志》。后来根据陈衍的言论,整理出版了《陈石遗先生谈艺录》一书。

1928年10月,丁超五调任中央特种刑事临时法庭庭长,黄曾樾随同任法庭文书主任。二个月后,调交通部,任法规委员会委员,专门从事研究和起草交通法规。

1930年4月,黄曾樾从交通部调到南京市政府,任社会局长。1932年11月又回到交通部任秘书。

1933年冬,万国邮政联盟在埃及召开会员大会,黄曾樾奉命参加并考察埃及国情(后撰写了《埃及钩沉》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会议结束后,应邀赴世界各国考察邮政,从欧洲的英、法、意、瑞典、波兰、苏联,到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巴西,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历时达一年六个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黄曾樾随迁入川。1940年被任命后方勤务部处少将副处长,专门从事编译战时国外有关军事资料。国民政府为了控制大后方的交通运输,组成滇缅路监理委员会,黄曾樾任该委员会秘书。

黄曾樾在重庆任职6年,与章士钊、李石曾、张大千、马子谷、徐悲鸿等交往甚深。他把回闽工作的愿望告诉章士钊,由章士钊写信给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终于在1942年6月回到福建省临时省会永安。次年5月被任命为省驿运管理处副处长,主要任务是统筹管理粮、盐运输事宜。

黄曾樾在永安任职期间,倡议成立永安地方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会,亲自设计永安翔燕大桥(即西门大桥);创办永安县立初级中学,出任校长;设立“黄太夫人奖学金”,奖励成绩优良的贫穷学生。

1944年12月,黄曾樾任福州市政筹备处长兼林森县长。

1945年5月15日,驻榕日本兵退走,黄曾樾随军进入市内。同年,任福州市市长。他着手整顿市政,恢复工商和教育,拨款修复校舍,发放教职员工资,尽先复课。他定期接见和听取教育界人士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深得福州中小学教师的拥护。

黄曾樾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当时有人揭发某中学校长曹某有舞弊行为,经核实后,他对曹某给予撤职处分。曹的兄长是省党部要员,怀恨在心,大肆攻击“黄市长无能”。三青团负责人戴仲玉、特务严灵峰,也伺机攻击诬蔑。黄曾樾忍无可忍,愤然辞去福州市长职务。

1947年4月,黄曾樾调南京任教育部督学兼参事。这年夏天,他以国民党提名资格,从南京回原籍永安县,参加国大代表的竞选,得五万八千票,以超过全县人口半数当选。

黄曾樾2.jpg

晚年黄曾樾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逼近南京,国民政府仓皇逃往广州,教育部为了迁移事宜,在福州设立驻榕办事处,黄曾樾也由南京返回福州。这年6月,教育部长朱家骅来到福州,要黄曾樾跟他去广州,并许以教育部次长之职,黄曾樾以“年已高、不宜远游”为辞婉言拒绝。同年7月教育部新任部长杭立武,接连给黄曾樾发来3封电报,催促他逃台,接着又发亲笔信催促,并以台北市长、教育部次长之职相许,黄曾樾均置之不理。

1949年8月福州解放,让黄曾樾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他从心底里敬佩共产党。

1950年10月,黄曾樾调福建师范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任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讲外国文学。他精通法、英两国语言,加上国学功底深厚,1951年调到中文系,并担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他敬业尽责,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1955年9月1日,他在《自传》中说:“对反动政权,已知憎恨;对新生力量,已知崇拜。……今后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提高政治觉悟,争取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民教师。”嗣后六年,历任中文系系务委员会委员、院务委员会委员,他辛勤耕耘,对教研室及院、系工作做出贡献,被选为福建省语文学会理事。1958年大跃进时,黄曾樾和大家一起到生产队稻田参加收割劳动,心情十分舒畅,脱口吟出:“高秋天气抹微云,如此丰年古未闻。莫笑黄牛骑当马,抢收南亩共诸君。”同事、好友黄寿祺、陈祥耀也情不自禁地步韵庚和,表达对新生活热爱之情。1956年夏,福建师院第一届科学讨论会召开。黄先生受挫折后仍然坚持对法国文学的研究,写就了《博马舍研究》的长文,引经据典,见解精辟,受到与会的各高校同行的高度评价。

1956年,黄曾樾因病提前退休。翌年元月在福州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2年受邀为市政协委员。1962年后,先生经常被邀请为福建省委、省府机关领导干部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他婉言谢绝各种各样的讲课费。后来改送大字本的马列著作时,他不仅欣然接受并以此为荣。

1966年10月11日,黄曾樾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终年68岁。

1973年,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中国,在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向周总理打听黄曾樾的下落,才得知他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七个年头,对他的不幸遭遇深表惋惜。

1979年1月21日,福建师范大学召开了为黄曾樾博士平反昭雪大会。师大副校长黄寿祺教授代表学校致悼词。

黄曾樾一生著有《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比较》《慈竹居诗抄》《博马舍研究》《埃及钩沉》《陈石遗先生谈艺录》《陈左海先生书版》《永贤和尚广录探微》《外国文学讲稿》《谈天木堂集》《傅立叶传》《最后一课的商榷》《左海珠尘》《慈竹居丛谈》《李商隐诗补注》《顾亭林诗集补注》《张之洞广雅堂诗注》《陈石遗诗注》等。

黄老学识渊博,终其一生,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关怀学生,热爱人民。他是一位中国早期海归的爱国知识分子优秀代表,是国民政府旧体制内部难得的一员狷介自守、刚正不阿的清官,更是一个学贯中西,精研文史,兼通理工、著作等身的学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