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 21: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朱云斌



·“时代激流中的林则徐”论坛专题·

“知夷”到“

——林则徐西学致用新思想

 

朱云斌

 

 

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在他为官30多年中,所到之处“经世自励”,整饬吏治,兴修水利,救灾赈民,政绩卓著。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一、林则徐的民本思想

 

“民本”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思想。林则徐不但继承了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还加以发展,进一步丰富其内容。他的“民本”思想主要内容:

(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造福人民为己任

主张“上筹国计,下恤民生”他把人民看作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的丰衣足食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所以他十分重视体察民情,遇事注意调查了解百姓的意见。认为“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

(二)重视民心

他提出了:“在官不可不尽心,而在民不可不尽力”强调为官“必须事事体民情”,“知民情向背,而顺导之于所安”把民心向背看作社会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

(三)“足食安民”思想

认为只有发展生产,才能“养民裕国”他同情劳动人民,指出:“官不足悯而民可悯,民即不尽可悯而民可悯,而农民之勤尤可悯。”“自古致治养民为本,而养民之道,兴利防患,水旱无虞,方能盖藏充裕”;“水利兴则余粮亩皆仓庾之积”。主张“纾民力”,“知民之生活望我,我必有以生活之”发展生产,达到“足食安民”,“泰民裕国”他的经世思想与民本思想是共通相互,互为表里。

 

二、林则徐主张禁烟,开放正常贸易

 

1729年,每年鸦片进口已达200箱,大大超出当时的医药需求,到1826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已多达1万箱,首次反超中国茶、丝、布匹等外贸出口值。为遏止这种状态,从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清朝历代皇帝都颁布禁烟令,而且越来越严厉,但依然无法阻止鸦片蔓延之势,1838年进入中国的鸦片激增到约4万箱,折合白银2000多万两。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也只有4000万两。鸦片输入导致银元大量外流,国家机器日益腐败,人民身心健康遭受残害。

针对鸦片的输入,白银大量的外流。怎么办?有的官吏打着拯救银荒的旗号,鼓吹“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买罪名”“许民间得自种罂粟”与外商竞争,堵塞白银外流,增加国家财税。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主张鸦片弛禁上书《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他主张,放开关禁,让鸦片自由进口,但只能“以货易货”这样“每年可省中原千余万金之偷漏”允许内地百姓种植罂粟,“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许乃济的意见得到了部分官员的附和,但其漠视生命,轻蔑民生的态度招致更多朝臣的谴责。

1838年5月14日,吏科给事中陶士霖上《奏请敕将囤贩吸食鸦片之犯议加重典以除积弊而保民生折》,认为鸦片“伤人耗财、其害不可胜数”处今之时“非议以重刑不能挽此积重之习”“将囤贩、吸食鸦片各条例从重议加罪名”这是首先提出严禁鸦片论者。

1838年6月20日,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帝呈上《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痛切陈奏流毒祸害,鸦片耗银于内,漏银于外渐成病国之忧,反对弛禁,主张严禁,并“重治吸食”。道光帝面对历年禁毒不见成效,鸦片流毒已经威胁到清朝的财政来源和统治根基。当即谕令:全国各省督抚及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对黄爵滋所奏“各抒所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从而在全国开展一场禁烟大讨论,这次讨论是鸦片战争前,把禁烟运动推向了全国的最高潮。

几个月后,各省将军、督抚的复奏陆续到京,多数不赞成对“吸食者罪以死论”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接连上了《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按照重治吸食的原则。指出:“鸦片流毒于中国,纹银潜耗于外洋,凡在臣工,谁不切齿”?“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今鸦片之贻害于内地,欲革玩法之心,安得不立怵心之法”制定了六条禁烟措施:一、收缴烟具,以绝馋根。二、限期一年,劝令自新。三、贩烟制具,一律严惩。四、官吏失察,分别降调。五、督令地保,认真稽查。六、吸食烟贩,详审定谳。完整地表达了他自己的严禁鸦片主张。

1838年9月20日,林则徐上奏《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陈述了为何要重治吸食者的理由:指出:“衙门中吸食者最多,他们有能力包庇贩卖者,如果不对吸食者施以重刑,则鸦片贩卖永不会断绝”最后,林则徐发了一通振聋发聩的论述:“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篇奏折对道光皇帝的内心震撼可想而知,加上各地上报的查获烟土、烟贩的消息,道光皇帝对禁烟不再犹豫。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召林则徐入京,八天内连续召见了林则徐八次,商议禁烟大政。1839年1月3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中国历史上禁烟运动激荡风云的一页翻开! 1839年6月15日,道光皇帝批准颁布了《严禁鸦片章程》,严禁鸦片从此成为清政府的最高决策,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但是,如果因为严禁鸦片而封关闭市,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在严禁鸦片形成共识的同时,又出现了闭关禁海绝市和保护合法贸易之间的争论,其中,最突出者为大理寺正卿曾望颜上《封关禁海议》。据《香山明清档案辑录》有关史料可知,1840年1月15日,曾望颜(1790—1870),字瞻孔,号卓如,香山员峰人。呈上了关于奏请封关禁海“制夷要策”将澳夷互市货物定以限制的条陈,主张“制夷要策首在封关”,且“封关之后海禁宜严”,“除口内往来船只不禁外,其余大小民船,概令不准出海,即素以捕鱼为生者,亦止许在附近海内捕取”所有对外贸易均应断绝,“无论何国,不准通商”清廷把奏折发交林则徐等议复。

1840年4月27日,林则徐上了著名的《复议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奏驳曾望卿的主张: 首先,“不分良莠,事出无名”要区别对待正常合法的对外贸易,不宜“概断各国贸易”,应“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睽,以彼此之离心,各输忱而内向”其次,“惟是大海茫茫,四通八达,鸦片断与不断,转不在乎关之封与不封”最后,禁止出海也是不明智的,“缘广东民人,以海面为生者,尤倍于陆地,故有渔七耕三之说,又有三山六海之谣,若一概不准其出,其势即不可以终日”在这本奏折上,林则徐严禁鸦片并保护合法贸易的思想表露无遗,对曾望颜封关禁海这一主张进行了毫无保留的批驳。然而,随着虎门销烟后中英关系的日趋紧张,道光帝最终下“示以兵威,断绝贸易”完全断绝了中英贸易,而后,鸦片战争接踵而来。

 

三、林则徐西学致用新思想

 

林则徐西学自用的新思想,是对明清以来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反映他所处时代的特点,就是“睁眼看世界”、极力提倡吸取西学自用的新观念。

(一)“知夷”为“师夷”

亲自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供当地中国官吏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林则徐将它编辑整理成《四洲志》。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大观,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概况,成为后来魏源编辑《海国图志》的蓝本和基础。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

林则徐了解“夷情”,目的十分明确。了解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全在于应用。林则徐有针对性翻译外国著作主要有:一、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林则徐将它编辑整理成《四洲志》。二、英国人德威时所著的《中国人》,林则徐组织译员摘译成《华事夷言录要》。书中介绍中国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并谈论英国人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三、瑞士人滑达尔著《万国公法》。林则徐主持摘译其有关战争、对敌措施,禁运等条文,编入《海国图志》题为《滑达尔各国律例》。

外,林则徐还组织人员搜集和翻译西方人士关于大炮瞄准法等新式武器制造方面的应用科技图书,以学习外国的先进军事技术,改进和提高清朝军队的武器和作战能力。他主张“尽得西人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以敌攻敌”。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但是刚愎自用的道光皇帝并不理睬他的建议。

(二)“师夷”为“长技” 

林则徐通过“师夷长技”来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使他的救国方略在传统经世致用的基础上增添了外来新知识。它与传统的四书五经的经世学说相比,早已脱离传统经世思想的轨迹,是一种传统经世思想的提高和升华,是对传统经世思想的拓展,为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开了新风气。

林则徐曾经从美国商人旗昌洋行手中购买一艘英国制造的“甘米力治”号商船,把它改成一艘兵船,并学习建造先进灵活的“四轮磨盘炮车”和小型的欧式双桅纵帆船,为的是以新战船方式来抵御英国兵船。1840年春,林则徐还捐资仿造了两艘欧式战船和四艘长火攻的安南轧船,此外,还精心搜集绘制了八种战船图案。认为“船坚炮利是其长技”提出:“师夷长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三)“知夷”为“制夷

林则徐在一份奏折中写道:“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因此,林则徐探悉夷情的目的是为“制夷”禁烟运动的胜利已证明了这一举动的正确。从“知夷”“制夷”这是林则徐思想的发展轨迹,沿着这一轨迹,他的思想又有进一步发展。因为随着对敌了解的深入,林则徐对敌我双方军备力量的强弱愈加清楚。当时“中国之火枪系铸成之枪管,常有炸裂之虞……施放哪能有准”而当时的英国却武备精良、船坚炮利。对此敌强我弱之势,林则徐认为“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取胜外洋,破浪乘风,是其长技”因此为制敌取胜,须“师夷长技”“造船必求其坚,制炮必求其利”他认为要与英军对抗,就必须建立一支可以与之相对抗的船炮水军“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所能往者,我亦能往,……。”“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水军,是保卫海疆的长远之策。

 

四、小结

 

    林则徐师夷长技”的新思想,在魏源后来受林则徐委托根据《四洲志》扩充而编成《海国图志》序中概括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名言对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开辟了中国人走向世界,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长处用以振兴中华的道路。

从林则徐开始,近代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涌现出了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和国际知识的热潮。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姚莹的《康輶纪行》、梁廷枬的《海国四说》等介绍夷情的著作,使近代中国人的视野进一步扩大,观念进一步解放,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富国强兵的探索。

林则徐“师夷长技”的新思想,深刻影响了清末洋务运动的实力派人物,也激励了后人向西方学习,寻找救亡图强的真理。在他之后近代涌现出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等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而林则徐无疑是他们的楷模。 

 

参考书目:

[1]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2]杨国桢著《林则徐大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来新夏编著《林则徐年谱长编上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4]汪廷奎、茅林立选注《林则徐读本》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