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23: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白荣敏



方以智与太姥山

 

白荣敏

 

 

在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的一片瓦景区和七星洞景区,分别有“鸿雪洞”和“云标”摩崖石刻,为明代后期重要历史人物熊明遇(1580-1650年)外放闽东时所题刻。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三月与五月,福建兵备佥事、治兵福宁道熊明遇曾两度登太姥山。台湾清华大学徐光台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确认‘鸿雪洞’与‘云标’摩崖石刻有助于重建万历末年九岁方以智与其父和熊明遇游太姥山的活动。”这句话牵出了明末清初大学者方以智与太姥山的因缘。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曾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在发愤著述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在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殉国。学术上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方以智有家学渊源,父亲方孔炤(1590-1655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易学家,官至右佥都御使,巡抚湖广。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底,由四川嘉定知州转调福建福宁知州。当时熊明遇遭弹劾外调,于该年夏天刚刚到任福建兵备佥事,负责福宁卫。由是两人分任福宁州军政首长,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有许多共同的善政,比如建龙光宝塔。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六月,福宁城楼遭遇台风损坏,有人归咎于福宁地脉不好,作为易学家的新任知州方孔炤和相信地形风水的熊明遇决心改变当地风水。他们相中嵛屿,模仿西学书中见过的西方塔,兴建龙光宝塔。官绅捐助经费,驻军出力施工,明泰昌元年(1620年)中秋完工时,熊明遇撰写碑文:

乃今按察闽中,而治于福宁州者,东西瓯之间也。入其境,崇山蔽天,……中一山名嵛屿者,首锐而圆,下如鼎足,句之屹然,潮汐池中……占秀而当要害,熊子曰:“是宜塔也。”……取于西方之教俗而塔之,……泰昌庚申八月之望。

熊明遇还写了一首《嵛屿建塔》诗,赋予建塔一事以美好的愿景:

片碣停云压碧涛,春花拍浪泛仙桃。

基凭匠石兼山重,筐戴文昌逼斗高。

不为珠林藏宝雁,还从笔海钓金鳌。

悬知元气腾腾合,象纬精灵射彩毫。

龙光宝塔,据民国《霞浦县志》记载:“在县治东,塔下村山顶。海门飘渺,一望无际,塔耸其间,形胜于东南一壮。”据霞浦县相关史料记载,龙光宝塔坐南向北,共7层,总高15米,是一座中国楼阁式的六角形砖砌实心塔。“文革”期间被当成破“四旧”建筑物炸毁。如今只遗塔址,一块花岗岩门楣保存在塔下村阜俗明王宫,中间阴书“龙光宝塔”四字,两旁有小字漶漫不清。

方孔炤被清乾隆版《福宁府志》收入《秩官志·循吏》:

方孔炤,号仁植。桐城人,进士。万历四十八年知州事,始至,建学宫、开玉带池,竖中天坊、敬一亭,复龙光塔。甫二年,以员外郎迁去。士民建祠立石,曰:思乐亭。

方孔炤履任福宁知州期间,带着他的幼年孩子方以智。根据有关史料,这个聪明的孩子跟随父亲在福宁生活的那段时间,经常得以聆听父亲与熊明遇探讨一些学术问题,还能直接请益一些西学问题,获得了科学知识的启蒙,为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奠定良好基础。

徐光台教授在《熊明遇与幼年方以智——从〈则草〉相关文献谈起》一文对此做过专门研究。该文《前言》称:“在中国思想史与科学史上,明清之际的方以智有其特殊地位。时值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西方自然知识的冲击下,熊明遇《格致草》和方以智《物理小识》为两本引人注意的物理作品。过去注意方以智《物理小识》多所引用《格致草》,与他九岁在福宁向熊明遇请教西学,显示熊明遇与幼年方以智曾有段教导西学的经历,值得探究。”

以上提到两部书:《格致草》和《物理小识》。《格致草》初名《则草》,后来改名《格致草》,其书名显然来自于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作者熊明遇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当时是一本颇有影响的天文学、气象学通俗读物。徐文“从《则草》相关文献谈起”,其“相关文献”首先是方以智的《膝寓信笔》。明崇祯七年(1634年)安徽桐城民变,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随家人避居南京。后来他将流寓南京期间的文章辑成《膝寓信笔》。其中一段记载他读李子藻编的《天学初函》中的西学时,提到他幼时随父亲在福宁见熊明遇的往事:“《天学初函》,余读之,多所不解。幼随家君长溪,见熊公《则草》谈此事。”

《则草》于万历末年熊明遇在福宁州任职时收入《绿雪楼集》刊刻出版,当为幼年方以智的科学启蒙读物。

《物理小识》刊刻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是方以智所著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所谓“物理”,概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之理,与今天物理学所谓之“物理”涵义不同,这是一部全面记述万事万物道理的著作。全书共十二卷,分为十五类,依次为天类、历类、风雷雨阳类、地类、占候类、人身类、医药类、饮食类、衣服类、金石类、器用类、草木类、鸟兽类、鬼神方术类、异事类。从内容来看,它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农学、工艺、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内容相当丰富。

此书有两段关于方氏父子与熊明遇在长溪接触的记载。一段是方以智在长溪持续地向熊明遇学习的说明:

万历己未,余在长溪,亲炙坛石先生(熊明遇号坛石),喜其精论。

第二段是关于太姥山花岗岩峰林洞群的空谷回音现象。福宁州治在今霞浦县城关,地处太姥山脚下,方氏父子与熊明遇不止一次游览太姥山。某次同游,又到了一处传声谷,“僧隔岭呼佛号,而应之声自仙岩中出,反洪于呼之声。”(熊明遇《登太姥山记》)方孔炤不解为何如此,且一呼会引起七声回应,向熊明遇请教。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声异》记曰:

太姥有空谷传声处,每呼一名,凡七声和之,老父以问坛石熊公。公曰:“峡石七曲也。人在雪洞,其声即有余响。若作夹墙,连开小牖,则一声亦有数声之应。层楼槛内门窗纸上,大小破隙,则风来做丝竹之音。若高山日暮,闻城市之喧声,以日气敛,而人静听也。”

此记载堪为太姥山文化和科学史料中的“空谷回音”,为后人考察太姥山的地质和地形,留下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字资料。上世纪末,中央电视台还曾据此记载,欲来太姥山拍摄关于声音传播的科教片。

如今太姥山上关于回声的景点有两处,一为天门寺往摩霄峰途中靠近摩霄峰处,为“七声应”。《物理小识》说明此处“每呼一名,凡七声和之”,当是该“七声应”景点。还有一个景点叫作“回音廊”,地处紫烟岑,游人对着对面的九鲤朝天石放声一呼,可听到脚下幽谷传来三声应答,所以也叫“三声应”。明人林道传以这样的诗句描写三声应:“我来千仞岩,上下何人屋?长啸天地宽,连声应空谷。”

方以智中年以后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也曾再次到过太姥山,并羁留一段时间。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当时方以智在京城,充任永王讲官,与好友陈名夏商量决定乘乱南逃。宋之绳《载石堂诗稿》附《柴雪年谱》载:“次日(3月19日)黎明,过百史(陈名夏)寓,偕至方密之(方以智)所,复过冰如(杨廷鉴)。……其复犹意圣驾果南驰,忍死以图跳身。”陈名夏等人逃回江南以后,早已被定入“从逆案”;方以智“从逆案”中定罪较陈名夏为轻,因而出走较晚。他于9月离家,流亡浙南天台、雁荡诸山,深秋抵达福建太姥山。

学者认为,方以智避祸于太姥山,是因为此地乃其父任职之处,有一定人脉。(李仁《陈名夏与袁雅如》)方以智《祭直之弟文》曾说道:“忆余自北全猗玗之命,执余手而悲喜。仅三日而送余云间,以云间有卧子。逢党人之鄣,天嗟昏兮,谁与为理。祸发之后,导余转徙温麻太姥,乃中丞公甘棠之里。”此中“中丞公甘棠之里”,即指福宁州乃方孔炤曾任职并留下德政的地方。方以智祭其父的《灵前告哀文》也说:“甲申三月十九,不能绝亢,乃为三木刺剟之囚。冒死得间,比蒋沈之潜窜。五月十日,泣拜膝下。时方拥戴,不当与议,指激北伐,而平日之忌者,诼之党案。又翻致令大人不安,乃命远游。历台荡,转太姥,泊五羊。遂此九年,违侍温凊。”

方以智和陈名夏在太姥山不期而遇,患难相逢,感慨良多。陈名夏有诗数首述说此次相遇情况,如《太姥山下遇方密之,怆然别去》《太姥山下风沙篇·别方密之北行》《遇方密之于太姥山下,赠予金》等。这次羁留于太姥山一段时日之后,陈名夏北上长安,而方以智继续南下,于是年冬天抵达广州,开始了他在岭南的流亡生活。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太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