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 09: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国栋

 

纪晓岚与连城江龙蟠

杨国栋

 

纪晓岚.jpg

纪晓岚像

 

连城县塘前乡迪坑村,是个僻静的小山村。这里群峰连绵逶迤,峡谷涧流潺潺,树木葱茏蓊郁,风光绮丽秀美。

古时候,迪坑的客家乡民就有“耕读传家”的美名传扬。深冬季节,寒门学子一边跺脚御冷,一边围着通红的木炭,张嘴眯眼苦诵苦吟古代先贤的范文诗篇。

在这一群读书人中,有位名叫江龙蟠的生员,被诸多书籍记载。江氏,出自嬴姓,“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就是他们的祖先。江龙蟠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他的父亲江一诚也是个读书人,凭借富甲一方的弟弟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建造了云霄岩书院、建园墩书院,他在书院里当先生,门下学子几十过百。自编教材《眼前便用》“四字经”,种草第一,耕作第二,农时第三,饮食第四,品序第五,读书第六,生理第七……共二十一章,逐句逐章教授,然后要求学子一一铭记硬背。由于他编写的教材融入祖训家规的内容,深得数代族人乡民礼赞。江龙蟠谨记父训,刻苦读书,大凡历史上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策论名篇,他都苦读背诵。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将宠臣纪晓岚远放山高地僻的福建任提督学政(简称督学),主持全省的教育文化。纪晓岚离开京城,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随从,抽着比谁都长的竹竿铸铜烟斗,来到了万里之遥的千年古城福州上任。虽说乾隆给他的官位不算大,可是能够到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鱼虾丰盈的地方过着清净安逸的日子,也是挺美的。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夏天,纪晓岚走进汀州府,检查督察闽西教育文化发展事业,生员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无意中,汀州府的官员提到了地处偏远的山区迪坑村,说江氏族人创办的书院都是免费教育,乡村孩子读书成风,培养了不少的庠生、廪生、监生,算得上是乡村教育的典范。江氏族群中,有一对父子江一诚和江龙蟠,学问都好,教学有方,闻名乡野。

纪晓岚为江龙蟠题字.jpg

纪晓岚为江龙蟠题字

纪晓岚听了汀州府官员的介绍,遂决定亲自到迪坑村察访。一路上,他捉摸着江龙蟠这位生员的名字。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蟠的意思是屈曲环绕,与古代的天象说和风水说相关。

随着汀州府官员的引领,纪晓岚走进了迪坑考察,见到江龙蟠时,觉得他很平常,这才悟到,姓名,不过是一个人的符号。再看看迪坑村的四周,除了书院里传来学子们的琅琅书声,别无异样。纪晓岚同江龙蟠进行交谈,所问必答,引经据典,皆有出处。可以看出此生员学养深厚,来日科考,准能登科及第,甚至进入官场后,将来必成大器。纪晓岚欣喜欢愉之余,也就专门为江龙蟠题匾写了“文明有象”四个大字,勉励江龙蟠和江氏家族子弟读书上进,传播文明,弘扬道德气象,遵行忠孝气节。江龙蟠得此题匾,颇为感动,将其悬挂宗族祠堂。江氏后人为了铭记历史,传扬耕读传家的淳朴民风,便在迪坑村口专门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石柱门牌,上面镌刻着纪晓岚手书的“文明有象”四个大字。己亥年的初秋,我们走进迪坑村,看见“文明有象”四字,拙朴清新,上下雕刻龙飞凤舞,左右对联为:“昔时尚武崇文地,今日腾蛟起凤乡”。石柱的背面则是另一位福建督学王润之手书的“春桂森荣”四个大字,祝福江氏族人诗书传承,繁荣发展,代代人才辈出。

纪晓岚离开后,江龙蟠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科举考试的筹备中,争取考出好成绩,不辜负福建督学纪晓岚的厚望。然而,他的父亲江一诚年岁大了,身体大不如前,于是告诉儿子,科举考试固然重要,但书院教育更为急迫。方圆十里百户,包括江氏族亲,数百的孩子需要进入书院读书,你就割舍一下自己的美好愿望,留在家乡担负起乡人之教书育人的重任吧……江龙蟠听了十分难过,他明明答应了前来督察的纪晓岚督学,一定考个好功名,再去拜会他答谢他。如果放弃科考,那就意味着放弃自己一生一世的理想前程,窝在山沟沟里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过清贫的一辈子……他痛苦地抉择了许多个时日后,最后接受了父亲的重托,坚定地割舍了外出科考做官的欲望,严严实实地坚守了一辈子乡村书院教书育人的平凡艰苦事业。

江龙蟠的艰辛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从乾隆年间至嘉庆年间,书院里出了举人和文武进士,以及贡生、庠生、廪生、监生等大小功名者数十人,为清流、连城乃至闽西、福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华灿烂之教育史页篇章。

走进迪坑黄泥坪自然村,至今还能看见三根高大的旗杆,正是当年江一诚、江龙蟠父子几十年如一日教育后学成为进士、举人和贡生的最好历史见证。

纪晓岚 故居.jpg

纪晓岚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