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3 11: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志渝

 

清廷的最后那一刻

刘志渝

良弼.jpg

良弼

 

公元1912年1月26日,适逢旧历“腊八节”。风雨飘摇的清廷,照例给百官赏赐“腊八粥”。食毕,众僚又议了一会政事。见天色已近黄昏,时任军谘府军谘使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的清朝贵族良弼,坐上马车,准备回大红罗厂街的府邸,却不知死神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一时间革命军气势如虹,饮马长江,挥师北上,直捣京师,欲推翻清王朝。浪潮波及,全国许多省市纷纷宣告独立。“病急乱投医”的清王朝,只得请袁世凯扑灭“暴乱”。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原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此时,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授意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军将领通电全国,软硬兼施逼清帝退位。隆裕皇太后六神无主,摄政王载沣干脆撒手不管。

面对这一危局,1月12日,顽固派皇族成员良弼、铁良、善耆、载洵等人,商议成立“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推举良弼任首领。宗社党发布宣言,主张罢黜袁世凯,组建“战时皇族内阁”,由铁良任总司令,组织一批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党作殊死一搏。虽然此时良弼的禁卫军都统一职已被剥夺,但他在禁卫军中仍广有人脉。铁良更是久历行伍,在北洋军中的影响仅次于袁世凯。因此,宗社党的实力不可小觑。这让垂死的清王朝又看到起死回生的一线希望。

诛灭“宗社党”,尤其是剪除宗社党首领良弼成了革命党首要的任务。

“擒贼先擒王”,革命党把刺杀的目标锁定良弼。时年24岁的四川革命党人、同盟会京津支部成员、成都武备学堂毕业生彭家珍主动请缨。彭家珍在奉天讲武堂任过职,知道该处监督、满人崇恭与良弼素有交往,便印制了崇恭的名帖备用,行刺的时间选在腊八节这一天。

1912年1月26日傍晚,彭家珍怀揣炸弹来到良弼府邸,得知良弼还未回家,便返身往回走。半道上,见良弼的马车(此前已侦悉良弼所乘马车的样式)驶来,彭家珍即上前拦住,口称:“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有要事见良弼良大人。”听到崇恭的名字,良弼伸腿下了马车,仔细端详来者,见不似印象中的崇恭,又走近几步。见对方眼露杀机,顿觉不妙,转身欲走,但已经迟了。只见一颗炸弹飞来,一声轰响,几名卫兵倒地身亡,彭家珍头部被弹片击中当场殒命,良弼被炸断左腿,侍从赶忙将其送往医院,日本军医为其做了截肢手术。三天后,良弼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爱新觉罗——良弼,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多尔衮后裔,祖父是清末大臣、签订《南京条约》的大学士伊里布。良弼长相俊朗,口才极好。1899年赴日留学,进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1903年毕业归国,入练兵处。禁卫军成立,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后擢升禁卫军训练大臣,以知兵自诩,参与清末一系列振武图强的军事活动,担任过北洋新军彰德会操的北军审判长,还曾参与组织滦州秋操,在群僚中可谓“鹤立鸡群”。因恃才傲物,他屡遭非议与妒恨。武昌首义,清廷危如累卵,诸大臣惶惶不可终日。良弼坚决主战,反对南北议和,并请缨南下“平叛”,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良弼死后,南方18省都督联名致电清廷,敦促清帝退位,确定共和政体,否则就要率兵进京“讨个说法”。清廷上下弥漫着悲哀与恐惧的气氛。1912年2月12日,皇太后隆裕颁布清帝逊位诏书,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