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7 10: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文山

刺杀宰相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唐晋公裴度故里碑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凌晨,天色未明,宰相武元衡骑马自居住的靖安坊沿宽阔的朱雀大街赴大明宫上早朝。这是他上朝的固定行走路线。行至途中,突遭刺客。埋伏在街旁的刺客朝武元衡一行放箭,随从急忙四下逃散,武元衡没有防备,被刺身亡。与此同时,御史中丞裴度也在自己家门前遇袭。刺客用长剑击中裴度头部,裴度跌到沟里,所幸裴度当时头戴厚毡帽,才免于一死。宪宗皇帝大为震惊。当朝宰相在京城大街上被刺身亡,这是开唐以来从没有过的事。不仅如此,刺客们还放肆地将传单撒到禁卫军和府县官署,威胁说:不要试图抓捕我们,否则将你们一并杀掉。朝臣们被吓得从此天不亮不敢出门,往往宪宗皇帝已经上朝坐等好久,大臣们还来不齐人。

有意思的事还有:由于裴度遇袭时戴着一顶扬州产的毡帽,“刃不即及,而帽折其檐”,从而幸免于难。于是,“既脱其祸,朝贵乃尚之。近者布素之士亦皆戴焉。”戴毡帽居然成了长安城里的时尚行为,以致市面上扬州毡帽成了人人都想要的紧俏货。

兵部侍郎许孟容当庭痛哭:“自古以来没有宰相尸体横在路旁却没有抓到凶手,这是朝廷的耻辱。”他请求皇帝立即起用裴度为宰相,布置追捕刺客,并查出背后的主谋。

于是宪宗下诏在京城内外全面搜捕,有敢包庇隐匿刺客者,诛杀全族。这次搜查非常仔细,公卿大臣家有夹墙和套屋的全部查过。一开始,大家都怀疑是淮西或成德方面所为。因为,朝廷此时正在讨伐淮西的吴元济,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亦想方设法阻挠征讨行动。一天,官府得到线人举报,拘捕了成德军在京城的张晏等八人。经过严刑审讯,张晏等人供认了杀害武元衡的事实,几天后,被处斩。


唐宪宗李纯画像


武元衡被刺,朝堂上形成两种意见。有人提出干脆罢免裴度,停止讨伐吴元济,以便安定各藩镇不要再闹事。宪宗听了很生气,说:“如果这时罢免裴度的官职,就是使邪恶势力得逞,今后朝廷也就再也没有纲常法纪了。我任用裴度一个人,足以击败这两个奸贼(吴元济和王承宗)。”

宪宗皇帝倒没有被藩镇割据势力的暗杀威胁吓唬住。他立即提拔裴度担任宰相,并主持对藩镇的军事行动。裴度在家休息一个月后,入朝拜相。为了防止暗杀再度发生。宪宗特地下诏,今后宰相出入由金吾骑兵护送,宰相所过之地,行人必须回避。

肃杀的战气登时弥漫长安。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而最使朝廷头疼的问题就是藩镇割据。这些大大小小的藩镇像一颗颗肉瘤长在唐王朝的身体四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大发作。其中河北、淮西、山东地区的藩镇势力最为强大,“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他们拥有大量军队,修筑城堡,设立文武官吏,自己征收赋税,甚而拒绝向国家缴纳贡赋。他们还要求藩镇职务父子相袭,不受中央政府派遣。同时他们之间又互相勾结,互为婚姻,联手抗拒朝廷。藩镇割据使唐朝的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到唐德宗时爆发了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继河北三镇之后,李希烈、李怀光、朱泚等相继发动叛乱,使唐政权在安史之乱后又一次陷入全国战争,唐德宗本人还险些被叛军俘获。最后,在李泌、陆贽、李晟等人的谋略和奋战下才消灭叛军,侥幸渡过难关。

宪宗皇帝即位后,重用李绛、武元衡等朝臣,决心彻底消除藩镇割据的痼疾,先后主持对四川、江浙、河北和淮西用兵。

武元衡是武则天的曾侄孙,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及长博览群书,尤精于诗歌创作,是中唐有名的诗人。对削平藩镇割据,他和裴度都持强硬态度。当朝廷决定讨伐蔡州吴元济时,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曾派人到中书省向他游说,但被他大声斥责着赶了出去。


今人仿制的大明宫麟德殿


吴元济和王承宗自然成了谋杀武元衡的疑凶。直到两个月后,东都洛阳的官员捕获到一批来自山东的盗匪,经过审讯,才知道谋杀的真相。据盗匪们供说,刺杀武元衡和裴度的背后主谋既非淮西的吴元济,也非成德的王承宗,而是盘踞在青齐的李师道。

李师道也是唐政府深感头疼的人物,他是凭借其兄李师古的余荫而登上淄青节度使之位的。李师古临死前已经看出他“不务训兵治人”,遇事多疑不断、反复无常,必将导致败亡。李师道任节度使后,专门豢养一批鸡鸣狗盗杀人放火之徒,千方百计阻挠唐政府消除藩镇割据恢复统一的斗争。

唐政府公开征讨吴元济,以武力削藩,让李师道十分忧虑,他预感到战火很快将会烧到自己。幕僚们对他说:“皇帝之所以专心致力于讨伐蔡州,是因为有武元衡的辅佐。如果秘密派人去把他杀死,其他宰相就不敢主张用兵了。”李师道认为有道理,所以武元衡遭致刺杀。

征讨淮西的战争整整进行了四年,支出大量军费,民众疲惫不堪,国力遭到很大损伤。朝廷中很多人主张罢兵,唯独裴度不说话。宪宗询问他的意见,他回答说:我想亲自到前线督战。出发之前,裴度还对宪宗说:我如果消灭叛贼,那么朝见天子就有了日期;如果消灭不了叛贼,就再没有回京的日子了。宪宗听了感动得泪流满面。

公元817年,裴度任用李愬为主将,战局渐渐改观。这时降将李祐献计说:“蔡州的精兵都在洄曲及四周边界守卫,把守蔡州的都是老弱残兵,可以乘虚直接攻取蔡州城,活捉吴元济。”这是一个十分冒险的军事行动,而且出自降将之口。但李愬果断采纳了李祐的计策,并秘密报告了裴度。裴度高兴地批准了奇袭蔡州的行动。于是李愬秘密招募勇士组成“突将”,但外示松懈,以麻痹敌人。在一个风雪弥天之夜,李愬亲率一万精兵急行军一百多里,一天一夜赶到蔡州。蔡州果然没有防备,只经过短暂战斗,吴元济就束手就擒。

淮西之战的胜利,使唐中央政府的威信大大提高,河北各藩镇大为恐惧,他们有的表示归顺朝廷,愿意献出所属之州,由朝廷任命官员;有的上表请求离开藩镇到朝廷做官。王承宗更是哀求用两个儿子作为人质,并献出德、棣二州,每年缴纳贡赋。李师道见势头不对,也赶忙上表请求让长子入侍朝廷,献出沂、密、海三州。

宪宗准许了李师道的请求,派李逊到郓州安抚。但是李师道的妻子魏氏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入朝作人质,她联合蒲氏和袁氏一齐对李师道说:“李家世代拥有这十二个州,为什么无缘无故要分割献给朝廷。不献出三个州,无非是朝廷派兵来征讨。现在我们境内应该可以调集到几十万兵马,不妨打打看,如果努力奋战仍不能取胜,再献地也不晚。”

李逊来郓州后,感觉出李师道没有归顺的诚意,回来报告宪宗说:“李师道顽固不化,而且反复无常,恐怕还要用兵。”果然,过不久,李师道就上表说:军中将士不同意奉献地土和向朝廷交送人质。宪宗非常愤怒,决心武力解决问题。

朝廷征召了大批军队,原以为会有一场大战、恶战、持久战要打。然而,李师道的覆亡,一样充满了戏剧性。

李师道手下大将刘悟率军驻守阳谷抗拒官军。刘悟在军中名声很好,士兵们都很爱戴他,称他“刘父”。由于之前刘悟在与唐军交战中多次失利,李师道以商议事情为由召回刘悟,想杀掉他,被人劝阻而作罢。十多天后,李师道派遣刘悟镇守重要防地阳谷,但很快就又后悔,于是暗中派出两位使者带着文书给行营兵马使张暹,叫他杀死刘悟,统领全军。张暹平时和刘悟很友好,悄悄把文书密示刘悟。刘悟终于被逼造反。他率领军队乘着夜色返回郓州,随即进攻内城,搜捕李师道。李师道和他的两个儿子慌乱中躲到床底下,被刘悟士兵搜出。

刘悟对李师道说:我接受密诏把你送到朝廷。李师道还想活命,哀求刘悟,让他尽快见到宪宗皇帝。刘悟当然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正色道:“现在你还有什么脸见天子呢?”于是手起刀落,把他砍了。

消灭李师道是唐宪宗统治时期讨伐藩镇斗争取得的最后一次重大胜利。从此结束了河南、河北三十余州在长达近六十年的时间里,藩镇自任官吏,不缴贡赋,专横跋扈的局面。

李师道由暗杀宰相而自取灭亡,当年杀害武元衡的凶手一共十六人也全部被捕归案。京兆府和御史台对他们进行了审讯,凶手们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审判庭上却出现了让人不解的一幕:当京兆尹崔元略分别讯问他们武元衡的相貌特征和谋刺地点时,每个案犯说得都不一样。

究竟是谁杀死了武元衡,也许还是一个谜。但对唐王朝来说,这个结果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