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0 16: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益群

马青霞:从“一品命妇”到“巾帼英雄”




从“千金小姐”到“一品命妇”

在河南安阳以西21公里处的蒋村乡西蒋村,有座气势恢宏的马氏庄园,那是清末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占地2万多平方米。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民国年间,前后营建近50年之久,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大规模的明清官邸建筑群。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离京返途中曾下榻于此。解放战争时期,马氏庄园又是刘邓大军的司令部所在地,这座庄园因其显赫的背景而显得神秘。

东院一座古朴凝重的小楼“思无邪”斋是马丕瑶最珍爱的小女儿马青霞的绣楼,古老的梳妆台上高挂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巾帼英雄”让人诧异不已,在这样的高门深院里,难道还有一个秋瑾不成。

身为巡抚的马丕瑶,为官清廉,同情百姓疾苦,曾撰《马氏四种条约》,用儒家思想对子女严格的传统教育,要求子女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马青霞出生在这样的官宦诗书之家,自然是在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马青霞18岁时,下嫁到河南尉氏县刘家,刘家是河南一大富户,不仅占有20余万亩地,还在开封、南京、北京开设了100多个当铺、钱庄、银号和数以百计的生意铺面,号称“七十二茂、八十二盛”,可谓日进斗金,富埒王侯。从千金小姐到豪门富妇,夫妻恩爱的日子倒也使马青霞称心如意,不幸的是,丈夫刘耀德生了“瘩背疮”,撒手而去,留下年轻而又没有子嗣的马青霞备受打击,这一年是1901年,马青霞刚刚25岁,面对接踵而来的财产纠纷,更令她心力憔悴。

刘姓五门中,刘耀德一门单传,族中人觊觎其财产,争相过继,闹得不可开交,左右为难之际,马青霞与婆婆合计,佯称有孕,到开封分娩,抱养了耀德胞姐雷姓的一个婴儿,取名刘鼎元,视若己出。议论纷纷的族人对马青霞怀恨在心,随着婆婆杨氏的谢世,孤儿寡母的处境变得更加险恶,族人霸其财产,夺其土地,肆意欺凌。青霞也不计较,与儿子相依为命,苦心经营,支撑门面。


为了争取公众舆论,缓解家族矛盾,马青霞不吝钱财,独自出资4万两银子修建刘氏祠堂;捐出良田15顷,辟为“刘氏义庄”,凡刘姓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以从义庄免费支领小麦三斗(计75市斤);每年腊月初八定例开仓放粮,以赈年荒;她还在义庄附近设义学一所,凡刘姓子弟均可免费入学;又在县城修建住宅一所,从中辟出一部分房院专门收养本族无依无靠的寡妇。

对族人慷概大方之余,马青霞对公益事业也不含糊,她捐地120亩,办起孤贫院,为孤弱鳏寡人提供庇护;她在县城办“平民工厂”,以工代赈,解决贫困者的生计;捐银9000两,在贾鲁桥上修建石桥,马青霞亲自题写“无名氏修”,畅通了开封到许昌的官道,造福乡梓。

马青霞对教育事业尤为关心,尉氏县办高等学堂,开封办小学堂,她都鼎力支持,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黜科举后,豫籍京官在京师成立“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马青霞一人独捐银3万两;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汴绅创办中州学堂,马青霞又捐银1000两。马青霞的仁义,不仅受到乡亲们的好评,更受到清政府的表彰,授予她“一品命妇”的称号,并旨准其以“乐善好施”字样,自行制匾悬挂。

从“一品命妇”到“巾帼英雄”

清末民初,民族危机日重,民族革命蓬勃发展,清末新政也使留学和女学教育获得发展的空间,尉氏籍留日学生潘祖培、罗文华、刘恒泰的眼界和见识让马青霞耳目一新,“谈到清廷腐败,中国衰弱,欧美列强欲瓜分中国等情况,青霞闻之颇为动心”,在他们的引导和鼓励下,马青霞决心赴日游历,这个决定得到了二哥马吉樟的支持,时值吉樟奉派日本考察学务,青霞得以如愿以偿。

马青霞抵日后,受到河南留日学生的热烈欢迎,她将儿子刘鼎元送入幼儿园,自己亦放足改装进行社会活动,当时的日本,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发展得如火如荼,除了考察学务,马青霞广泛结交同盟会员,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耳染目濡之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中国同盟会河南分会拟办《河南》杂志,苦于没有经费,求助于马青霞,马青霞毅然捐出2万元才得以正式创刊,该杂志在《本报之十大特色中》写道:“炊而无米则巧妇束手,战而乏饷则名将灰心,本刊经刘氏出资巨万,既有实力为盾,其后庶几乎?改良进步骎骎,焉有一日千里之势?”杂志简章第13条亦称:“本社所有经费,均尉氏刘青霞所出,暂以2万元先行试办,俟成效卓著时再增巨资。”《河南》宣传革命,支持共和,旗帜鲜明,持论锋锐而激烈,是富有生命力的刊物,所宣传的同盟会纲领和主张,阐明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思想对国内文化界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推动作用,鲁迅、周作人、许寿棠都是杂志的撰稿人。时人称:“此报鼓吹民族民权二主义,鸿文伟论足与民报相伯仲。”马青霞作为《河南》的经济后盾,其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她还筹助李锦公归国在开封设立“大河书社”,便与国内宣传联络工作。

不久,马青霞又为《中国新女界》杂志捐款近万元,该杂志在广告上称:“迟愆之咎,诚无可讳。兹得河南尉氏县刘女士之赞成,增助资本,以扩社务。”《中国新女界》杂志开创办女报之先河,发行量与日俱增,成为女学界高擎的一面旗帜,曾获得“女学门界之大王”的美称。总而言之,只要是马青霞能力所及,她总是毫不吝惜自己的钱财,捐助不遗余力。在日本考察游学半年,进步留学生和同盟会员们的忧国忧民和奋发进取的革命情操,把她“兼济天下”的情怀悄悄地转变为“天下为公”的爱国热情,她加入了同盟会,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从日本归国后,马青霞在尉氏县创办“英华女校”,这是河南较早的一所新型女校,这件事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1908年3月31日的《江汉日报》曾作过这样一段报道:

“尉氏女学成立(河南):

尉氏刘青霞女士,去冬曾议在县城创设女学,已志前报。旋以效仿无从著手,因亲赴北京并东洋调查一切章程,刻已于正月回尉。女学已定基址在西门外。即日修建堂舍,一俟竣工,即可开课。”

英华女校就开设在青霞家南花园内,青霞自任校长并为女校的学生画一幅“群芳图”并题写诗歌:“莫怜旧时花枝败,但求自由花常开。愿君不辞劳素手,育得群芳天下栽。”还特地聘请了在日的知交高山爱子和朱珍吾担任教师,所招收的50名学生多是开明人士家庭的女子,一切费用皆由青霞支付,年耗资上万元,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思想的女性,影响深远。被周恩来誉为“妈妈同志”的任锐,就是从英华女校走出来的。

辛亥革命前夕,张钟瑞受中国同盟会指派,负责开展革命活动,他首先来到南京和马青霞接头,在青霞的引荐下,张钟瑞得以在马吉樟帐下做幕僚,掩护革命活动;张钟瑞在省城开封酝酿起义,马青霞又积极捐银充作经费。张钟瑞革命失败后,马青霞不无遗憾地说:“满拟竭力多捐,旋因失败而止”。由于马青霞热心学务,仗义疏财资助革命,大名蜚声中原,辛亥革命前后,她曾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院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等职,她还是北京女子《白话报》发起人,足见马青霞在当时中国妇女界的名望和地位。

民国肇建,百废待兴,马青霞兴奋异常,憧憬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河南革命派创办《自由报》,马青霞不仅捐款2000元资助,还即兴撰写《自由好》祝词,表达了她崇尚自由的信念,闪耀着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光华。民国元年四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致力于民生主义,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准备修建铁路,此时的政府,列强欺凌,财政危机,孙中山为筹款正焦头烂额,马青霞两次携子来到上海晋见孙中山,他们早在日本就已相识,马青霞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家产捐献出来修铁路用,孙中山感动之余,大为嘉许后提笔为马青霞题写“巾帼英雄”和“天下为公”。但是,此利国利民之举终因南北分裂中途夭折了。

马青霞的爱国之举,引起同族人严重的不满和非难,他们指责马青霞不守妇道。马青霞愤怒地在《自由报》上以《豫人刘马青霞披露》为题,发表了《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书》,对刘氏族人的恶毒攻击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她第一次喊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并大声疾呼:“有家不能归是丧却居住之自由也;流离奔走,主持商会者无人,是丧却营业之自由也;今日诈讹,明日狡赖,是丧却财产之自由也!悲夫,悲夫!不自由,毋宁死!”之后族人又在政治上迫害马青霞,他们向北京政府告发马青霞私通国民党,反对北京政府,欲置她于死地,幸而二哥在北京总统府任职,从中斡旋,才免却了一场灾难。

整不死马青霞,族人又采取卑鄙手段挑唆年少无知的刘鼎元公开发表声明断绝母子关系,令青霞的精神备受折磨。1921年5月,《新中州报》报道:“已故刘耀德之妻刘马青霞与义子刘鼎元一案,现经中人龙君等调处离异分居,各自度日。”

一连串的打击,让马青霞心灰意冷,“对于家族甚觉短气心灰,而对于社会事业尚不忍放弃天职。南京新置住宅一所,预备组织实业,移治家之精神,以经营之。”1922年,冯玉祥在河南督军时,他上任后便拜访马青霞,允诺派员保护马青霞及其家庭财产,并恳请马青霞出任河南教育厅厅长。马青霞万分感动,决定把价值400多万大洋的家产全部捐给地方政府。捐掉财产的马青霞从此了无牵挂,她妥善地安置了自己名下的学校、工厂、商铺、田园的交接事宜,安置了家丁长工一干人等,然后给开封难民收容所送去儿童衣服,这是马青霞平生最后的一次慈善捐助,人事已尽、两袖清风的马青霞返回自己的母家———安阳马氏庄园。

马青霞解脱了封建专制加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回到了那一座“思无邪”斋,这里既是马青霞出阁前的闺房,也是她养病终老的绣房,除了一颗饱经沧桑的心,马青霞真是万念俱灭了。1923年旧历的二月初六日,马青霞长眠在了娘家的绣楼上,终年47岁。

从封建官宦的千金小姐到豪门巨富,马青霞乐善好施兼济天下,从封建朝廷的“一品命妇”到中华民国的“巾帼英雄”,“才貌双全”,其传奇的一生与兴学图强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她造福乡梓和为民主革命所做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无怪乎近代革命党人称赞之“南秋瑾,北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