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7 15:4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国远

江口灵峰寺与南宋小朝廷



图为灵峰寺遗址一部分,系清道光二十五年重建的黄峰寺庙


 

在莆田市江口镇风光旖旎的院里自然村,有座千年古剎叫灵峰寺。《莆田县志》载:“其山五峰环立,形势特异”。寺有九座主殿,梵宇僧舍,栉次鳞比,气势恢宏。当年香火鼎盛,寺僧多达数百之众。唐御史邑人黄滔有诗云:

系马松关不忍归,

数巡清茗一枰棋。

欲登绝顶留人宿,

犹侍沧溟月满时。

而今繁华逝去,荒烟野草,一片凄凉景色,寺址多处已成民居。

《江口镇志》载:“周围群山环抱,状如一朵开放的九品莲花,中央山坞平野,广畴百亩,寺院位于莲心,故别名莲峰院。该寺曾被认为是南少林遗址,尚待后人考证。”

另一种说法,即灵峰寺曾是南宋端宗福州小朝廷君臣逃难驻跸之处。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元军大举人闽,攻陷福州。端宗赵昰和广王赵昺在文天祥、陆秀夫等陪护下,乘船逃离福州,沿海岸向广东方向进发。他们途中曾驻跸此寺,时间应在景炎二年八月以后,下限应是在景炎三年四月之前。景炎三年四月,端宗赵昰在广东驾崩,年仅八岁的广王赵昺立,改元祥兴。这就是说,端宗福州小朝廷君臣驻跸灵峰寺,是景炎二年八月至景炎三年四月,这八个月中的一段时问。许多迹象表明,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一、赵昰群臣仓皇逃离福州,到兴化州(南宋末期改兴化军为兴化州)登岸补充给养是非常必要的。灵峰寺是规模宏大的一个寺院,容纳得下小朝廷许多人马。沿秋芦溪流入兴化湾的入海口,涨潮时船只可以直驶至灵峰寺附近,为端宗赵昰君臣驻跸灵峰寺提供必要条件。

二、赵昰君臣驻跸灵峰寺,修建一小寨,挖了地道,构建防御工事,防止元军突然来袭。至今这些防御工事犹在。小寨称院里寨,地道则无人敢问津。还有石槽一个,所有这些都是历史遗物。

三、赵昰君臣驻跸灵峰寺期间,曾向行政权力所及的地方征收农业税,以供逃难小朝廷的开支。升白旗则征收白银,升红旗则征收稻谷。这个传说,加上地名,可以说明当时确有这么一回事。

四、民间广泛流传村民58亭获得大量白银的事。前王村村民王某有天在院里山上打柴,避雨一块岩石之下,无聊中用镰刀敲击岩壁,疏松的岩壁竟被敲击出一个洞来。王某发现里面有很多灰白色金属,他不知这灰白色金属为何物,就随便捡了两块绑在柴担上带回。时有村民58亭在山兜开一食杂饮食小店,王某在这里歇脚吃点心。58亭发现绑在柴担上有两块白银,问其所从何来。王某以实情相告。58亭发动全家连夜上山,挑回白银18担,因此成为巨富。这是个真实的事情,并非传说或故事。农民58亭致富后在山兜所建“五间厢”大厝今犹在。这件事说明端宗赵昰福州小朝廷君臣曾驻跸灵峰寺。他们继续南逃时,将无法带走的白银窖藏在山上岩石之中。这些白银很可能是福州小朝廷的国库银,或是他们在此地征收的税银。否则,荒山野岭那来那么多的白银?

五、莆田现存文天祥“圣迹海淘”的石刻。民间广泛流传陆秀夫娶蔡荔娘为妻的故事。莆田有陆秀夫衣冠塚。赵昰君臣从福州移驾兴化州,在州治建一城隍庙,民间叫浙江庙。门口有副对联:“南渡衣冠怀故国,汉家日月丽中天”。这些足以成为赵昰福州小朝廷君臣驻跸灵峰寺,曾在兴化州活动的佐证。

这石褿为灵峰寺遗物,据石褿上的温习载它造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石褿长385厘米,高57厘米,宽92厘米。


 

综上所述,笔者基本认同这个说法。特赋诗一首,以示支持这种说法。

灵峰寺古寨

宸游成旧迹,故垒空寂寥。

丹心照汗青,浩气干云霄。

鹧鸪声如诉,杜鹃带血啼。

登临怀往事,怅望海天遥。

景炎、祥兴残局,中间发生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陆秀夫负帝昺投江;张世杰战败崖山,全体水师将士壮烈殉国;文天祥被俘,过伶仃洋写出千古名篇。但因这些事情大多发生在海上,无遗迹可寻。不像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在那棵老槐树下可以刻个石碑“明思宗殉国处”。在南宋末年这场民族大浩劫中,江口灵峰寺是难得的一处历史遗存了。

除自然景观外,大凡与重大历史事件或与名人名作相联系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王之涣写出名篇《登鹳雀楼》,国家不惜花巨资在山西蒲州重建鹳雀楼。张继写了那首《枫桥夜泊》,寒山寺和那口古钟便成了旅游资源。刘禹锡写了那首《乌衣巷》,所谓王谢故居,就那么几间平房,每天门票收入不知有多少。人们往往有缅怀往事,发思古之幽情的心理。许多旅游资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开发起来的。江口灵峰寺,不一定要把它说成是南少林寺,才成旅游资源。就凭南宋末年历史遗存这点,它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旅游资源。问题是看人们如何开发利用罢了。

最后还剩下一个问题,这座千年古刹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荒废掉了?

佛教在中国,因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提倡而盛行起来,也因皇帝采取灭佛政策而衰落。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孝文帝拓跋宏崇信佛教,分别在大云冈和洛阳龙门,倾举国财力,为皇室开凿石窟雕佛像,佛教因而盛行起来。佛教盛行以后,许多青壮年入佛门为僧侣,使社会生产力萎缩。加上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侣又具有免除赋税和兵役、劳役的特权,与朝廷利益直接发生冲突,的确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一些有作为的皇帝所无法容忍。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诏灭佛,使三百多万僧侣还俗成为百姓。北周因而强大起来,灭掉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唐宪宗信佛,搞什么迎佛骨活动。韩愈上表谏阻,结果是“一封朝奏九重天”,落得个“夕贬潮阳路八千”的下场。唐武宗却一反宪宗所为,于会昌五年七月下诏大举灭佛,史称“会昌之变”。此举凡毁寺四千六百所,归俗僧尼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收良田数千万顷。明孝宗弘治年间,由周瑛、黄仲昭编修的《兴化府志》中,已指明灵峰院已废。稍后的《八闽通志》载明,当时兴化府,包括灵峰院在内,“九十院俱废”(明代寺统称院)。这么多寺院同时被废,不能不使人想到元朝政府对佛教的政策,使佛教面临另一场浩劫。灵峰寺因支持朝廷抗元,当然首当其冲,便在元初即被焚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