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21: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禾 源



——太姥山下的义冢

 

  

 

 

太姥山,灵石无言最可人,天工开物,千奇百态,或隐或现,耸立成峰,铸造了太姥山这海上仙都的奇俊。她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山呼应,鼎足成势,撑起闽头浙尾的雄峰气概。登山谒千石,临峰观沧海,自然的造化让人心旷神怡,古人诗赞曰:“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

太姥山,自然之奇,自然之高,营造了自然之脱俗,让千古万千游客谒峰览胜,陶然自得。得景、得仁、得慧、得悟。而太姥山一麓虎头岗下的义冢,则以忠肝义胆、侠勇大德立起了一座精神高峰,与太姥山自然之峰齐高云天,彪炳千秋万代。

义冢坐落于太姥山南麓的虎头岗下,虎头岗群山为体,侧卧而眠,巨岩为首,回首洋里村,当面是空旷宝茗田,远吞水井头连绵群山,壮实的侧背负着秦屿镇迎风斗浪,走过几千年的历史。义冢栖息在这虎头岗的虎头岩下,可谓是“虎啸天魂住,龙吟地魄来”。

七座义冢如莲花散叶,布列虎头岩下,层次分明,柏树荫映,花草点缀。若以6米多高的人物群塑像为中轴,面对雕塑,左为英雄事迹石雕坊,右为花篮造型的献花坛,也就是建义冢的乐捐芳名坛。花坛边静卧一巨天然石龟,一座精致小桥架在台前,这庄严肃穆的一切都围在100多米长的白石雕栏里,300多平方米的场地,秩序井然,小而不局促,来有路,去有桥,聚气而通灵。

清风徐徐,往事悠悠,驻足在这虎头岗的义冢前,三个鞠躬,仿佛扣开了历史大门,在一股庄严肃穆的气场里,借助多维空间思维,会听历史的足音铿锵有力,从明代走来,义勇当先,一代接着一代一路风采。最先走来的是程伯简,虽说他出生年月不详,可他组织乡民抗倭的事迹历久弥新。那是明嘉靖丙辰(1556年),万余倭寇攻秦屿堡,烧杀掠夺,正值30多岁的程伯简义勇当先,组织乡民奋勇抗倭。编甲伍,选丁壮,男女老少,全民皆勇,各安其伍,以弱诱敌,而后强弓、火器、石块等重创强敌,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取得当时福建抗倭第二大战役的全胜。这次的胜利是秦屿镇乡民众志成城取得的,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程伯简也就在这次抗倭保卫战中,中矢战亡,与其共难的还有四十余人。

秦屿人用鲜血与生命筑起了城墙,捍卫着自己的家园,本想求个安居乐业,只可叹,倭寇稍息,海盗又起。明天启壬戌(1622年)东南沿海一带海盗猖獗,四处危害百姓人家,让秦屿又陷入居无宁日的境地。秦屿义士,岂能容忍,武生张銮三来了,侠女陈红花也来了。他们扛着义勇大旗,踩着程伯简果敢之路走来,坚守秦屿堡,打击了海盗多次进攻,又在“八都桥”拦截海盗,并展开浴血奋战。但因寡不敌众,张銮三等42人全部壮烈牺牲,陈红花被擒。陈红花忠贞不屈,决不受辱,拔刀自刎,英勇就义。虎头岗也因此旧冢又添新坟,义字再立新碑。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每一道车辙都留下深深印痕,旧恨不曾忘却,新仇又接踵而至。清顺治辛丑(1661年)郑成功率师跨海赴台,驱逐占领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王建楠为首的一批秦屿烽火营战士应征赴台,他们在收复台湾城和赤崁城两大战役中,拼死沙场的秦屿籍兵勇就有92人。台湾收复后,王建楠等义勇之将士又魂归故里,虎头岗再添新义冢。清康熙年间,秦屿烽火营又一批兵勇受清将姚启圣的调遣,追随施琅将军投入统一台湾的战争,历次战争中秦屿义士牺牲者达280多人。清嘉庆年间他们的骨灰又陆续回到了虎头岗安葬,义士们的英灵终归安息。

民忠义,将忠勇,秦屿之方山水养育的人,就有着秦屿先贤的忠肝义骨。张朝发,虽出生于惠安崇武,可他喝着秦屿的水长大,也就流着秦屿人一样的热血,挺着秦屿人一样的铮铮铁骨。清道光庚子(1840年)五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提升张朝发为浙江定海总兵。七月六日,26艘英舰直抵定海,架炮威胁,传书给张朝发,蛮称“前来索赔”。张朝发见信,一怒撕碎书信,命守军开火,炮击英舰,首战告捷。翌日清晨,英舰再犯,清军战船连遭重创,张朝发沉着指挥,鼓舞士气,击伤英舰两艘。战斗持续到晌午,敌炮再次猛击,突然一发炮弹击中指挥船,张朝发左腿被炸伤。英军破城,张朝发虽在部属的掩护下被送到镇海抢救,但终因流血过多而壮烈殉国,时年才46岁。虽然他的墓地不在虎头岗,但秦屿人则在虎头岗塑像纪念。他在城楼上“兄弟们,发狠地打,只许坚守,不许后退”的喊声如同虎啸,让英军胆寒。“已归大海心何负,不斩长鲸死不休”的英雄气概气贯长虹,永远坚守在虎头岗。

一个个义勇英雄的倒下,他们的坚贞骨头埋在地里,滋养出更多的革命义士。黄丹岩、黄淑琮、林则涌等,他们把民主革命的火种带到福鼎,发动民众,开展了革命活动,星火燎原,福鼎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与浙南连成了一片。革命形势的大发展,惊慌了国民党当局,他们调集10万兵力进攻浙南,疯狂围剿地下党组织,许多革命先烈也就壮烈就义在虎头岗前。留下名字的有:黄丹岩、黄淑琮、林则涌、陈宝舟、黄瑞杏、林则春等,还有许多没留下英名的革命先烈。

虎头岗还有抗战就义的丁友亮。义冢不愧是一个忠义勇敢,宁死不屈的精神高原。

巍峨太姥山脉,一峰连着一峰,守护在东海之滨。秦屿义勇之根脉,一脉接着一脉,绵绵不息,传承着华夏文脉。我们能忘却这些义士吗?倘若一个人不懂得敬畏历史,不懂得敬重先贤,那就是数典忘祖。

岁月日日更新,历史与时俱进,义冢淡去的是刀光剑影,留下的是可歌可泣的事迹;倒下的是身躯,立起的是英雄楷模,埋下的是遗骸,留下的是不朽气概;化作是尘土,扬起是英名;远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品质基因。秦屿镇南有“忠烈祠”北有“义勇祠”,每一缕的檀香,都供奉着崇敬。安息在义冢的先贤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瞻仰着这座精神高原,不仅有高山仰止之情怀,还激励我们要“义勇当行,忠烈守操”,不负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代人的使命,俯仰无愧于天地。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太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