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6 16: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 哲



琼河七桥与鼓楼古驿

 

 

 

 

省城并非清一色的水泥森林钢筋水泥的建筑之间往往留有余地,那是古老坊巷里弄的痕迹。巷子里流淌着千年以前的护城河,如今流缓缓,沧桑依旧我看见小水渠上方有一座悠悠而弯弯古桥桥头雕刻精美的石头狮子和莲花图案被风霜侵蚀了棱角,依稀可辨凹凸依旧向匆匆过客彰显着当年的做工精良对岸是一株古榕,沧桑的根须独木成林,揉进护根的泥土,又繁衍出世世代代的新生命古榕旁边总有供奉地方神的神龛或小庙,终年香火袅袅。古城人坚信,只要精诚所至,什么样的神,无论是临水娘娘,还是齐天大圣,无论是田螺姑娘,还是裴真人南天照君关公老爷孔夫子,个个都会显灵。很多坊巷里的老屋在历史上都曾是官员商贾的豪宅府邸,而今却沦为市井凡尘,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陈迹不能与名胜相媲美,在我看来却更具一番风味,那接地气的温暖,刹那间如暖流溢满心田。独自踏上悠悠古桥,仿佛听到他们深沉均匀的呼吸,他们如同隐士,藏匿于喧嚣都市之中,落寞却闲适地继续当着古城历史的见证者——他们见惯了高楼乍起和王朝倾覆,辉煌或倾颓,灿烂或暗淡,都安之若素。鲜至的跫音,就在不经意间,带着我的思绪,完成了一次历史的穿越——

宋代的福州,水系纵横,贸易繁荣。据考证,当年的福州城内,水系分为内河与外河,其中内河水系由唐代罗城护城河发展而来,在中心城区形成“口”字形的航线。密布的水网上,众多古桥造型各异、仪态万千,成为沟通水系的纽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根据记载,在清朝以前,福州地区有古桥797座,至今仍保存近400座。三坊七巷里的“琼河七桥”(又称“琼东河七桥”)便是福州古桥建筑艺术的代表。三坊七巷形成于唐代罗城。唐朝末年,王审知建“闽国”,在子城外建“罗城”,将乌山、于山、屏山围入城中,并开凿了环绕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了“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城市格局。其中,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于城北,平民及商业区居南,此后,三坊七巷的里坊格局逐渐趋于完整。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从古至今都地处城区繁华地带,坊巷内交错的沟渠可与内河琼东河、安泰河相通,“琼河七桥”便位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内。清朝《榕城考古略》有记载:“城内之河,萦回缭绕,与大江潮汐通,皆唐宋以来城壕故迹也……又西经福枝桥、新桥,至安泰桥、澳门桥、虹桥,稍转向北,过常丰仓前,经金斗桥、馆驿桥,而会于观音桥。”这段话中的“城内之河”指的就是福州内河安泰河。1992年,安泰桥、澳门桥、板桥、二桥亭桥、观音桥、馆驿桥、金斗桥”这七座古桥以“琼河七桥”之名,列入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琼河七桥”之一的馆驿桥,便是古代福州水路与驿站历史的见证。它位于“三坊七巷”之一的衣锦坊西口,因桥近三山驿得名。馆驿桥原为木梁桥,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改为石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改为单孔石拱桥。古代驿站是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邮局、酒店和服务区。三山驿位于位于今天福州鼓楼区通湖路驿里社区一带三坊七巷之一的衣锦坊西侧是清代所有五条出闽驿道的起点。《三山志》记载:“三山驿,赡夫95名,递夫14名,兜夫40名”,可见,三山驿规模不小,连带着馆驿桥也成了重要的津梁。如今,古迹虽然无存,馆驿桥的名字附近“驿里社区”“驿里巷”“驿里直街”“驿前河”等地名,还顽强保留着历代福州人民“三山驿”的纪念。

 

微信图片_20230126162406.jpg

馆驿桥(作者供图)

古桥和古驿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出古代福州儿女的智慧,更体现了福州社会经济的欣欣向荣。“天下有道津梁道”,琼河七桥,是人际交往、商贸往来的纽带,从“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诗《出利涉门诗》我们便知当年七桥附近的繁华:“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朝明月一溪潮”,可见当年安泰桥日夜歌舞升平,宛如金陵秦淮河。

如今,我们已难在琼河七桥上找到当年喧嚣的痕迹,它们静静地安然于游人如织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福州古桥文化的“活化石”,用斑驳的石板,向游客娓娓讲述着这座千年文化古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