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事 尽在宗祠中
李治莹
伫立在上杭稔田镇官田村气势恢弘、广纳五洲子孙的李氏大宗祠前,一时间,幻影重叠千年,思绪飞扬万载,古今风云聚集在长长的时空隧道里……
沧 桑 远 古
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的中华司法鼻祖皋陶,其后裔理征,因直谏得罪商纣王被赐死,其妻契合氏携幼子利贞逃命天涯,且还隐姓埋名、不敢称理。又因饥渴交加,沿途采食树上果实,方以得生。遂感恩于木(树木)子(果实),并以此为姓,改“理”为“李”。又说大思想家老子因祖上世代为朝廷掌管司法的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以李为氏。
因战乱、贬谪、避仇,抑或是迁调、游学、经商等多种原因,李姓人频繁迁徙,从大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动。经生命的传递、代代繁衍,层出不穷的李姓人遍布天下。
以李为姓,无论始于商末周初,还是源于太上老君的老子之门,李氏后裔总是如同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闪亮于海角天涯。尤以大西北陇西为多,后来才有“天下李姓出陇西”一说。而由陇西入闽的始祖李火德,有史料记载说是缘于其父李珠、其母田氏于唐末为避“黄巢之乱”,而不远万里,遥迁宁化石壁,后育有五子一女。宋元兵乱,李氏兄弟又各奔东西南北,排行老四的李火德,择地上杭稔田丰朗村开基创业。
宗 祠 春 秋
丰朗村由北向南伸展,东西两山耸翠、北面峰峦叠嶂,一条清溪从北山倾泻而下,通往上杭城的古道盘山远去。李火德在此福天福地中生生不息,子子孙孙无穷尽。在浩繁迭轶的700多个春秋冬夏中,树大分杈、开枝散叶在四海五洲。但因未建立祖祠,每年春分时节,八方四面的裔孙骑马、坐轿、乘船或是千百里徒步前来丰朗村祭祖。路远者只得租住乡亲荒屋或寄宿客栈,以至在村舍各家的檐前屋后过夜。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永定湖坑乡举人李梦兰,为梓叔祭祖时不再风餐露宿,倡导在火德公祖坟相邻的官田村,兴建火德公祠,即李氏大宗祠。经四面筹措、八方奔走后大兴土木。历时四年,耗银2万余两,一座占地5600平方米、造型宏伟、精美华贵、堂皇大气、庄严肃穆的三进四落式砖木结构建筑李氏大宗祠,巍然矗立!
宗祠为古典式庙堂,坐北朝南,成“回”字形;又前方后圆、前低后高,形如蜘蛛结网,貌似龙凤飞翔;前后山水拥翠,左右狮象披装;背靠高峰水寨,面临旗鼓山冈。正面设有五孔大门,正中大门,以灰青条石、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门楼。大门牌坊之上,高高立有清道光皇帝御赐的“恩荣”,其下横梁上便是“李氏大宗祠”五字。因为明代的李明善、清代的李光地皆为名相;而镇寇有功的明朝名将李福瑛、兵部尚书李鲁,清代李端毅等大将军都流芳于世,宗祠左右石柱上,便理直气壮地刻上“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两旁门空内则是“登祠思祖德,入庙念宗功”。进入中厅,两边墙壁上书有刚劲有力、均畅宏泽的宋朝宰相文天祥的遗墨“忠孝廉洁”,以作李氏家训。宗祠有11对当时由长汀用木船运载来、精磨细雕的圆石柱,既有前柱、中柱、座柱;又有栋柱、屏柱、檐柱。各柱上都镌刻有名联名对,其寓意内涵深远,又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每念诵之,总是让吟者感沛铭心而神往。
进入大门,转过前厅,中厅与正门之间,隔着一排古色古香的排排镂花木屏风。雕梁画栋的中厅过后,里厅靠壁神龛上便安放着火德公亲和宽厚的塑像。800余言刻字行书的《李氏火德公传》之下,画的是形态各异、仙气横生的八仙过海图。经两侧回廊后,又见高大宽敞的厅堂,那就是众多寻根谒祖的李氏裔孙们思祖怀宗的“淳叙堂”了。顺势从两排大圆门和耳门转入背后,是一片宽阔的草坪,坪后是一整排仿闽西南土楼形状建造的弧形两层楼房,计26套,套套四室一厅,林林总总104间。
据说倘若把整座祠堂所有的门窗打开再关上,即便是年轻后生,也得费时一日,可见宗祠之阔之广之大。
八闽内外罕见、充分体现客家宗法制度建筑艺术的李氏大宗祠,被世人誉为客家第一宗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秉芳,赞此宗祠是集宫殿建筑与民间建筑于一体的精彩之作;台湾建筑名师李重辉,还把此祠作为建筑艺术之范本,讲授于八方。多有专家说:李氏大宗祠建筑形式和内部布局装饰,最能体现儒家文化传统敬祖睦宗、尊礼重儒的伦理观念。
立祠后,遍布于中华九州、环球四海思宗念祖的火德公裔孙后人,从此年年岁岁地不远千万里,前来宗祠祭拜。最是每年的春分时节,宗祠内外烛光盈盈、香火鼎盛,人声沸腾。供桌上层层叠叠的各色供品,昭示着李氏子孙的心意和孝道;一批又一批的子孙们,一起一俯虔诚地跪拜于供桌前。前来祭祖的各路李氏后人逐年增多,春分至清明期间,总是日均万人以至数万人。一代又一代的李氏宗亲,崇拜自己的始祖、上祖;崇敬自己对中华民族有重大贡献,于世界有崇高声望的高宗高祖。族人们知晓:李氏家业之所以能兴旺发达、李氏大树之所以能枝繁叶茂、李氏子孙之所以能遍布环球处处,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李姓人,忠君爱国,为宗族争志,为族人争光,为世人称道。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12个政权、58位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那个时期,曾有“无李不成朝”之说。如世人熟知的唐太宗李世民,为帝时有着高明的治国方略,一生矢志让自己的国家强盛,让中华民族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都以自己的雄才大略,以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开创了唐朝的伟大时代。而春秋的大思想家李耳、战国的大水利名家李冰、秦朝的一代名相李斯、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宋朝的大诗仙李白……道不完、书不尽的李氏杰出人物,在他们身上,总有一腔热血和傲骨正气以及一身的才华,特别是永远不变的国家与民族情怀。
先古圣贤们终其一生崇祖报德、慎终追远。
翻过旷远的李氏“自周以来仙道祖,从唐开始帝王家”灿烂辉煌之页,再看近现代的耀眼篇章,更有太多太多卓越建树、可圈可点的李氏优秀人物。如火德公第23代裔孙、泰国国王李端耀;第28、29代裔孙李光耀、李显龙父子分别为新加坡首任和第三任总理;第29代裔孙李志明拿督,是马来西亚声名鼎沸的工业巨臂;再有香港大实业家李嘉诚、美国太空航署科学家李凯元等李氏名人名家,都为李氏族人引以为荣。至于将军群体、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界精英群体、商贾实业家群体中的火德公裔孙,就更是英才辈出、数不胜数了。
当然,李氏也有形形色色离宗叛族、厚颜无耻的不肖子孙。异类贼子们离经叛道,将宗族之亲拒之于千里之外,尤其是丢弃民族大义、鼓呼“台独”的宗族败类,最为李氏族人所不齿!倘若火德公在天有灵,必将数典忘祖、偷生于世的人渣垃圾逐出宗亲,在李氏族谱上除名灭迹。再厉声责令那些有辱李氏门风的败类,跪于上祖李离足下请罪……古远的春秋战国,大司法家李离,因以身殉法,流芳于世。当时刚正无私、执法严明的大狱官李离,一次在清查旧案时,发现因误听奸言,错判一案,即命卫士将自己五花大绑,押送晋公殿前以求死罪,晋公念李离有功于国、万民敬仰,亲自为李离松绑,李离却说自己罪有应得、死不能赦,遂挣脱晋公之手,朝卫士手执的利剑扑去,顿时剑穿腹背倒地而死……李离虽死,却为千古忠烈。当今的叛族以至叛国者,若有李离万分之一的勇气,也得为自己的民族、为李氏宗亲所不容的所作所为,而一头撞墙而死呀!
多 彩 宗 祠
我国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讲求血缘伦理传承和联系的国家。姓氏是文明的曙光、血缘的标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共同的祖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形成一个共同体,从而产生出强烈的凝集力。不忘祖德、不舍亲情建起族人共同缅怀先人、教育后人的宗祠,从而产生出中国历史上沉积了几千年的宗祠文化。各地所建宗祠,形式多样、形状各异、各具特点、色彩纷呈。诸如甘肃陇西的李氏大宗祠,早在唐太宗为帝,广赐国姓(李姓)时,于“真龙落脉”的家园陇西,建起了宗祠“陇西堂”,唐太宗御笔“李家龙宫”牌匾。该宗祠依山附势,随峰就岭,顺山而建;广东化州长岐镇旺岭村的李氏大宗祠,其特点是既为李族宗祠,又是李氏弟子进修的家塾学堂,经此学堂深造的学子曾连续中举九人。浙江永嘉苍坡村的李氏大宗祠,牌匾上“氏”字一旁多了一点,但这不是笔误,而是村中有几个非李姓氏的人家,这点表明接纳相容外姓人的意思。在宝岛台湾,李氏宗祠多处可见,知名的有台北松山南京东路的李氏大宗祠,仿古时牌楼样式建筑,高有六层,寺庙在上,祠堂在下;而南投县草屯镇的李氏大宗祠,又称太清宫,是宗族寺庙在前,李姓宗祠在后……
在中华大地上,李氏大宗祠矗立各地,数不胜数,声名显赫庞大堂皇的有近百座之多。宗祠的祠规大多为“精忠报国、光宗耀祖”;“耕为本务,读可容身”……
古 祠 新 貌
作为东南亚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海内外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上杭李氏大宗祠,早在1996年,就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欣悉新近又提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李氏大宗祠的所在地稔田镇,已立足于李氏大宗祠,突出姓氏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该镇面对世人如是说:撩开神秘的面纱,闪亮出的是一个千年风云的古镇;抖落尘封的历史,展现的是一幅沧海桑田的画卷。
围绕李氏大宗祠的千米河滨休闲漫道已经硬化贯通;飞娥嘴大桥横跨黄潭河两岸;打造田园风光的水渠、水车风景独具;为李氏大宗祠打造翠绿景致的万亩蜜柚、葡萄、杨桃等园地也已花果飘香。而以打大醮、游船灯、舞龙狮、打马灯、唱山歌、演汉戏等当地文化活动为主线的稔田客家艺术团,更是在挖掘、整合姓氏和客家文化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倘若能让中华各地、以至世界各地的李氏和其他各姓族人,都能逐年择日前来稔田寻根谒祖睦亲,那么,稔田的宗亲旅游业就要一枝独秀。
驰骋纵横英雄气
李氏大宗祠静静地矗立在官田村千亩田园之上,数百年不变。改变的只是李氏游子的心灵和岁月的年龄。
伫立在李氏大宗祠前,哪时哪刻,流水东逝的滚滚长江似横空而出,那千丈浪花淘尽了李氏英雄;遥看历史的天空闪烁多少星,眼前正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李氏儿孙在人间的英雄气,恒久地在驰骋纵横……·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上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