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2 00: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璎 洛



 

  

 


溪口照流碧,绝顶有云峰。

竹间筑玉池,蓬门出丽人。

左右顾盼之,玲珑复灵秀。

常来洗烦忧,温泉解风流。

溪口是福建上杭县的一个小镇,这里有处知名的温泉叫“云谷”。小镇离龙岩市的中心新罗区很近。如果从新罗区开辟一条县道,经过大池、溪口,进入这个曾经被称作“铁上杭”的中心城区就容易多了。

为什么说是铁上杭呢?上杭当地民谣云:“东无退路、西无战场、南有河流、北有池塘”,上杭城可谓是易守难攻的铁堡垒,也就是说城墙非常坚固。除此以外,指的则是道路交通问题。交通不通畅,战争时代可阻外敌,和平时代经济发展则困难。所以,铁上杭的人民如今最渴望的就是把龙岩的龙雁区,上杭的古蛟区,永定的永丰区连成一个大圈(大外环路)。这个圈能打通三个区的经济脉络,让三地经济血液通畅发达,有了紫金矿业的上杭县,加上交通的便利,从此不再是铁上杭,而是金上杭了。

发展经济先开道,这点我十分认同。那天,我为了去溪口泡温泉吃了点苦头。从上杭县区中心坐小车出发,途经庐丰太拔到溪口。一路上,看到那些连绵起伏的山脉表面都覆盖着深深浅浅的绿,犹如挂在岩壁上的一江春水,还有数不尽的翠竹像一道道的画屏秀立在山脉和县道之间。蜿蜒的小溪绕路而行,跟随我们的车轮潺潺前进,遇到田间的老牛问好,碰见屋舍边的鸡犬止步。可是转一个弯,又见一湾小溪,又是那座山,我不知是欣喜还是错愕,如若进入了新世纪的秘境,一直在重复同样的路程。而这山那水一直在原地等着我,多情又耐心令我想起了几位文友,作家伍明春、钟红英、李迎春。他们是这里人,曾经跟我提起这里的风光。我那时不以为然,此刻竟发现原来有处山水如此多情,等着我来相认、做伴。这风景似乎是为我去溪口泡温泉用心埋下的一个美丽伏笔吧,我掏空了所有的词语也难以形容我那一刻的复杂情绪——抱病泡温泉,忧心赏美景,却先被此地山水征服。在这样的情绪下,下一步舒展在温泉里该多么惬意快活无敌。而那尘间生起的各种烦恼在这朴实而伟大的山水中显得何等渺小呀。看着那一年更一年的新景,一岁复一岁的老人,忽然觉察山水不是胸怀宽厚而有智慧,是因为学会了忘记,学会大浪淘沙而智慧长寿。

溪口镇的水资源极为丰富,有黄潭河溪,还有三个水电站。溪口人是近几年才大力发掘这温泉资源的,而且一挖很吓人,居然日出量达7000多吨。即便如此,投资溪口温泉的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厦门的商人。这正符合了客家人重贵轻富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客家人喜勤耕苦读,努力以诗书礼教提高家族乃至一个地方的素养和名望,鲜有沿海地区人民的经商热。不仅如此,历史上这一带人很重视“水口”。水口主要指水流出的地方,水口关把得紧不紧关系到全村财富是否流失的问题,以及河流周围形成的经济市场。水,是财源;水到之处生命不息,百花齐放;水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上善若水是一门深奥的哲学,是中国人的共同个性。如今可以把水口的概念和范围引申到温泉。温泉的开发利用,温泉文化该如何开展就成为溪口镇政府的一块心病。他们多么希望依托着这块资源,把溪口打造成上杭的一块旅游名牌。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溪口温泉很快引起厦门商人的注意,不仅投资了还为此在厦门做足了宣传,使得许多人注意到了这块璞玉,并且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成为了上杭名副其实的文艺创作基地,又被《厦门晚报》社评为最美的十大旅游地。

当我站在云谷入口时,看着眼前的青山流水,抬眼望那蜿蜒如曲流的阶梯,阶梯的尽头是竹子围起来的一处小户人家。我由此想起了“蓬门”这个词,更联想起了杜甫的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以及秦韬玉的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这两句诗正符合今天溪口的情形。因为交通阻滞,引资大力开发温泉资源成了溪口镇政府的纠结。

云谷浴池共有300平方米,分为深浅两个区域,深者达2米,熟谙水性者可畅游无拘束。和我同来的82岁老作家张惟便在温泉池内游了几个来回,看得同游的年轻人咋舌不已,不断夸他身体好。千里迢迢到溪口泡温泉,张老说可见这里的温泉多有名气。龙岩女作家郭鹰更是告诉我,她幼年时,父亲曾特意带她到溪口温泉泡澡,吃溪鱼豆腐。那时溪口交通不便,郭鹰的父亲依然抵挡不住温泉和美食的诱惑,带着心爱的女儿去了。她说:“父亲的爱,总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次温泉,一盘溪鱼,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能让我温馨满怀。”我真没想到,这偏僻小村溪口的温泉,知名度是那么早就传到了龙岩各地。

另外的小型温泉池,水温较高。但这露天温泉池的好处就是易于散热,空气流动不发闷,对泡澡的人身心有益。冬天,这里的客流量是很大的,有时需要预约才有空位。可是在这样地处偏僻的小村的深山里,原始温泉如何调控温度才能适宜人的身体呢。我以为是用自来水。这云谷温泉的农民阿姨一脸的憨笑,说这里的自来水比温泉还贵,所以是用山泉里的冷泉水加入到温泉中调适温度,使得这里的温泉永远清冽可饮,不发青苔。我这才知道如何看温泉的纯净度,原来是看它是否发青苔呀。

抬头看天,低头入水,环顾四周不是青山便是绿竹野花,这样泡在温泉里是多么惬意的享受。据说中国最早泡温泉的是轩辕黄帝。他在黄山浸泉7日,不仅皱纹消除,还返老还童,于是那时候人们开始利用温泉在劳作之后养身以恢复体力,在温泉中解衣磅礴、水面风生、优哉游哉岂不快活?后来北宋有一位进士结合《周易》之道,总结温泉乃“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开始了温泉文化的研究。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编著的《本草纲目》中说:“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取泉断之”。可见,早在明代温泉的功效已不仅仅体现在洗浴方面,而是多了疗养的成分。温泉疗养院的泡汤文化、康体疗养文化成了我国近年各地推广温泉浴的一个营销手段,但无法形成属于温泉的独特旅游文化。如果今后我们可以把冬天去泡温泉当做旅行,在温泉旅游中,能把当地美食养身、特色建筑结合起来作为展示当地文化的一个宣传窗口,我相信这样的温泉之旅会更受人欢迎。

溪口这里的云谷温泉,我觉得颇具特色的便是它实在太原始、太本色、“简陋”得看不出这是一个泡温泉的地方了。从谷外小碎石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过道,在这里,你以为是到谁家来了,空间布局很别致,然后进了大厅。大厅就像一个穿堂。这个穿堂有一个售票、寄存的小房间,外间仅10来平方米摆了一张偌大的茶桌。当我坐在大厅边看电视剧边等张老游泳回来时,一点不觉得难受。我在想张老是个神仙,80多岁了还是个游泳健将,在座的诸位都十分佩服、仰慕他。其实这个地方就和琼瑶小说里描绘的美景一样,多么难得呀。

一户坐落在矮山上的人家,用竹子当围墙,围墙上的青翠叶上总是闪着露珠的光芒。从大厅沿着小石阶往上走有两条小路,踩着竹叶的影子,经过了被石砖覆盖着依然生出绿苔的土地,走到两条小路的岔口。一条路的两旁有几间小砖房掩映在竹叶之下,再往前拐弯是一座能游泳的大池。张老便在那里游泳,我没敢前去鼓掌喝彩生怕吓着了他,再往前便是青山顶。另一条路曲径通幽,我走进了一座小小的竹林。竹林内的路都是碎石子铺的小径,绿茵茵的光线下,石子似乎都披染了一层灵光波动的绿。在竹林深处,躲在竹子间有几椽灰色的屋瓦。风穿过竹叶,轻幽幽地合着水声、竹叶声一起一落。我站住了,一丝久违的静谧浪漫感美得我如痴如醉。这时如同歌曲唱到高潮要有个休止符停顿一下,又拐了一个弯看见了一个长廊,那里摆着几张桌子,可以打牌下棋,桌子移开便可安帐篷过夜,再往前便是两条通往河边的小径。这里没有人担心盗贼可能从密林似得小路钻进来。因为这里的治安很好,村民又如此淳朴,大家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曲折婉转,云谷人家真美妙。我回来坐着无聊,又胃病发作难受,看着像个孱弱无力的可怜人,正不知如何打发时间。这云谷人家有个清纯美丽的女孩,来到我身旁落座陪我闲聊。她穿着朴素,笑靥如花。她知道我是来这里采访的,于是向我娓娓讲述在溪口泡温泉的好处,又说这里的特色是竹子多,竹产品很多,大厅顶上的灯罩就是一顶竹编的斗笠。我见她脸上的光芒那样柔暖,便抬头看了看灯罩,果真如此,好特别呀。听着一个小家碧玉的姑娘说她在溪口的故事,我便想着照这一切情境,回去要写一篇“琼瑶”小说,就叫《云谷人家》。我问她是谁,怎么懂得这样多。她笑说她是自愿来这里下乡当村官的大学毕业生,在这里工作两年了,爱上了这片土地,不想回城了。我顿时对她刮目相看。她那羞涩的一笑,让我生出了本文开头的那首小诗。

哪里有好山水,哪里就有好人家,好人家的女儿一定格外美。云谷呀云谷,你的家里最好的是温泉,最美的是你的小女儿。情不自禁又写诗:

飞峰众壑下清美,袅袅清风在竹梢。

山蝉鸣歌无烦恼,云谷人家有琼瑶。

碧水笙曲处处绕,人在泉中不会老。

万劫付此泡一泡,嬉笑声声都好了。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上杭》